第88期::共修研學-菩薩清淨的行持

華嚴經淨行品(四)

編輯部整理

十力能具道因緣

亦即成道條件十

一一具足真修行

果上智德亦十力

甲一、智首問舉德徵因

乙二、陳所疑之問

丙二、別問行所成德

丁三具道因緣

前述成就眾慧部分,不僅幫助我們了解成為修道之器的因及利益,進而具足眾慧,有勝解的抉擇力,才能真正利益有情。接續則為具道因緣:

經文: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毘缽舍那力、思惟力。

如何得這十種力?

一、因力:要如何修學,才能得到成佛的因?修學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以上五十位的修學都是成佛的因。在南亭老和尚的註解中,有所謂的習種性(十住)、性種性(十行)、道種性(十回向)、聖種性(十地)。

由於發菩提心經過十信位的修學,圓滿入了初住;或說初住位的修學法即是修學十種信心,由此而進入十住位的修學,此時菩提心能不動搖,是成佛的因。

十行位的修學以善法來作為成佛的資糧,這也是成佛的因。

十回向的修學,是將所有善法功德都轉成空性智慧的資糧,依空性的智慧破煩惱障與所知障,這也是成佛的因。

依空性智慧分別破二障成為十地的修學,這也是成佛的因。

雖然上述都是成佛的因,可是真正的關鍵是菩提心(十信位)的修學。如果沒有發菩提心,即使有各種能力,都不是成佛的因,所以菩提心才是最重要的因力。

二、欲力:如何讓成佛的因能結為果,需要欲力。好樂發菩提心(上求下化),修學佛法,重要的是產生善法欲;有善法欲的人,才會想認真修學佛法。因此,如何使因能結為果的那一分,要靠欲力,很渴望發菩提心並累積成佛的資糧(廣大的菩薩行以及甚深的空性見)。

三、方便力:有了善法欲,還要有修學善法的方便,令具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方便。以下的緣力、所緣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毘缽舍那力、思惟力,都是方便力。

四、緣力:即是否懂得用外緣來幫助自己。好比種子需要水、空氣、陽光來助其開花結果。所以緣力特別指的是教授善知識,同行善知識、外護善知識。《論語》記載宓子賤治單父治理得很好,很有聖者的氣度,完全得力於善知識的引導,孔子說這是真正單父得以治理的原因,這就是緣力。所以方便力當中攝持緣力,彰顯外緣的重要性。

五、所緣力:內心以外境為所緣時,要懂得對境作觀察,分為兩分:一分是緣眾生的苦作觀察,一分是緣佛的智慧作觀察。緣眾生的苦作觀察,才能生出慈悲心;緣佛的智慧作觀察,才會有種種利益有情的作法,以及成佛的方便。

六、根力:根力就是五根、五力,是對真理(空性)的體悟。五根:信、進、念、定、慧的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的五力。資糧位(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後,修學四加行現證空性入初地位,其中煖、頂位是五根成就。忍、世第一位是五力的成就。

七、觀察力:行者日用平常懂得善於觀察,所謂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例如會性法師曾做過慈航法師的侍者,能靈敏的觀察師父弘化的悲心。孔子說:敏而好學。敏就是觀察力,一般人是敏而不好學,或好學而不敏,若能兩者兼具是很難得的。

八、奢摩他力;九、毘缽舍那力:如果要現證法義、現證無常;現證苦、現證空性,則必須要靠奢摩他力和毘缽舍那力。例如透過五根五力要生起空性的智慧,乃至進入十地菩薩階位,以空性智慧破煩惱障與所知障,都要靠奢摩他力和毘缽舍那力。

十、思惟力:要使觀力成就得靠思惟力。止中修觀是在止中修思惟,透過思惟力使觀力成就。以上七支是方便力的別,所以智首菩薩的總問,才有文殊菩薩後面的總答。以上是具道因緣。

丁四於法善巧

經文:云何得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無色界善巧、過去善巧、未來善巧、現在善巧。

以上十種善巧,皆是菩薩於生死世界中,為利益有情須具足的善巧。其中流轉之體︱包含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何以會流轉?乃因十二緣起,所顯現的流轉之體即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以上是流轉的體性。

