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期::專題研學-十大礙行

十大礙行第十(十二)

心筑整理

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人我未忘,存人我必怨恨滋生,受抑能忍,忍抑為謙,抑何傷我,以受抑為行門」以上是十大礙行第十條的經文。

之前談到在作利益他人的事情時,所遇到的障礙與磨練,不論是身體上遭遇的病痛、做善事時應當有的心態與作法、人際關係的建立、甚至是面對名利應有的心態,皆和大家做了說明。此次要和大家談的是十大礙行中的最後一條,也是人生當中最難度過的障礙〜「被抑」。

經文說到「被抑不求申明」,「被抑」即是「被誤解」之意。整句話的意思是幫助別人的時候,要能夠忍受別人遺忘了正義、慈悲、誠信等等,誤會了我們,甚至扭曲了我們美好的心意。之前所談過的「念身不求無病」、「處世不求無難」、「究心不求無障」、「立行不求無魔」、「謀事不求易成」、「交情不求益我」、「於人不求順適」、「施德不求望報」、「見利不求霑分」等等,都是一種處於被抑的狀態,在人事上不得伸張,當我們沮喪、生氣、憤恨,產生種種的煩惱的時候該怎麼辦?妙叶大師告訴我們,正是這些「被抑」的考驗讓我們成長,讓我們的人生更加光明與美好。歷史上也有許多偉大的詩人,也是因為不被朝廷重用而有志難伸,但是他們並沒有因而喪志,也沒有急於為自己的處境辯解、求申明,反而將憂國憂民之心,寄情於山水天地之間,做出了許多美好的詩文,也藉此表達自己的心志。

抑申明則人我未忘」, 意思是被人誤會而想要伸張自己內心的不平,此時就處於一種他人和我對立的立場,不但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替對方著想,反而將「我」占滿了心中所有的思緒,「他」為什麼誤會「我」?「他」為什麼這樣不尊重「我」?「他」不給「我」面子、「他」對不起「我」、「他」不懂「我」的意思,「我」不甘願被「他」壓榨,這時出現了一個好大的「我」在對抗「他」的侵略。

但我們都知道打仗的結果必定是兩敗俱傷,也就是經文的下一句「存人我必怨恨滋生」,被他人誤會、壓抑時,擺不平內心而想要為自己辯解,此時彼此之間就產生了怨恨,這樣做善事不但沒有功德,還把功德林通通都燒掉了。舉個例子來說,如果遇到有的人喜愛誇張自己的善行來掩蓋他人的付出與努力,此時我們通常會產生幾種想法與作法,例如討厭這個人而處處與此人針鋒相對,或者消極地以眼不見為淨為理由,不願意理睬等等,這都是存人我對立的行相,但祖師大德總是勸勉我們要給人自新的機會,改變儘管不是那麼簡單,但是我們必須要盡力試一試,要發願度此可憐之人,給自己養一塊寬厚的心田。

受抑能忍,忍抑為謙,抑何傷我」,「忍」字是心上插了一把刀,用這樣的行相,比喻受到污辱時,就像遭遇到心上插把刀那般痛苦,若還能夠「忍」下來那真是不容易!而能夠忍辱者,即是拉下自我,拉下自我其實就是一種「謙虛」的行相,易經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吉有凶,唯獨謙卦無凶,六爻皆吉,謙卦是艮下坤上,也就是山(艮)在地面(坤)之下,可是山比地高,怎麼會降至地下?中庸上提到,地和山都是由土石積成的,有許多高山昔日曾在海底,今日的海底亦有可能會因為殼變動而提升至陸地。另外從方位言之,我們都以為山在我頭頂之上,地在我腳底之下,可是如果順著腳底,穿過地球到另一面,那麼山就在地之下了,不是嗎?所以說如果我們平常做人處世,都能拿掉自我根深蒂固的偏見,虛心請教他人,且看那高大的山也可以含藏於低下的地底之內。古聖賢如周公,才氣過人但卻謙恭有禮,以「一沐三握髮,一飯三吐哺」,深恐失去天下有志之士。故做人處世,若能去除驕傲,學習謙虛,和他人建立尊重與信賴,對他人生起慈悲與愛,不論遇到什麼境界,沒有絲毫保護自我的自私心態,只要內心保持良善的動機,自然能安然度過一切境界,被壓迫、誤解等等挫折都沒法傷害我向上學習的心。

以受抑為行門」,受壓迫、受誤解、受毀謗等都是考驗我們繼續行善的心,菩薩在度眾生的時候,也是遭遇許許多多的挫折與磨難,可是卻從來不喊冤枉,也不會難過喪志,瞭解因往昔所造的惡業,感應今日的被迫害,而至誠地懺悔,更甚而突破我執的束縛,做為修行解脫的資助。敵人可以教導我們寬容,可是喜歡我們的父母、師長卻辦不到,如此看來,敵人對我們其實是良師與益友。達賴喇嘛也說,在他的人生經驗中,知識和經驗最豐收的階段,正是他最困頓的時候,因為困難,所以學習、發揮內在的力量、決心與勇氣,來面對障礙與挫折。這就是以受壓抑為我最好的行持,它(受抑)是幫助我成就最好的法門。(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