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期::活動報導-有朋自遠方來〜文化一家親

文化交流講座心得節錄(上)

編輯部整理

一場人生莫名的聚會

超越時空入道的饗宴

與會法喜相惜的交集

盡未來際扶持的弘傳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一日至八日

丹江弟子規教學中心 / 熊志維團長

(一)論語選講

跨越傳聞與真實的障難,最重要的出路是重人事與重生道。從論語經句裡,我們看到孔子及其他弟子也經歷了各式各樣的困難與障礙,如:重病、禍害、罷黜、窮困等等,但只要我們做好「人事」,把自己待人處世接物做好,並擴展到做利益眾生的事,相信上天有好生之德,障難就會遠離我們。另外,也從經句中知道,吉凶禍福不在鬼神,若不以斷惡修善重人事為要,專務求神拜佛以保自安是無用的。我們要相信鬼神的存在而且要恭敬它,但我們得時時提醒自己要在人事上下功夫,這樣才可以真正的趨吉避凶。

何謂人事?基本上論語的每一句經文都是教我們人事,若能從論語中領悟到聖人在人事上的練達,我們肯定可以看清自己的人生,並懂得經營自己的人生。這裡要特別提出,要有好的、有正知見的老師與善知識的指導及提點,方能得到人事的正知正見,因為法是通過聽聞來的。

最後,我們要懂得待時而動的道理。「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我們雖然有道德學問,但要懂得可用、該用、能用的時機才用;反之,不宜、不需、不能用時就收起來。君子知禮、知言、知人、知命。

(二)常禮舉要

禮不是吃人的猛獸,禮是人與人、事與事、國與國維持秩序常態的自然力量。

雖然林老師只能從「居家」篇為我們做兩堂課的介紹,但居家的內容卻是所有其他篇章的根本,因為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開始,也影響我們最深。

學習重點:

入孝乃能力的培養,學習做事、生活獨立自處、關心他人及照料長輩的能力。(見一至三章)

學習敦倫盡份、尊重別人,學習做個負責任的人,懂得為別人著想,能吃苦。出弟亦包括其中,能培養尊人、恭敬他人的態度。(見四至七章)

學習穩重的做事方法,日常生活中培養四威儀,在學習規矩、懂得注意細節中明禮的運用之道。說明行、坐、卧的正確方法。(見八、九章)

並明飲食之道,居家用餐該有的態度及規矩。(見十至十二章)

總的來說,居家篇的常禮舉要說明禮儀先從家裡學,家裡做,家裡先培養起來,接下來禮才可以貫通其他。

 

古晉中華文化中心 / 何燕紅

經過五天論語課程,讓我學了很多所要學習的「內涵」。首先要感恩張老師興辦此次的教學活動。但願時常都有這類的活動,讓我們常常薰習《論語》。

我們都知道,《論語》這本書是不容易懂,也許有些人會選擇放棄學習《論語》,也許有些人堅持繼續往這條路走下去。選擇走下去,如何走呢?可能學到最後,仍然甚麼都不懂,因為沒有善知識引導。

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這個團隊,讓我很羡慕,每位義工都文武雙全,他們時常一起學習,而且把文化、讀書風氣帶起來。若能像他們這樣學習,我相信個個都是精英,這樣傳統文化會更興旺。雖然短短幾天,也看到文化學會每位義工在處事待人接物的「內涵」。有修養的人,素質都不一樣。他們每一位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

如果時間安排得當,我也想常常到這邊學習,不過一定要先齊家,也期許家鄉古晉會有這麼一天,也希望能常常與善知識學習。

最重要在課程之後,如何長時薰習,然後把內涵提升,最後達到孔老夫子的精神。

吉蘭丹愛心教育協會 / 呂輝洲校長

末學是一位退休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早期曾在一所中學教導華文,過後退休前十年則調到一所小學掌教。上了這幾天的<論語選講>,不禁使末學感到無限的惶恐與慚愧,覺得以前在教導一些有關《論語》中的句子時,因了解不夠而詮釋錯誤,實在是有點誤人子弟。

如今唐老師以別開生面的教學方式,通過與助教們的問答與討論,深入淺出地將《論語》的精髓講出來,讓人大開眼界;這更讓末學了解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孔夫子的睿智,我們應該要認真、用心地細細咀嚼,而且還要持之以恒,否則就不得其門而入。

