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期::活動報導-群鴻戲海-文化藝術觀瀾

戲曲入門導覽-破解京劇方程式

何止是十載寒窗    規矩次序錯不了

媳婦逐漸熬成婆    茫然知音何處覓
          前  言
 
京劇,曾經是紅遍大街小巷的流行娛樂文化,人人朗朗上口,隨時都能唱上個幾段。戲碼從教忠教孝,到纏綿愛情和神化鬼怪等包羅萬象,尺度寬廣。而內容都是經由通俗易懂、言簡意賅的文學劇本和演員的實際演出中一次次提煉精修,使得宮廷、王府、富貴人家等,不論是喜宴還是壽宴,只要心情好,就會邀請名角兒或戲班子來演個幾天的戲;各地方的迎神賽會更是少不了戲園子的熱鬧風采。
那樣的輝煌年代,不過是清末民初,距今一百多年的事情而已。
然而,隨著時代的動亂、兩岸的分隔、大陸文革的破壞、臺灣文化的變遷,竟然使得曾經深入家家戶戶的京劇變得「深奧難懂」,其實,京劇並沒有改變,改變的是人們逐漸失去欣賞的能力與媒介。
此次學會邀請到國立復興劇校坐科八年,已有二十多年演出經驗,橫跨京劇、崑曲、現代戲劇、電視廣播,可以傳統藝術也可以拍商業廣告的錢宇珊小姐,以自小學戲的經驗,分享戲曲演員養成的艱辛,並以深入淺出、唱做俱佳的方式帶領大家一一破解京劇的表演程式。
 
一個戲曲演員的養成
 
自十歲進入劇校起,每天過著清晨五點半起床的日子,小小年紀就得像阿兵哥一樣將棉被摺得方正如豆腐塊。梳洗過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喊嗓」。喊嗓需像爬樓梯一樣一階一階往上爬,爬至頂端時把最後一口氣遠遠地拋向遠方,途中不能換氣、不能斷音,這口氣一練就是八年。嗓子,是決定你能不能成為一位好的京劇演員的重要條件,好嗓子除了要靠老天爺賞飯吃,還得靠勤練與實踐。
在早餐之前,還有門功夫叫「毯子功」得練。拿鼎(俗稱倒立)、下腰、往前往後翻筋斗、一個到十個,十個到三十個。甚至得由桌子上往下翻,一張、兩張、三張桌。年幼的孩子越翻越高,越翻越怕、腳愈抖,可是還是得翻,這就是練功!
早餐後便進入「二堂功」,依據不同行當學不同的身段、唱腔。錢宇珊自小分科花旦,花旦得練「蹻功」。這門在中國文革後便失傳的「用腳尖走路的技法」,是為了模仿裹小腳的女人,三寸金蓮婀娜多姿的走路姿態。初學踩蹻從耗蹻練起,得將蹻鞋踩在磚頭橫立面上耗個四十分鐘,再踩到磚頭立起來最高端耗上六十分鐘,練到腳指甲黑青、腳指頭起水泡、滲出血水都不能休息,這,就是練功!
京劇演員必須歷經艱辛的訓練過程,原因在於京劇是結合文學、表演、音樂、舞蹈、歌唱、武術、雕塑、美術的綜合性表演藝術,不像芭蕾舞者只需專注在肢體舞動;歌劇演唱家只需展現歌喉,要成就一台好戲,每個京劇演員都必須「有聲皆歌、無動不舞」,任何一秒都必須處於最高標準的狀態下,因此京劇演員養成過程自然是困難許多的。西方人說京劇演員是「全能演員」,東方劇場是「全能劇場」,實是當之無愧。
 
破解京劇方程式
 
行當,所謂的行當是指根據戲劇中的角色人物的性別、年齡、性格、社會地位……,在化妝、服裝、唱腔、身段上做生、旦、淨、丑的類型區分。劇校老師會依學生的個性及其條件等為孩子們分科,初步決定孩子的行當取向。
 
