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期::活動報導-有朋自遠方來〜文化一家親

馬來西亞文化訪問團來台交流記

王興文

四海之內皆兄弟

文化同根心在道

千里相會好緣起

要在異鄉放光芒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一日至八日

一般而言,文化交流在現實社會中是司空見慣,不足為奇。然而,此次馬來西亞文化團體來訪,對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而言,卻是難能可貴,值得一提。

二0一二年臘月初一,星期六,一個寒冷的風雨天,馬來西亞文化訪問團,一行七十餘人,在張偉慈先生的率領下,浩浩蕩蕩的搭乘亞航班機飛抵臺灣,展開為期八天的文化之旅。與其說是「文化」之旅,倒不如稱之為「論語」之行更為恰當,因為五天的課程中,八成都是論語課,全都圍繞著一個主題:「如何跨越傳聞與真實的障難—論語正見是出路」,把孔子的精神與《論語》的內涵,和盤托出,如實呈現。

《論語》,何以會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把許多素昧平生者,從海外吸引到臺灣,擠在窄小的空間裡,從早到晚,靜靜的聆聽著老師們,從不甚悅耳的麥克風中,娓娓訴說著古老的儒家思想與聖賢之道,而甘之如飴呢?在功利主義盛行的今日,看在絕大多數人的眼中,此舉非但令人費解,更讓人難以置信。然而,它確實在真實的生活中上演著,而且正持續的擴散中。子曰:「德不孤,必有鄰。」隨著世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與認同,論語的精神與價值,及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必將隨著文化的交流而傳遍各地,重新為世人所肯定與重視。

此次文化訪問團的發起人張偉慈先生,是位年僅三十餘歲的馬來西亞華人,年輕的企業家,世居當地,熱愛中華文化,平日樂善好施,慷慨好義,投身於社教工作多年,並創辦多個文教團體,推動慈善公益與文化教育事業,造福社會人群;對於論語,情有獨鍾,見解獨到,視為人生重要寶典,而對雪廬老人講授之〈論語講要〉,更精研多遍,深有體悟,隨身攜帶,愛不釋手。常在各地宣講《論語》及〈弟子規〉,並在報紙、廣播電台,發表文章及心得,大力宣揚《論語》,推動儒家文化,不遺餘力,極獲好評。二0一二年九月,張先生應朋友之邀,到臺北參加「國家法務人員生命研習營」講座,現場聽了來自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的唐、林兩位老師,對雪廬老人的傳承及《論語》的精要解說後,如遇知音,如獲至寶,會後立即親至學會拜訪,深入了解其宗旨及會務後,即在附近覓妥旅館,回國後立刻組團要來臺研習《論語》,其行事之果敢積極,實所罕見,令人佩服;而全團來臺的參學費用,除少數人自理外,全由他一人負擔,此種心量與氣魄,在現實環境中,更不多見。

此次訪問團成員共七十七名,分別來自馬來西亞丹江弟子規教學中心、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吉蘭丹中正小學、吉蘭丹愛心教育協會、吉蘭丹淨宗學會、古晉中華文化中心、好人好事快樂網、 麻六甲自願義工團、仁愛之家、檳城淨宗學會、泰國清萊中華文化教育協會、菲律賓弟子規學會等團體。團員大多是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師,還有多位校長、社團負責人、教育行政人員,及文化教育傳播媒體的工作者,可說是由教育文化專業人士組成的團隊,除了極少數過去與學會有互動經驗外,絕大多數都是第一次蒞臨臺北,而且都是在國外非中文教育體系的環境中成長的,基本上,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了解是相對陌生的。而所開的課程,除《論語》外,還有〈常禮舉要〉、唐詩賞析暨吟誦、樂教暨音樂欣賞、文化導覽等專題介紹,以詩、禮、樂的簡介為輔,要把中華文化的精華,雪廬老人的心血,以及老師們的文化經驗傳承,毫無保留的一起傳授給遠道而來的與會貴賓。因此,對許多團員而言,心理上不免產生極大的壓力,據他們事後說,當初不少人是抱持著觀摩的心態而來,尤其對中華文化的寶典,素有「千古奇書」之稱的《論語》,更是不敢寄予奢求與厚望。