借此機會,末學要衷心感謝丹江弟子規教學中心的張偉慈老師和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提供了這個進修機會,讓末學有幸參與學習,從而提升自己,進一步認識與了解《論語》。

此外,這幾天的飲食問題,多虧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各位幕後工作人員的細心安排與照料,讓我們吃飽睡好,如同在自己的家裡,完全沒有後顧之憂,我們心存感恩。

丹江弟子規教學中心 / 李嘉威

首先,我們要感謝本中心所舉辦的課程,因為此次的課程對我們來說是個「另類」的課程,因為除了投入文字教學以外,我們也對藝術,尤是國學的教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次的課程不只讓我們見識不少,也學習了不少。除了知識學問,我們也得到老師們所分享的經驗。

在還未到臺灣前,在學習論語時感覺很困難,很多的理論都又「半通」,甚至有時候不知道孔子在說些甚麼。此次的課程,可說是一個新的轉變,讓我學習論語的興趣重新提起。可惜的是本人的語文程度有限,偶爾會有學習上的障礙,再加上老師講課的速度有點快,會有「來不及想通」的感覺。雖然如此,這些都是我們自己需要突破的困境,把自己的語文能力加深,及在日常生活的歷練中提升思維能力及敏感度。

除了課程內容的精彩,學會義工老師們的身教乃是我們的好榜樣,除了能夠在課堂上講課,下了課還要處理很多接待的事情,真是令人感動!老師們的身教足以在這短短的幾天影響我們的一生。

從現在開始,我們會積極的提升自己,繼續學習聖賢。

丹江弟子規教學中心 / 林連吉

尊敬的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所有的老師們,深深的感謝你們熱情招待。

非常欣賞認同唐老師培訓老師們的方法,使每一位老師都有機會講演。

也很認同林老師所說的胎教、家教,大家庭的教育,應對進退所有的大小故事,末學本身就是生長在大家庭之中,所以體驗很深。

當今社會的亂象很多是來自小家庭生活關係,缺少學習的對象。

走入故宮才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珍貴。

丹江弟子規教學中心 / 林鍇絲

感恩丹江弟子規教學中心給予這難得的機會來學習《論語》的智慧,感恩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在這一週熱情的招待,更感恩老師們在課堂上的指導,讓我獲益良多。

基於本身學習較魯鈍,這一週所學只能囫圇吞棗,未能及時消化,在此只能道出片面感觸,希望來日可在生活中慢慢體會並活用《論語》的智慧。

在此之前,對於學習並沒有全面的認識,或許真的單純到以為書讀千遍,其義自現。經過這一趟學習後方了解經典要怎麼讀,尤其《論語》要怎麼讀才可能將其中道理弄清楚、明白。以前常聽「半部《論語》治天下。」當時的自己並不完全理解是怎麼一回事,現在方了解整部《論語》的重點是要在人事上講究的。確實,現今社會混亂的肇端就是人事問題,只要處理好人事,我想就沒有甚麼事是問題了。

何為人事,在五倫中所發生的事情都是人事,要把握好每一次的分寸。然而,這分寸對我這種閱歷不深的人來說,真的是一種挑戰呢!尤其目前面對幼教,這半年的經驗對我來說還真的是太少,還有很多地方要學習,改進。對學生,對家長,那也是人事,若這方面都處理不好,還談甚麼教學呢?真是慚愧啊!

人事,真的是太重要了!能在小事上盡人事,這樣培養下去,相信能力就是這樣培養出來的。以前,一直以為只要有那份傻勁,那份心,再將經典熟讀老實落實就足夠。這一次的學習讓我明白其實不然,若不能融會貫通,裡面的教義做起來就是生硬的。然而人事是多變的,人也是活的,是要活用。而活用並不是說說就懂了,真的是要在親自處理人事中歷練,才會活用。人生何嘗不是跌跌撞撞,四處碰壁而來呢。但不是每個人跌了還可以完好無缺的站起來,在亂世中有幾個像孔夫子那樣懂人事呢?

誠如唐老師所說,環境真的很重要,孟母尚懂三遷以成就孟子。然而魯鈍的我,期許自己可以在這末法時期從學習《論語》中提升自己,找到出路。

丹江弟子規教學中心 / 陳美萍

還記得第一次看到論語時,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時,心裡很納悶,覺得學習是學習,學習會有甚麼快樂呢?

