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期::專題研學

極樂世界的脊椎骨-三十七道品分析(一)

道品雖分三十七    現證空性道次第

先開見地修止觀    定慧均等果上圓
 
 
 前
 
三十七道品是整個極樂世界的骨幹,極樂世界雖然開演了無量無邊的教法,但是核心思想就是三十七道品,它是教學主軸課程,撐起了極樂世界,所以必須要好好的將它說清楚。三十七助道品乃修行由下往上的綱要,共分七科,即是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
今依大專佛學講座之因緣,整理依雪公表解闡釋之三十七道品文稿,爾後將分期連載。
 
四念住、四正勤
四如意足
 
四念住以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來引發出離心,並以觀法無我的空性正見開啟見地,整個佛法的命脈就是在出離心和空性的正見。再以四正勤(未生善令速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立斷)斷惡修善以積聚修學止觀的資糧,能得善知識的指導及安住於修學止觀的環境。欲得觀慧得先修止,故修學四神足,先生起欲修止的善法欲(欲神足),依教而生起勤修止的力量(勤神足),對所修的法無忘失(心神足),能令心不持散,此時對萬法自體性空有專注觀察的能力(觀神足)。
但在極樂世界無須辛勤修行四念住、四正勤與四如意足,後文將詳說。
 
 五  根
 
五根與五力都是信、進、念、定、慧。依雪公表解上雙修就是正助雙修,正道就是菩提,助道就是諸善,菩提就是般若的智慧,般若的智慧是佛法的命根,沒有則不能解脫生死,也不能成佛。沒有智慧所攝持的一大堆善法,對了生死是毫無幫助的,唯有般若智慧攝持下,這些善法(助道)方成為無漏,而造善的主體都是為生起般若智慧,這些善法也為般若智慧所攝持。
例如布施這一法成為助道,目的是來世修學般若智慧時衣食不愁,而且有能力供養三寶,學佛有順緣,不須為生活忙碌。以此觀之,助道全為正道,並由正道攝持助道。
再如持戒,目的是來世成為人、天的高貴種姓。若是沒有持戒,來世變成狗貓雞鴨,雖然依著前世的布施,此世可以喝牛奶,住舒服的狗窩,生病的時候有主人帶去看狗醫生,但以這種形式受用果報是很糟蹋的。持戒讓我們生到人天道,有機會見到人天的善知識,並且跟隨學習般若。又因為持戒,所以在人天道中種姓尊貴,也比較容易請到善知識。好的老師也願意到皇家去教書,不是攀龍附鳳,而是貴族對社會、國家有影響力。
修忍辱的目的是來世長相好看,且性情溫和,令善知識樂於攝受,做善知識的侍者,方便接受調教,易證般若,此即修學忍辱與般若的關係。
精進者來世極有恆心。能以恆心學習般若而通達。例如學習龍樹菩薩的中論(二十七品),精進讓人在作繁複的義理分析時,能持續深入的學下去。此外,即使環境不好、老師再嚴厲都肯學,有這種特質的人才能學出成績。儒家當中顏回最有此特色,所謂: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孔子說只看到他精進,沒看到他懈怠,性與天道必須要這種人才能通達。
修學禪定,來世易生起專注力,容易對般若專注修學,不會墮入散亂、昏沉、掉舉,也容易在定中生起對空性現量的通達。
因為曾修學般若,所以來生也比較喜歡學般若。
總之修學六度萬行都是為了般若,一個人最大的出路就是能通達、明白!雪廬老人說「董事」,般若就是讓人能夠懂事,通達勝義諦,方對世俗諦了解,這種教法的人才能將佛法發揚光大,並延續法脈下去。應知六百卷大般若經是佛的命根,禪宗的傳承就是傳般若的見地,所以雙修就是菩提正道跟諸善助道。