流轉的處所含欲界善巧、色界善巧、無色界善巧。

流轉的時間含過去善巧、未來善巧、現在善巧。

一、蘊善巧:五蘊之色、受、想、行、識。觀察色蘊是觀察內的五根,外的十二處,也可以說是內六根、外六塵,若單以色蘊來說,是指內的五根。觀察受蘊有苦受、樂受、捨受。觀察想蘊有種種的分別想。觀察行蘊有根本煩惱六、隨煩惱二十、善法十一、不相應行二十四。觀察識蘊,若就中觀宗義乃觀察六個識,若約唯識宗義,利根者主張六個識,鈍根者主張八個識,以上謂之觀察五蘊善巧。以自己的五蘊為所緣,作這樣的觀察:原來「我」只不過是這些的組合體而已,假名有我,「我」只不過是五蘊集合體上的總說,此集合體是名言我所攝持的差別相。就受而言,有苦受、樂受、捨受。就想而言,有分別想。就行而言,有善心所、惡心所,和不相應心所。就識而言,有六個識,只不過是這些組合。所以,名固然為假,觀待名而生起的差別相又何曾真過,這叫蘊善巧。

三、處善巧:就是十二處,即心識的生起處。心識要在內六根、外六塵才能生起六識;所以迷心重者修五蘊,迷色重者修十二處,迷心、迷色各一半者修十八界,那是不了義。佛的座下有兩種眾生:對於隨信行的說你必須相信我,對於隨法行的說你必須懷疑我。以懷疑我而言,你必須要以理來成立佛所說的話,才會建立對佛的信心。所以,五蘊就是在我所攝持的差別相,作差別的觀察。而就心識從哪裡生?來做十二處的觀察。以根、塵、識三個就依報、正報的觀察來說十八界。這裏無所謂迷心重、迷色重的問題,而是依你做什麼的觀察而說的。原來,整個六道輪迴的現象,就是要做這樣的觀察。

四、緣起善巧:輪迴現象從哪裏來?從十二緣起來,因此,從十二緣起做觀察,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叫做緣起善巧。由此而知,如何會輪迴,以及由輪迴中如何還滅。

五、欲界善巧;六、色界善巧;七、無色界善巧:以上是指輪迴的處所。成為欲界的因,到底是什麼?而欲界當中還包括六道的現象。就人道來說,為什麼還分成黃種人、黑種人?即使同一種人,也如雪公老師所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人居各地風俗會有差異,想法也會有不同,以上是欲界善巧。

六、色界善巧:此處是修學四禪八定的色界,以及懂得修學內道、外道、凡夫道的色界。

七、無色界的善巧:同是所緣為無色境,或以外道的修學成為無色界,或以凡夫的修學成為無色界,或是以內道的修學成為無色界,所證雖同,能證則大大不同。無色界無色蘊,為色蘊所攝的前五識不生,無法度有色蘊的有情眾生。內道弟子修學無色界的禪定目的何在?乃所謂無色界善巧。

八、過去善巧:懂得用過去的經歷、經驗。例如國家在危亂時,過去有立過汗馬功勞的老臣,他才有穩定局勢的能力。過去善巧,也包含了所累積的經驗,所結過的人脈,所作過善業;有了過去的善巧才能突破眼前的瓶頸、障難,扭轉別業、共業,過去善巧的那一分是很重要的。常言道:凡走過必留下足跡,所以別小看過去。

九、未來善巧:就是規劃未來,如何定位?是一個高瞻遠矚的規劃,還是只看現在;是結合共業的,或是只在乎自己;是一個展望未來的,還是走到生命盡頭的規劃,值得我們深思!所以,未來的善巧,是你真的看到成佛果報的殊勝,做一個成佛的規劃,眼前的每一步都是未來的善巧。

十、現在的善巧:如何把握現在的順境,逆境都變成修道的增上緣,如何將苦報與樂報都成為種善業的福,謂之現在善巧。反之在順境中生貪,在逆境中生瞋,中庸境中生癡。如憨山大師所云:悲歡離合朝朝鬧,是非窮通日日忙,頃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他鄉。任業力宰割。

淨行品善巧的部分,菩薩想要脫離這世間,他必須對這世間善巧,想要度化有情,想要在共中不共,想要扭轉眾生的共業,也必須對世間善巧。因此,於法善巧、處世善巧以及臨終善巧,淨土法門特別講到臨終助念,有助念跟沒助念是千差萬別。(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