今日托張會長的福,來到臺灣的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從踏出桃園機場的第一步,見了學會的有禮接待,直到課程的結束,深受啟發感動,原來人是有道可行的。

孔子周遊列國,歷盡重病,人事、迫害、罷黜、受窮困……等的障礙,竟表露出無限智慧去克服,讓末學內心有極大的衝擊與感動,悟到現今社會的淪喪,原來已經脫離了道與德,而《論語》竟是拯救人類的寶典。

張會長曾說過,現在的世界需要典範,對於此話,末學認同張會長的看法,而今回有幸看到了典範,而這些典範,竟在學會每個老師身上發揮了光芒,而這些光芒的內涵竟是來自《論語》的力量。

此次的臺灣之旅,讓我了解了《論語》,也了解到孔子仁愛的精神,希望世界可達成大同世界,而末學感恩唐老師無私與精簡的教導,對論語已大大的改觀,眼界也大開,感恩!

古晉中華文化中心-弟子規老師 / 陳燕群

這次的臺北「論語及國學講座」確實是我對中華傳統文化大開眼界及初步認識的機會。對孔子這位偉大導師當時的貢獻能夠承傳至今有深切的體會。

我本來對《論語》毫無認識,這次的講座也讓我有機會第一次的摸到論語,深切體會《論語》包涵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

唐老師的博學以及講課的風采深深吸引了我,對唐老師認真精巧的教學態度,使我恭敬之心油然而生。諸老師同修們對唐老師的恭敬禮儀,也表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模範。各位義工和幹部對這次論語講座的一切準備細心、用心,也讓我深深感動及恭敬。這樣的團隊營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我們聽得法喜,學得法喜,也吃得法喜。感恩!

《論語》這部古書非常深奧,以至各個學家都可能會有不同的詮釋,不正確的修學會引起混淆。這又使我特別的明白師承的重要。到學堂或學會上課,聽老師的解釋才能得到師承,學得正法。有朝一日達到明心見性的成果,利益眾生。這次的講座也讓我對孔夫子的認識多了一些,對這位至聖先師的智慧敬佩萬分。我會參考孔子的歷史來對他了解多些,在教學上也比較有信心。

最後感謝張偉慈老師的善心、慈悲心,促成了這次的因緣。承傳及弘揚傳統文化的偉業必然殊勝。

無名氏

從唐老師的講課裡,末學最能感受到的就是唐老師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愛及傳承的使命感,雖然感嘆今日文化之衰,但從他那滿腔熱血、鏗鏘有力的講課當中感受到,還是存有希望的。

末學從唐老師講課裡學到最受用的是導正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正知見。本來以為經典學習的重點是「文」,而且是可以「書讀千遍,其義自現」。但其實真正的重點是「人」;要有好的老師指導,把古文的真實及正確的義理告訴我們,我們才能越讀越明白,越讀越能舉一反三及通達。

在唐老師身上,末學看到了老師的精進。雖然老師謙虛的說他比起雪公老師「只是根小草」,但還是感受到他的那一份認真。末學認為老師是有一定的內涵的,不然怎會吸引到那麼多有內涵的道友和學生來學會呢?而且從辦事的人,消文的弟子,甚至倒茶的學生的言行舉動,就感受到他們個個皆是人才,而且又老實敦厚、人情練達。

吉蘭丹愛心教育協會 / 黃素香校長

機緣下,能隨同張偉慈老師到臺灣學習,並且能得到李炳南教授(雪廬老人)的弟子傳承論語,得到正知見,讓我們瞭解孔子是何等人物,能踏入孔門,實在是我們的榮幸及福氣。

當我一踏入臺北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裡,看到雪廬老人的雕像,經過王老師的講述,點燃了我心中的燭,排除了心中為幼兒讀書會的繪本讀物的障難,在我國好的讀物不易找,更何況是讓孩子對中華文化的認知讀物,更是沒有,江逸子老師的畫就是讓孩子,大人認識古文難得的啟蒙教材。

第二天,老師以讀書會方式授課呈現,此次的授課方式,讓我耳目一新,在我參加過的數十次教學課程中,最讚歎的就是這一次,老師以對答方式授課,以學生為主,老師輔助學生學習,學生那會不去備課、思考、探索呢?如果所有的教師都能以這種方式來授課,學校那會培養不出一班班懂得思考又有智慧的幹材呢?