然而,事實證明,大眾的疑慮是多餘的,「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經過五天認真、辛勤的學習後,團員們的收穫是豐碩的,成果超乎預期的美好。在唐、林等老師們深入淺出的解說中,善巧方便的帶領下,一步步的引領著大眾走進歷史的時空,文化的殿堂,《論語》的世界,古人的生活中,與聖賢相伴,和弟子共學,置身其境,千古一際,渾然忘我。隨著課程的進行,大眾之陰霾,一掃而過,轉憂為喜,轉喜為樂,處於課堂之上,有如置身於美妙的文化園區,極目四眺,美不勝收;又如馳騁於無邊的草原,任情奔放,暢快無比。中華文化,竟是如此的璀璨壯麗,令人歎服;又是如此的精深博大,令人景仰。五天的課程,令大眾大開眼界,聞所未聞,並對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生起無比的信心與無上的感動,紛紛以中華文化的傳人自居,相互共勉,盡形壽將其發揚光大、傳承後世。

據發起人張偉慈先生透露,上課這幾天,每晚九點下課後,大夥回到旅館稍事休息,即開始繼續討論當日所學,挑燈夜戰,直到凌晨兩、三點,才意猶未盡,熄燈就寢。而白天上課時,大眾仍都精神抖擻,無有絲毫倦意,同時踴躍發問,毫無懈怠,其學習態度之認真確實,令人肅然起敬。中華文化的未來,已在他們身上,微微露出了一道曙光,令人欣慰無比。

值得附帶一提的是,在臺北的八天行程中,幾乎天天都是寒風大雨,唯有的一次大晴天,正好落在第七天,安排到臺北故宮博物院及陽明書屋的戶外參訪日,當天一反常態,大清早就露出了久違的朝陽,不論在臺北市區或陽明山上,整天都是日麗風和,氣候宜人,是個標準的郊遊踏青好日子,尤其當大眾在至善園戶外用餐,對著和煦的陽光,享受著美好的光景時,感受特別深。對比前後幾天的天氣,有如天壤之別,不可思議,似乎是上天刻意的安排,意外的禮物,以示對團員們多日的辛勞與努力,給予最大的肯定與獎勵,帶給了大眾莫大的信心與鼓舞,並為這次的活動畫下了最完美的句點。

綜觀此次馬來西亞文化訪問團之行,除彰顯其熱愛文化、不忘本的精神外,更重要的意義,是再次肯定了中華文化的價值與出路,為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帶來一番新氣象,開創一片新天地,並為中華文化的復興與再造,帶來新希望。多年來,臺灣社會各界,都在亟思教育改革之道,可惜苦無對策。人才在哪裡?應如何培養?至今仍無定論。殊不知教育之方,改革之道,早已明載典籍;孔子集中華文化之大成,開平民教育之先,培育弟子三千,見諸史籍者七十二,皆為經國濟世之長才,福國利民,影響深遠,直到現在仍為世人所共仰。《論語》一書,集孔子思想的精華,更是立身處世的良方,治國之寶典,至今仍為世界各國所重視並爭相引用。可惜國人不察,棄而不用,捨近求遠,終致百病叢生,亂象四起。今張偉慈先生,一介馬來西亞華人,於海外行商有成,效端木之遺風,全力奉獻於中華文化的教育與弘揚上,造福海外華人,實為我們最佳的學習榜樣。欽敬之餘,不覺自慚,身處文化寶島的我們,享受著文化的果實,卻坐忍其凋零枯萎而去,束手無策。祈願今後能積極奮起,結合各界有志之士,效法先人的犧牲精神,共同奮鬥,以承先啟後,使中華文化綿延不絕,帶給世人和平、安樂與幸福。並與大眾共勉之。(本文作者為大成孔學會理事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