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期::社論

人的出路-中華文化

可歎民族稱中華

卻未重視己文化

西風東漸風俗薄

正本清源中華義

認識中華文化這件事情至關重要。何為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的「中」須追溯到堯傳位於舜的命辭:允執其中。允是信實,言為政須信執其中,以中庸之道(用中)來辦政治,是最佳善政。亦即辦政治令百姓有受教環境,引導百姓能明心見性,是辦政治與辦教育真正的出路。「中」義依《中庸》上言為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此是煩惱不生明心見性的境界,中華文化的中就是以文化引導人民明心見性。「華」是中表現在世俗上的效果,如孔子在《論語》裡論禮、論樂,乃至孝、弟、仁、義等,以此作為經營美好世間的善巧方便。中華文化的「文」,是詮釋中華的典籍,如〈大學〉、〈中庸〉、《易經》、《論語》等。而依經典的道理化導人心,謂之「化」,以上是中華文化的義涵。

認同中華文化的義涵,以這樣的理念聚合而成的民族,謂之中華民族。孫中山先生說:漢、滿、蒙、回、藏,五族共一家。亦即這五族都認同這樣的理念而組成的民族,謂之中華民族,這種民族文化帶來的是世界的昌盛與和平,這樣的文化不只是漢人的專利,更是滿、蒙、回、藏共同學習的內涵。

「中」之義,即以明對治無明,明心見性取代愚蒙,有了明(智)則能對治煩惱令其不生,謂之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即《易經》〈繫辭傳〉中言易無體而神無方,是屬於形而上的領域。中國強調辦政治就需明君聖主,意即帝王雖有利益天下蒼生之志,然須明心見性,方不隨境界而轉,不隨境生煩惱的人,才能欽明為政。《尚書》讚歎堯為欽明,讚歎舜為文明,堯、舜就是明心見性用中的明白人。

「華」是依「中」生起的世間作用,以七情來和諧萬物,亦即在入世時以喜怒哀樂來表徵是非善惡,改善風俗。《論語》中可以看到孔子七情的表現。例如「德之不脩,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此言孔子的憂!「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是孔子的愛!「知者樂,仁者壽。」是孔子的樂。聖人七情的開展是社會正面的貢獻,用七情來表達認同,表達否定,這種好惡能令善良的風氣開展,此七情之發展皆能中節,能合於禮而無過失謂之和,能令人趨吉避凶,《易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是故中為形而上(謂之道),華是形而下之和(謂之器)。依《大學》義,中是明明德(內聖),華是親民(外王),中華二者止於至善就是大學之道、就是中庸之道,就是內聖外王之道,亦是《易經》天人合一之道。中使人格外的有風采,乃對境不迷,華使人能善用境界,通達人情,是不分族群需具備的共同理念。國家的發展,將政治辦好是關鍵,政治若辦得不好,各行各業無法發展,乃至百業蕭條,政治若清明則百業興旺,所以儒家培養人才講究的就是辦政治,然為政者如果不懂得中華文化的意義,試問要如何治國?因此政治人物不但在形而上要不斷提升自己內在的涵養,以免權力使人腐化;在形而下也要講究調合團隊,才能統理政事,使民心歸向。

其次辦教育:惟有辦教育方能提供政治與各行各業的人才。眼前以學習《論語》作為推廣文化教育的開始。很可惜今天這種教育國家不重視,只好由民間來辦,雪廬老人曾說這是地下工作,就是國家不辦,我們只好幫國家培養人才。孔子在二、三千年前即是以中華文化來培育學生,如造就了子路成為軍事之才,且能以禮樂治國,顏回成宰相之才,宰我具內政之才,公西華乃外交之才等,其他如宓子賤治單父,子游治武城,都有聖人治理的氣象,此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請問匹夫有甚麼責任呢?或云,匹夫不是庸庸碌碌過日子就好,還有甚麼責任呢?匹夫能將道統弘揚與傳承,將人培養成人才,能使國家在辦政治與辦教育上找到出路。

如《中庸》所說,參贊化育之德,就是以教化、培育參加贊助天地化育之德,唯有能以參贊化育之德來傳承中華文化,才是增進人類幸福的真正出路。《三字經》裡面也說天地人三才德,人居三才德之中,在《易經》六爻卦中,上兩爻講天,下兩爻講地,中兩爻就講人,正說明人可以頂天可以立地,果然知道人是這麼殊勝,這麼難得這麼可貴,這麼有意義,我們應該要好好的學習中華文化善用人生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