《論語》這本經典讀物,對我國一般學生、學者來說,多會說它是一本之乎者也的讀物,如能遇上善知識,獲得正知見,了解其內涵,知古道今,其出入非凡也。希望能學後而傳承,感恩。

唐詩聽得多了,讀也讀了,可是卻從沒有去賞析及吟誦過,林老師的吟誦及吟唱可太好了。唐老師吟誦〈從軍行〉時的氣魄,真令我贊歎,太妙了,詩的這種呈現法,實在是罕見,試想為何會沒廣泛推行呢?

新世代,也是行為世代的交替,讓我們一起來發揚這千年中華文化吧!讓它再走入人群。

丹江弟子規教學中心 / 蔡素妹校長

能夠受邀參與此次的《論語》學習團,末學感到非常興奮,非常感恩。《論語》博大精深,在家看了,讀了幾篇只獲得片面之義。現今才了解到「讀書千遍其義自現」的說法並不完善,要想真正了解,明白《論語》則必須靠老師的指引,而這位老師也應博學多才,能夠滔滔不絕,引用各種例子來說明其內涵。有這機緣能聽到唐老師的課是末學的福份。唐老師的講解由淺入深,對整個典故的來龍去脈了解得非常深入,對歷史的背景能一一講述,更加深了我們對《論語》條目的詮釋。在唐老師的指引下學習《論語》,讓末學充滿了法喜,有欲罷不能的感覺。孔老夫子的智慧應是我們現代人該學習的。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學」,經過唐老師的分析《論語》原來有那麼大的學問。在學之前必須有求,有求才有教,這兩項是互動的。教與學當中最重要的是聽聞。想起以前的老人家常說「小孩子,有耳沒有嘴」正是此理。學的動力必須是法喜的才能持之以恒。學習的教材更應講究,以古文經典為內容。學習時必須全心全意,並要預習,學習然後復習,温故知新。學習最終目標是博學,一以貫通,學成君子,學成聖人。並做個有內涵的人。

丹江弟子規教學中心 / 鄭嘉豪

在丹江弟子規教學中心修學已有九年,在修學中遇見許多問題,當末學遇見問題時,多數會選擇不敢面對問題。因為總覺得自己經驗不足,沒有古人的智慧,通常當事情變得嚴重後,才被動的處理事情。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末學冷靜思維,為何越學煩惱越多?是否自己在修學中未能掌握修學的關鍵,所以才不能領會古人修學的快樂。

來到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能夠聽聞到修學之法脈,唐老師與林老師字字珠璣,句句精準的義理,讓末學受益不淺,讓末學體會以下:一、聖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二、讀書千遍,其義自現。三、學習做個有智慧的好人。

《論語》這本經典已傳上千年歷史,都有上百家注解論語,耍如何抉擇注解以及明白真義理,必須有師承才能了解。例如在黑暗的山洞內,如何找出口。必須要有一盞明燭(正法)照耀,去除身旁的黑暗尋找出路。所以有明師的指點比甚麼都重要。

才知道讀書千遍,其義自現不是死背死讀,而在修學上要懂得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博學:了解古人的歷史背景,歷史上可以吸收很多人事關係,可讓我們人生少走很多歪路。審問:不知道的問題去請教善知識。慎思:謹慎構思、一切問題之發生。明辨:可和志同道合學長討論與研習,明辨是與非,進而把聖人的智慧落實篤行生活中。

法師曾提慈悲生禍患,方便出下流。在這時代壞人很多,小人也不少。人生沒學習孔子的智慧與內涵,往往會遇到很多挫折。才知道處世中要懂進退應對,壞人可以教導,小人不可教導。

中正小學 / 黃美君

在參加文化講座之前,因中學時代學習古文的日子難挨,那些古文查了讀音,不解其意。那時總認為學古文浪費時間,食古不化,與時代脫節。

第二天正式上課,唐老師分析學習古文的方法。唐老師讓我從學習論語中,重新認識說話的藝術。在春秋戰國時代,伴君如伴虎。大臣之間的勾心鬥角,如沒分析事情的能力,如不能行道,那裡能在順境中讓大眾得利益。現今社會上,有權有勢之士,少有利用自己的權勢力利益大眾。想起自己,在逆境中往往怨天尤人,未嘗掌握說話的藝術,常使小事化大,認為自己是千里馬,未遇伯樂。學習論語後,才發現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才是正確的態度。尤其在逆境中,能像論語裡,孔子與眾弟子般,內相與外相皆具,能在眾人身上找到自己的福報,這種偉大的情操,讓我深感慚愧。