「信」以「正」為主因,正就是般若的正知見,助就是「增上緣」,布施、持戒、忍辱就是增上、幫助生起般若的正知見,唯有生起般若的智慧方能破煩惱障、所知障。
「進」是「勤求自度」與「廣行度他」,要在般若上能自度度他。度他必須要講究許多的善巧方便,但最重要的度他是使其獲得般若正見,方能了生脫死,才是真正給他出路。信、進、念、定、慧都約在般若上說,作善法最重要的動機也是要令自他生起般若的正見。所以佛法中最殊勝的善法就是培養人才,唯有人才才能夠住持聖教。做善事縱然贏得社會上對佛法的好感,但沒有培養人才,也只能是一時的風光。
「念」是「靜在菩提,動在諸善」,是在造作善法中觀自體性不可得,此記憶力是來自於理解,故不容易忘記。
「定」跟般若的關係是「正助相應」,就是專注於以助功去配合正。例如放生,要作三輪體空的觀察,同時要在放生裡推展正法。在正助相應的修學中,因為有定功所以「不散不昏」,也知道在善法中以三輪體空的觀慧來觀察,並觀察緣起的關聯性。由於所作的善法都是為了資助慧,故般若智慧就能生起。
此處的五根講的是四加行當中的煖位和頂位。前面的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使得此人開始有專注修學般若的能力。煖位與頂位的修學好比鑽木取火,木頭越來越煖,頂就是到臨界點,在頂位臨界點過了以後,即是忍位的修學,此時智慧火就有能力把煩惱的柴薪燒掉,由下忍位到上忍位最後一剎那進入世第一,世第一只有一剎那(進入聖者前的最後一剎那),之後進入見道位。
見道位就是燒煩惱柴薪的般若智慧火,任憑狂風暴雨也不會熄滅,煩惱的柴薪終將被燒掉,即使煩惱柴薪架得像阿房宮那樣廣大,只要大火一生起全燒光。任何猛烈的煩惱,即便經過多生多劫的串習,如同幾十人合抱的大樹般堅實,也經不起般若智慧的大火而全燒光。在無始劫來的煩惱業,依般若的修學一生就可以解決,所以經書上廣讚歎般若。我們這一生如果能夠對般若學習,絕對不是普通人!
五根的「慧」就是煖位跟頂位,直接衝到臨界點,雪公講表講「照苦證法身,照集得般若,照滅獲解脫,照道獲解脫」,法身、般若、解脫都講般若。
照苦的自性不可得,證得苦空。空就是法身,苦就是果報,世間的果報自體性空。當體就是法身,諸佛所證的法身就是空性。證得空性破分別執叫作見道位,進入修道位破俱生執,之後進破所知障,以證得空性破所知障安立為法身,並不是離開空性別有一個法身可得,以上是照苦證法身。
照集得般若:集是惑與業,惑、業中以惑為上首,沒有惑不會造業及潤業。惑不潤業,業不會生苦果。惑即是煩惱,而惑的上首就是無明我執。照集就是觀察無明我執所執的我根本沒有,如此就不會生執著。萬法都是透過有情的名言安立去認識,沒有實體性。若沒有透過我的名言去安立,哪有萬法的顯現?若看到的東西有實體,佛叫我們放下、不要執著,則是違背人性,違背人性的佛法是不會長久的。之所以叫人放下、不要執著,是因為看到所執的法實體性沒有,能執的心不會生,這時候說放下才有意義。
無明我執所執的對象是「我」,這個我在有情上叫人我,在法上叫法我,當發覺到所執的我自體性不可得,能執的心就不生了(五蘊上面若有一個我,那請問我跟五蘊是一還是異,以此去做辯證)。所以照集得般若的意思,是以般若智慧看到無明我執,所執的我沒有,無明我執也就無從生起,集就沒有了。
照滅獲解脫:滅就是苦因、苦果的滅。滅不是有一個東西被滅,是般若的智慧照見苦果、苦因自體性不可得,無苦因,苦果亦不生,苦因、苦果的滅,名言安立謂之解脫。
照道獲解脫:道是般若智慧的修學法,照道是有能力修學般若的智慧而獲得解脫,上述皆明般若修學法,可知是學佛的關鍵。(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