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期::參訪觀摩

壬辰年秋三孔參訪觀摩(三)

歷代帝王的推崇     德學是學者頂尖

後代綿延證陰德     廟貌乃哲人典範


 孔廟主殿堂外的最後一道門是大成門,門上的字及下方的對聯是雍正皇帝所書。孔廟在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遭到一次非常大的雷火,主殿被燒毀,並且波及周圍,共有一百三十三間房子被焚。《論語》上說:孔子迅雷風烈必變。能有經學的素養,面對各種的自然現象,才會有更深一層的體悟。雍正皇帝對於這一次的大雷火引咎自責,親自到北京的孔廟去祭祀孔子,然後派了工部侍郎到曲阜勘查,製定重建方案。從雍正三年到雍正八年,一共六年的時間才將這一百三十三件房子重新恢復,國家撥用白銀十五點七萬兩。竣工以後,雍正皇帝親自題了大成殿及大成門上的字,但是他在做皇帝的時候並沒到曲阜來過,而是在做皇子的時候來過。

大成門周邊的這些龍柱,是石材的建築,曲阜東南方的丘陵地帶產有石灰岩的石材,因此曲阜取用木材不便,使用石材反而容易。龍柱是一體成型的人工雕刻,取材整個石塊,通過人工一槌一鑿的雕琢,所使用的雕刻技法稱為深浮雕,凹凸感特別強,從表面上打入,最深的地方有八到十釐米,完整體現龍、雲、山水之美。孔廟是國家的精神象徵,所以孔廟的建設也是國家頭等重要的事情,皇宮、王府以及全國的能工巧匠都雲集到此,全部都是精工良匠所共同完成,因此這些龍柱非常珍貴,在大成殿前面的十根柱子,也都是雍正年間所做。

大成門下方的龍柱,還有明代時期的作品,是明弘正十二年(一四九九年)所雕刻,當時孔廟也遭遇了一次大火災,燒毀了一百二十三間房子,所以國家也是撥了十五點二萬兩白銀重建。中國的龍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演變,不同時期的龍有不同的特點,金、元以前的龍都是三個爪,到明清兩代才變成四個爪、五個爪,皇帝穿的龍袍以及官員穿的蟒袍都是五個爪,而且龍的頭髮,包括龍的吻,各個朝代也都有所變化,元朝的龍吻前凸,特別長;明代的龍吻就上捲、上翹了。有的專家認為,明代的龍有個特點,就是像朱元璋。

大成門之後,就是孔廟的中心院落,主祭區。門內的石陛東側有檜樹一株,相傳為孔子親手所植。在旁立有「先師手植檜」石碑,是明萬曆二十八年(一六○○)楊光訓所書。大學所謂:富潤屋,德潤身。孔子之德不僅尊榮了他的身,連他所穿著過的衣服、所使用過的器具、所栽植的樹木,都成為後人憑弔的對象。

孔廟主祭區東西兩側是長形的廂房,稱為東廡及西廡,裡面供奉著歷代的儒家學者和賢人,包括七十二賢,以及其他對儒學做出貢獻的歷史人物,一共有一百五十六個人,至於孔子和四配十二哲都供奉在主殿裡面。

院落中間的亭子稱為杏壇,用以紀念孔子從事教育的功德,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對後世有十分深遠的影響。《莊子》〈漁父篇〉說:孔子游于緇帷之林,休坐於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所以在孔子住宅的不遠處,有一片很大的杏樹林,孔子經常帶弟子到那裏去講課,久而久之就在裡頭做了一個土台,孔在上邊弦歌鼓琴,弟子在周邊讀書,但是杏林到底在什麼地方,已經不可考。

大成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是重檐黃色琉璃瓦的大殿,大成殿前的台基在祭祀時是舉行音樂和舞蹈的地方。每年的舉行祭祀活動時,會邀請一些海內外的學者、領導人來觀禮,兩側也會搭上看台。此外每到高考之前,學生的家長也會帶著孩子來對先師頂禮膜拜,祈求能有一個好的成績。大殿旁有一棵東漢時期的古樹,至今已近兩千年,人在古木之前顯得多麼的渺小,所謂: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江山一局棋。或許只有像它這般堅韌生命,才能道出這句話當中的禪意。

我們一行人整裝肅穆,在大殿前排列了隊伍,由孔子的第七十四代孫充當司儀,一起向先師孔子行三鞠躬禮。大成殿內部供俸著儒家的代表人物,中心就是偉大的先師孔子坐像,坐北朝南,在一個神龕之內、龍榻之上,由於歷代王朝的尊孔,孔子的身分地位已經被抬高到帝王的規格。孔子像的兩側有四位聖人配饗孔子,東面神龕內側是復聖顏回,外側是述聖子思;西面內側神龕裡是宗聖曾子,外側是亞聖孟子。

殿內有幾方匾額,正上方的萬世師表是康熙皇帝的御筆;下面的斯文在茲是光緒皇帝的御筆;左邊的聖集大成是嘉慶皇帝所書;右面德齊幬載及柱上兩幅對聯都是乾隆所題。外面還有一個生民未有的匾額,則是雍正皇帝的御筆,意思是自從有了人類以來,孔子對人類所做的貢獻最大,沒有人能夠超過他!

大成殿旁的左路布局有進行家祭的家廟,以及家廟前方祭祀孔子前五代祖先的崇聖祠。我們沿著左路布局回頭向南走,到了孔子當年所住,三間房屋的所在區域。首先看見一面稱為魯壁的牆垣。西漢景帝三年(西元前一五四年),皇帝劉啟將他的兒子劉餘從淮南遷到曲阜,封為魯王,史稱恭王。魯恭王好治宮室,為了擴建王宮而拆除孔子故宅,忽然聽到天上似有金石絲竹之聲,有六律五音之美,結果從牆裡面發現了《尚書》、《禮》、《論語》、《孝經》等書,一共幾十篇。孔壁古文據說是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孔子第九代孫孔鮒,將這些經典藏在孔子故宅牆壁內,自己則到嵩山隱居。孔鮒到死也沒有把它們取出,但「竹簡不隨秦火冷」,這些經典終於是保存了下來。

此區有一口水井,相傳是孔子當年的飲用水井,稱為孔宅故井,清乾隆皇帝祭祀孔子時曾飲用此水拜師,所以西面有乾隆禦題故宅井贊碑。井裡邊到現在都還有水。

故井旁的詩禮堂,是紀念孔子教育兒子學詩、學禮的地方,因為《論語》上孔子曾跟伯魚說: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此建築是明弘治年間所建,匾上的幾個字都是乾隆所題。康熙和乾隆都曾在此,聽孔家的後代給他們講經。孔家的六十四代孫孔尚任,在此為康熙皇帝講述《大學》,講完以後深得康熙皇帝的賞識,破格提拔到北京國子監當博士,才走向仕途。

在這個院子的兩側,還有兩棵宋代的銀杏樹,一棵是雌、一棵是雄,中間還有一株唐代的槐樹稱作唐槐。千年以來他們始終屹立於此,這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就是中華文化的象徵。(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