在論語選講中,我認識到古文中用字的精簡。單只是「言」與「曰」二字,言原來是主動告訴他而不是兩者皆同。論語裡人物的對話,卻不一定是表面上顯現的意思,而須要從字裡行間去推敲箇中真正的含意。讀論語和其他古文,都要先了解文章的歷史背景,尤其是論語,更需從其他篇章中加以對照。

唐詩賞析暨吟誦中,林老師讓我知道絕句和律詩的分別,更重要的是看到唐詩意境之美。透過杜甫的〈小至〉,引導我通過詩中寫景物中,體會作者的心境,推敲出作者所處的背景。唐詩格局的嚴謹,讓我體會傳承文化的重要。詩的吟誦,牽動了我的情緒。

在上常禮舉要中,我生平第一次接觸居家篇。它出現的年代距今已久,但古人在居家篇中的教導,竟已涵蓋了一個人由孩童開始的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以至到社會上應通曉的禮節與人情世故。

這次的文化講座,讓我親眼目睹內涵的提升所顯現的外相。唐老師和林老師教導像我這種無國學基礎的學生,卻盡心盡力,一點也沒不耐煩。無盡燈的弟子們,在學習論語中表現出來的學習態度,待人處事的態度,一樣是我該學習的榜樣。今後的教學生涯,我應該已找到自己該走的路了。

中正小學 / 葉燕嬌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我們,怎麼樣才能過上自己心靈所需要的快樂生活。論語主要講述了天地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顯然地在提高,但是許多人卻越來越不滿足。因為他們總是看到周圍乍富的階層,還有讓自己不平衡的事物。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孔老夫子教我們,快樂秘訣就是如何去找到自己內心的安寧。人人都希望過幸福快樂的生活,然而幸福快樂與貧富無關,但卻與內心相連。

孔子特別强調做事情的分寸,「過」和「不及」都是要盡力避免的。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正是孔子告訴我們處世的分寸。孔夫子在這裡提倡的是一種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嚴。如果我們永遠都以一種惡意、怨恨去面對別人的不道德,那麼這個世界將會是惡性循環,永無休止。我們將會失去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幸福,甚至還會賠上子孫的幸福。

然而,以德報怨同樣不可取。換句話說,若我們獻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對已經有負於自己的人和事,這也是一種人生的浪費。孔老夫子就是告訴我們要把有限的情感和有限的才華,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用自己最高尚的人格,坦然地去面對一切。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會有缺憾和遇到不如意的事情。雖然我們會感到無能為力,也無法改變這個事實,然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

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既然死生、富貴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歸,個人無法左右,那我們就要學會承認並且順應。保持一顆誠敬的心,減少過失,對他人謙恭有禮,可以提高自身的修養。

修身養性是對家園、對社會負責任的第一前提,也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而能夠交上甚麼樣的朋友,那就要看看自己的人生多有光彩。

孔子的話,語言簡潔,寓意深刻,絕對值得我深入思考。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並且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半部論語治天下」,有時只要學會一個字或兩個字,就已經足夠讓我們用一輩子了。

中正小學 / 凌春梅

很快的,到臺北來參加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主辦的文化講座就要接近尾聲了。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臨別在即,如今心中卻覺得有所不捨。

能有幸參與這個講座,難道是我前世修來的福報?作夢也沒想到我們會從遙遠的馬來西亞到臺北來。聆聽唐、林老師及其他老師們的諄諄教導,讓我有機會認識論語的偉大及重要。看到各位老師們對中華文化的執著及付出,使我的心中震撼不已。

在這幾天裡,我們不只學到了如何成為一個好人,一個有內涵的人,而且也讓我們看到傳承中華文化的道路,希望這條路上的燭永不熄滅!

我也很敬佩志工們默默的付出,使整個講座能在非常順暢及完美的情況下進行,你們所作的一切使我們心存感恩。聽了一場又一場的講座,令我感動也令我想流淚。想必是觸動我心吧!