行當細分類:
生—老生:中老年男子,通常會戴著髯口(鬍子),例如諸葛亮、宋江。
小生:年輕男子,形象英俊瀟灑、或能文或能武,例如遊園中的柳夢梅、三國的呂布。
武生:武藝高強、功夫了得,例如武松、林沖。
娃娃生:專門扮演小孩,例如紅孩兒、哪吒。
衰派老生:比老生還要老的老人家
旦—青衣:已出嫁的中年女子,大多端莊賢淑、堅毅刻苦女子,如王寶釧、趙五娘
閨門旦:年約二十歲左右,風姿綽約尚未出嫁之女子,例如崔鶯鶯、杜麗娘。 
花旦:年約十多歲,活潑俏皮未出嫁之女子,例如紅娘、孫玉姣。
武旦;功藝超群之女子,例如滬三娘、孫二娘。
潑辣旦:年輕美貌之女子,個性卻深沉潑辣,例如柳氏、閻惜姣。
老旦:年老的婦人,如楊家將中的佘太君。
淨—文淨:又稱銅錘花臉,以唱功見長,大多是地位崇高、舉止穩重的角色,如曹操。
武淨:又稱架子花臉,以功夫、做表見長,性格勇猛、粗魯,如張飛。
丑—文丑:滑稽逗趣、言語風趣,以唸白做表為強項,例如水滸傳中的張文遠。
武丑—有功夫的丑角,例如西遊記中的孫悟空。
丑婆子:又稱彩旦。飾演劇中醜陋的女人,多半男扮女裝,例如劉媒婆。
 
四功—唱、唸、做、打
唱—戲曲、戲曲,唱和曲是歷朝歷代都最能打動人心的藝術媒介,但戲曲的難度更高。
唸—分為「京白」與「韻白」,除了要字正腔圓外,還要把韻白的中州韻和湖廣韻唸好聽。
做—做表就是演戲,刻劃人物內心活動,要細膩要合理外,還要用藝術手段包裝呈現。
打—除了翻撲跌打樣樣通之外,在所有的武器兵器使用上,也都是有一定的規格講究。
 
五法—手、眼、身、步、法
手—手勢,指、掌、拳,男生、女生的比法也不同,女生有蘭花指,男生有劍指。
眼—眼神,在台上要靈活且炯炯有神,相傳以前梅蘭芳為了練眼神而養鴿子,以眼神追蹤飛翔中的鴿子。
身—身段,演員必須筋開腰軟,每個身段、手勢甚至唱腔都要圓潤飽滿,相對於西方的外放與不拘姿態,東方京劇從表演藝術中都充份顯示了中國人的圓潤修為。
步—步伐,不同的行當有不同的步伐,例如走腳步、跑圓場、蹉步、跪步等。腳是掌握全身美學的關鍵,而常常被忽略。
法—就是綜合上述手眼身步的協調運用。
 
扮戲
古代只有男人能拋頭露面,所以以前的旦角都是由男人反串,為了遮掩男人的方面大耳,於是發展出了貼片子、勒頭等裝扮,貼片子可以造出瓜子臉,勒頭可以吊出丹鳳眼。
所謂的勒頭是以黑色的水紗泡水之後一圈一圈地纏繞在頭上,等水紗一乾,就會緊緊地箍住腦袋,眉毛吊上去了、頭飾、帽飾也不易掉了,但是腦袋也缺氧了,演員常常在這種極度疼痛、缺氧地狀態下演完一整晚的戲,為的就是扮相好看,而且不論怎麼翻滾頭飾帽飾假髮也不會掉。
 
音樂
京劇的主奏是京胡,崑曲的主奏是笛子。京劇的樂團有分文、武場,文場以京胡領導,兼有京二胡、三弦、月琴等。武場就是打擊樂,由敲單皮鼓的打鼓佬領導。有大鑼、小鑼、鐃鈸等。
另外常出現在京劇文、武場的樂器還有笛子、笙、中阮、堂鼓、梆子、嗩吶等。
 
程式性與虛擬性
京劇和其它劇種的差異之一在其嚴格的程式性,這個程式性是透過對各種人物的行為舉止、生活百態的觀察而來,例如,開門有一定的表演方式,上馬、下馬……。
京劇的舞台和西方舞台的不同在於西方是寫實的,東方是寫意的。京劇舞台藉由簡單的一桌二椅表現出千山萬水,例如廳堂、臥室、書房、窯門甚至高山小橋,而這一切都靠演員的表演功夫讓觀眾領悟到台上人物是在室內還是戶外,是在登高望遠還是在遊園賞景。
 
 
現代人之所以覺得京劇深奧難懂,那是因為我們看太多被簡單化、速成化的電視電影,日常使用的語言也越來越白話,甚至受到外來語影響,以至於對有押韻、有深意的台詞感到隔閡。
然而,京劇作為一門歷經百年文化淬鍊、票房考驗的中國傳統藝術,其嚴謹細膩的表演方式迥然不同於現代戲劇。欣賞一齣京劇可以聽它的唱腔、音樂演奏,可以看它華麗的服裝、個性化的人物扮相、可以從它的文本裡增進國學能力、認識富含忠孝節義的歷史故事。
學會欣賞京劇,不僅多了解一項自己的文化,也可從中提升美學鑑賞力、文學閱讀力和生活觀察力,期許,京劇不再是屬於老祖宗的娛樂,而是每一代人的文化養分。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