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期::日常省思

學佛與行醫

薛樹清

「佛、醫的世界觀」

佛云:萬法無常,小而世界大而宇宙,一切現象(法)之生起皆須因緣,既是因緣故有生滅變異,即所謂「萬法因緣生滅」,雖由五蘊和合因緣而有一切法(現象),然五蘊之各蘊生起亦有其因緣,五蘊即為色、受、想、行、識後四者在未生起明顯作用時謂之「名」,但有心識之名,而無心識之用。色蘊與科學的物質相當,色蘊中的四大地、水、火、風,相當於肉體架構物元素:碳、氫、氧、磷、氮,而其中一大乃一元素,生起亦必待因緣,非自性所生。受、想、行、識四蘊組成有情眾生的精神或心理各種情緒、感覺、意象、意志、認識等功能表現,每一心理變化亦必觀待因緣,而非自性所生。故曰:萬物(色心二法)生起導因於因緣,萬物之生起即是果,此即佛家的因果律,果相生起又是下一果的因,或是他因之緣,因緣果相續不斷,不但物如此,心亦如此,心物和合亦如此,此即萬有因果律,與科學物理所說的「萬有引力」、「質量不滅」定律及生物醫學「物種原始」、「致病機轉」等說相應合。心法上的因果不若物質科學因果律的容易瞭解,但卻是佛法入世觀的重點,造善惡之因,即入八識田中,積成業力,緣生成果,不論時間久暫業力不亡,遇緣必感果,故佛偈有:「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說明業因不滅,遇緣起現行,自作自受,菩薩知業果之理,故而畏因,若下因種,遇緣感果,可不畏哉!而凡夫昧因,不畏因種,但怕結果而已,然果可逃乎?不可也!

佛教將世界分為有情世間和器世間。有情者(如人類)含有肉體及精神,而有六道種種差別,且以禪定力有無及高下,分為欲、色、無色三界,三界中一單位世界是以須彌山為中心,最高為初禪天,集合一千個單位世界,上至二禪為一小千世界,集合一千個小千世界,上至三禪為一中千世界,集合一千個中千世界,上至四禪則為一大千世界,因有三個千故稱三千大千世界,實則乃一大千世界耳。而宇宙則集合了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每一個三千大千世界都有六道分佈,這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鬼神魔等,而其中的高級動物人類,則為醫學焦距的重點。器世間指依報,為有情所依(生物賴以生存物質或環境),是山川大地、風雨雪月、電雷冰雹、衣服飲食、天堂地獄等(即無生物)。整個宇宙空間無盡、時間無始無終,成住壞空無邊時劫循環相續者。有情界眾生亦無量數的生有變滅。萬法因緣生,萬有因果律及心物相互觀待的緣生觀為佛教的世界觀。而醫學宇宙觀是一切由簡單物質演化分生而來,肉體如此,精神亦如此,只有高級生物的精神才受到重視,此與佛家所言業報所感,一體圓融不同。

「醫、佛的生命觀」

醫學對於人類肉體這一部份研究的相當清楚,大體知道是由父精母卵相會而成合子,合子在母體內經十月胚胎期的孕育而出生為新生兒、嬰兒、孩童、青少年,而成人歷經青年、壯年、老年各階段的發芽、成長、茁壯、衰老。而精神(心理)發育方面則表現在腦、神經系統,由原始的情緒反應如飢來哭食、睏來眠,經由學習、教育、認知而形成現在的我(現我)、私我(自私的我)及超我的各種意識層次於腦海中。現實是現我在掌握,處理現有的實際問題,私我源自原始的私心,超我為培養而得的超高美德,這三種我均在意識中,其中私我、超我在潛意識裡佔大部分,但可以在現實中隨時影響處事規劃及待人方式,亦可在睡夢中悠遊表現。

人的出生以佛經觀之,由入胎之前,即由業力推動而受生,由業力所束縛與支配,或云:業力由何而來?由自我造作而來,生前累積在八識田中(阿賴耶識),死後雖肉體四大分解,但阿賴耶識(即精神)不滅,業種藉緣而生果,由因到果有推動的力量稱為業力,有情眾生由業感果,依果而造業,故不斷地生命延續,而因有種種業的差別,故果上就有六道(三界)的差別。若投生人道,須由業力推動對男女結合有染,入胎成孕而生為人,而有五蘊和合的我,此現象本無今有謂之生,變化謂之老,本有今無謂之死!且繼續不斷地依此模式,繼續不斷地受生。而醫界所觀察不到的就是精神(能量)儲存在內心,乃當前一念最微細作用,他有遇境逢緣感果的力量。