最後,希望唐老師、老師們及志工們你們的大愛精神永不磨滅,也希望我們還有機會聆聽老師們精湛、生動的教導,感恩、再感恩。

中正小學 / 張玉慧副校長

(一)論語選講:

開始接觸《論語》是在前年校友會所舉辦的三天《論語》講座會,那時候的感覺,是在聽道德故事,認識一些歷史人物,並不了解原來《論語》的內涵對中華文化是那麼地重要。自從出席了丹江弟子規教學中心所舉辦的每週五《論語》家長班,又有幸能隨團到無盡燈文化學會聽唐老師講課,才深深體會到,身為華人而不懂得中華文化的人,是多麼地悲哀,而且中華文化需要有智慧的老師,如唐老師及弟子們繼續傳承下去。雖然是選講,但我相信一定能激起老師們的欲望,想更深入地去了解《論語》。

自從張偉慈老師的〈論語簡要〉上報之後,我每天都有剪貼報紙,打算在新學年開始貼在布告板上,讓學生也能認識論語,希望能讓學生愛上論語。

在文化導覽方面,經過唐老師的介紹與講解之後,我才對雪廬老人有了一丁點的認識。不然還不知道李炳南老師就是雪廬老人。他老人家一生中造就的人才多不勝舉,真是一位偉人。

一直以來,校方只叫學生背<弟子規>及聽老師講解<弟子規>,而沒介紹及推行<常禮舉要>。經過林老師選講之後,我已經決定了,開學後一定要極力推廣<常禮舉要>,因為這是提升學業成績最重要的前提。當學生有了內涵之後,肯定會當好學生、好孩子。

無名氏

《論語》是環繞孔子及其學生的言行語錄,語言優美,內涵豐富、博大精深。論語所蘊含的道理實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華。我的理解能力有限,無法正確解讀一本二千五百年前的言行紀錄。原文是文言文,既使背誦了孔子的言論,參考了注解,也未必知道他的真正用意,更談不上付諸實踐了。今天,能夠上唐老師的論語課,實在是我的福氣。唐老師精通歷史,博古通今,善於引經據典,把論語講得非常生動,有趣而精采。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讓我受益無窮,終身受益!

論語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幾則,莫過於「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大家都覺得君子怎麼會想去住在鄙陋的地方呢?他的回答說明了君子不會在乎外界環境的好壞,是人改變環境。還有,「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我們應該像松柏一樣堅韌不拔,無論處何境地都應忠貞不屈,高風亮節。歲寒之後,必然春天。「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並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温習。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

讀論語可以治國、為政、做人,可影響我們的生活,其中所蘊含的豐富哲理啟迪我們的心靈,它告訴我該如何為人處世、修身養性,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讓這個世界更加和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正小學 / 黃秀琴

論語到底是甚麼呢?是一本兩千多年前的孔子經典語錄,今天還能對我們的心靈產生觸動嗎?今天我們有幸來到了臺北的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來學習論語的精華。唐老師更以有趣及以講故事的例子來帶出論語裡的典故,好讓我們更加容易的消化這論語裡的文言文。唐老師從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等方面來剖析,將千年論語化為現代人心靈甘露。唐老師也以獨特的個性視角來解讀<<論語>>,話說到活學活用,給予我們不少啟迪,在這短短幾天的學習更讓我體會到了應該怎樣做好人生的加減法。甚麼加減法呢?加法,那就是收集一些我們認為我們所需要的如經驗、財富、情感、名譽等等。但是物質的東西越多,人就會越容易迷惑。減法?就是捨棄那些不是我們的心靈深處真正需要的,而是去尋找心靈上真正的安寧與快樂。這減法的生活可能大部分的人到了三、四十歲後後才會體會到。

中正小學 / 黃慧嫻

這次的學習真是獲益不淺,可以說從無知到了解到甚麼是論語。原來論語教我們那麼多的人生道理。從論語中,歷史故事就一一的呈現在我們的腦裡。發覺到論語真的是不簡單。如沒經過明師的講解其中的涵義,還真是不明其理,經過唐老師那詳細的解說,引用了很多典故及例子,才清楚到人生中很多的挫折都可在論語中找到出路。

 

中正小學 / 譚國慧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一部記綠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書。

我讀論語這部書,認識一個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打開論語閱讀後使我懂得如何處世待人,教給我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

其中有幾句論語,我受益匪淺。如温故知新,温習以往的知識後,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讀了這句話,可想而知松柏是多麼堅韌不拔,是那麼經得起惡劣環境的考驗。我們不正需要這種精神嗎?

連幾天聆聽了唐老師對論語精闢的解說,使我大開眼界,好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論語》使我深深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博大與精深,體會了中華文化的深邃之美。

我很感謝丹江弟子規學習中心讓我有機會參與這一場令人感動、難忘的文化之旅。讓我們一起努力把中華文化這塊瑰寶承傳,並發揚光大。(下一篇繼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