人為萬物之靈,當然有解剖上、生理上、心理上的演化及實驗證據,但因為太強調物競天擇、優勝劣敗、適者生存,而造成夜以繼日、連綿不停的鬥爭與殺戮,這種不謙虛的說法,與偉大主張的眾生平等截然不同。眾生平等且有佛性,萬物(法)因緣生,為何有六道不同的眾生,導因於自性真如(佛性)被起惑造業所蒙蔽,起惑造業又始因於妄想執著(無明),無明與湛然恆常的本性相續相牽,薰習不已,此即阿賴耶識的行相,乃真妄和合之相,雖是生死流轉的根本,亦是解脫成佛之所由藉。

「病因說」

醫學極希望瞭解,人在死後如何還有業力依附的阿賴耶識仍在宇宙間大權掌控六道循環,在空間上萬有皆是因緣所成,時間上因果通三世,且絲毫不爽,不由得你僥倖。一般人認為死後一切空,人生娑婆界對酒當歌,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當,不信因果,不信來世,不信一報還一報,才會不瞻前顧後,私心盡出,妄念四伏,膽大妄為,造作惡業。醫界只相信的是今生的因緣、現世的因果,但屬於物質、生理上。如病從口入、禍從己出,如不忌口易得腸胃炎,不注意安全則易車禍等外傷的短因即時報。其他疾病呈現不論在肉體上、身體上各式各樣的種類可說就是一種現世報或累世(上幾代或上一代)遺傳下來的結果,例如吸煙、喝酒、葷肉腥羶不忌,就是種惡因,加上污染的環境與種因的身體結緣,因緣相會,終結於五年、十年後的慢性疾病惡果,像氣喘如牛、心廣體胖、肝膽俱裂、柔腸寸斷、肝腦塗地、五竅生煙、七孔出血、頭皮生瘡、腳底流膿各系統器官壞透的疾症無不現前。而目前較時髦的癌症、愛滋病、搖頭病,更是吃肉、殺生、嗑藥、性氾濫,不守五戒、行十惡業等自食其果的現代文明病。慾海難填、恨難消,若貪瞋痴慢疑邪見樣樣俱全、火燒功德林的妄念、執著、不瓶、不安,更是導致精神分裂、神經衰弱、躁鬱焦慮、狂想失心、人格異常、性變態等精神疾病的禍源!亦即周而復始、業網恢恢、疏而不漏的因緣果報的現世報明證。最嚴重的是種長因,造惡緣,結了遺禍下一代或數代遺傳疾病之惡果。疾病觀不妨可視為先世的種因遺傳到後代的基因(染色體中),到了現世,繼續可能種相同或不相同的因,加上結惡緣(環境的因素)、攀緣(情緒精神的因素),因緣相會密切結合結果就生病(現世報),未報完的因緣就繼續相傳至後代(後世報)。

「藏諦不滅論」

佛家認為佛性人人本俱,與種種存在於藏識(真如實相中、亦稱阿賴耶識),因妄想執著而起的妄心,造作的業力,亦累積於此識中,因而藏識中有了染淨兩面,亦即為本性(佛心)與妄心的和合體,此和合體依照因果律及萬法因緣生的道理,在六道永無止息的輪迴。人生的價值就在於不斷的修行,以六度除六弊,使生命本體恢復靈明洞澈,脫離無明、業障、習氣、煩惱、獲得永恆的解脫,即使肉體尚未捨報,清淨無垢的心念仍駐紮於常樂我淨的涅槃之上(空性),如此生死界線就消失殆盡,無生無死,或假死空生,進而自度度人,自利利他,行入究竟的佛道。

「致病機轉」

佛書上所說的疾病原因:一為四大不調五臟增損;二為鬼神魔所做;三為業報得病。就西醫而言四大五臟就相當於人體各系統器官,是肉身疾病的匯合處。鬼神所做大約是精神分裂、妄想症及部分神經系統的大宗,為神經、精神專科醫師所專治的疾病。最特別的業報病,或由先世宿業或今生殺生、破戒、造業等所致病,表現在五根、五臟的疾病或失心,相當於身心雙重的疾病、人格異常、變態等徵候群,為最難痊癒根深蒂固之疾,亦非凡夫之眼所能洞察。佛書所談的病大多與心病有關,與西醫七分生理三分心理,重視肉體者稍異其趣。

「而臨絕症時」

醫學的人生觀就是身體的健康,精神的愉快,心理的衛生,就是在娑婆世界這一段指導眾生無病少惱、清涼快樂,物質營養均衡攝受,精神適當調節,至少達到人壽有餘的地步,生、老、病,死前這必經過程中,活的夠久、活的安寧,但不一定活的有意義,醫者慈悲的心不能少,金剛的手段不能不用。但對於生前死後醫者無所交代,也逃避了這一段責任,把它交給了哲學家、宗教家、預言家。而面臨重病危急瀕臨死亡邊緣所發生的憂悲苦惱、恐怖罣礙及顛倒夢想等情緒,亦束手無策,有時是無能為力或行無餘力。在患者面前,不屑開口言佛,羞於言阿彌陀佛,更恥於談觀世音的感應,因為這樣做,會落於醫師無能,醫藥無力之譏,病人棄他而去。醫師訓練過程中亦缺乏此一訓練,宗教或佛法的介入甚至被視為忌諱或侵犯神聖。

罹患絕症到死亡前有一段人生猶豫期,距離捨報可能數月或數週,甚至數日,這時醫師有的辦法可能微乎其微,要妙手回春可能只有希望奇蹟的出現,醫療的力量只限於生命有量無質的延長或施捨到暫時舒適的感覺,當時最迫切需要的是醫者安寧的照護,家人及朋友的精神資助,尤其是佛法的加被更為關鍵,不但平常未受佛法浸潤者需要,已信願解法行者,愈要精進,因為這是證佛果的勇猛加速期,善知識適時於病人或病患家屬徬徨無助時介入導向,應該是提起正念積極面對未來的最佳時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以發生在意識消失昏迷的前一句佛號之前的時刻!亦可擴散於肉體消亡後念佛、誦經、助念、迴向之時。醫師若能以佛法引導病人萬緣放下,一心求生西方,所扮演的推手角色,往生者雖然已無法轉命改運而延年益壽,但對彼往生者之未來「轉迷成悟,明心見性」卻有助成之功。

「佛法的助益」

生病接受藥石的投予及心理治療是最立竿見影的作法,但久年之疾不能急求一時之炙,需要斷因不再造業,要靠自己修行佛道,一步一腳印,一鞭一血痕,絲毫馬虎不得,需要醫者、善知識者的雙重指點,不可事倍功半的盲修瞎練,佛學參與針砭,有益無害,生命的永續不只是一代轉一代,而是三世無止境的輪迴,善者生起,惡者沈淪,業因果報,一切由自己造作。醫者需謙虛的承認醫道力量有限,佛法才是無邊的,平生這一段是有限的,而死後卻是無期的,肉體精神疾病的防治醫家說的頭頭是道,但心靈的改造,積極、樂觀、創造的佛法人生觀,在平時就需要建立,它可以讓我鑑因知果、避惡去苦、斷惑證真,不但能益壽延年、四大調和、離苦得樂、了生脫死,以致醫佛圓融一體,則娑婆國土即是極樂淨土。

「醫者的心」

醫師平時診治患者,抱行的宗旨是「視病如親,追求卓越」,一如行菩薩道、發慈悲、無我的父母心,同等重視身心的照護,對於堪忍世界的眾生,帶著充滿眾苦和煩惱的病人們,他們安於十惡、忍受三毒,又肩負業報所成四大皆空的假體,雖是假體,但在這一期生命中,以身體接受各種痛苦而酬償夙昔今生所造的惑業。在行醫過程中,醫者接觸病患時,不失為一個給予教化佛法的好時機,除了探究疾病的原因,不妨了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助成病者體會無常破除執著,內心得到殊勝的寧靜,而降服病苦。或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將眾生視為病人,疾病視為煩惱,醫術觀成法門,成就無上醫王(經上有云將佛比成大醫王),何嘗又不是醫者的最高願望。六度(六波羅密)是發心度眾各種菩薩行之總綱,醫者行醫亦須觀修己乃發心利眾,以行醫為菩薩行,收攝入六度菩薩行的總綱中。要佈施你的能力予所有的患者,使他們免於恐懼;要持戒(清心寡欲)行醫不以求利為目的,對治貪欲,要忍辱患者的抱怨不滿,要精進你的醫術,要禪定你的煩亂,要圓融你的智慧,藉著醫治病人的生理,進而一步以醫其心。猶需效法地藏菩薩度地獄眾生的精神而發願:「病人治盡方證菩提,人間有疾(特別是無明病),誓不成佛。」雖在人世行醫,卻是成就究竟道的資糧,此即六祖所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醫師接觸的眾生苦是生老病死苦都有,如何助成病人離苦得樂,醫師的角色在其中,於工作行醫之中勤修佛法,或三增上學「戒、定、慧」,或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或行四攝法(佈施、愛語、利行、同事),深入病人身體苦痛與心靈苦痛。醫生若欲成就病人大利,猶須皈依佛門,並親近能傳道、授業、解惑的善知識,於佛法一門深入,以期能執破、惑破、障破,除卻那根本無明,成就究竟佛道,即是真能利益眾生的大醫王。

「醫者之心聲」

病患多時,一般的醫者樂,但我憂;何以故?憂眾生界病苦何其多也,憂眾生由業故而生病。憂我能力不足、醫術不精進,病人要一來再來,故需求自我修學,不但能治眾生生理病,進而解眾生惑、斷眾生障。病人少時,我樂不憂,不憂斗金之不入,不憂病人棄我而去,但樂我這渡得眾生離病離苦,樂眾生少垢少惱,醫病二者皆有時間修道、聽聞佛法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