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期::活動報導-佛說阿彌陀經-大專佛學講座初機課程

佛說阿彌陀經講座考題

人生處處是考題    經義內化最為勝

千年道統賴不墜    繼往開來大道行
 
一0二年寒期大專佛學講座
       —佛說阿彌陀經講座考題
 
一、佛經有所謂五不翻,何謂五不翻?「佛說阿彌陀經」屬於五不翻中哪幾項?
答:五不翻:秘密不翻、含多義不翻、順古(尊重)不翻、生善不翻、此方無不翻。阿彌陀佛乃無量光、無量壽,具有種種智慧福德,念之能生善根,且是秘密咒,故為秘密、含多義、生善不翻。
 
二、試述報身佛(五決定)與應化身佛(五不決定)五種不同(五差別相)?
 
 
三、《佛說阿彌陀經》告訴我們往生法是什麼?成佛法是什麼?
《佛說阿彌陀經》起首即揭示:「從事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即就極樂世界環境、善友、說法殊勝的那一分而言,是成佛關鍵處;而執持「阿彌陀佛」名號,一心不亂,即為往生法。
 
四、佛力所成功德莊嚴有四項,請略述之。
其一,住區組織,為佛力所成。
其二,遠近環境,為佛力所成。以上為依報莊嚴。
其三,眾鳥化迹、行樹演法,說法莊嚴這一分,為佛力所成。
其四,佛德攝眾,說法時能令眾生善根成熟而證果,且能攝諸上善人聚會一處,為佛力所成。
 
五、請略述釋迦佛舉六方諸佛讚歎阿彌陀佛的理由?
淨土法門,深微玄妙,眾生難信,釋迦諄諄相勸,而猶未盡疑情。故六方諸佛同具悲心,共證釋迦所說不虛,彌陀之願可信,諸佛讚歎不誑不異也。
 
六、請敘述三十七道品的修學次第。
三十七道品即成就正功之助功,例如修行淨土法門之人,於念佛之外,尚須修此三十七道品,以輔助修行。共分為七類(七科道品):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
(一)四念住:又作四念處,目的在引發出離心,並以觀慧開啟見地,生起無我的正見。分為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二)四正勤:未生善令速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立斷。以斷惡修善累積修學空慧的資糧。
(三)四神足: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欲為修止觀的善法欲,勤是努力修學止觀,心是生止,觀是在定中生起觀慧。
(四)五根:依止觀生起信、進、念、定的般若慧根。
(五)五力:力,為根的增上,產生慧力,能伏除所對治之一切障礙,特約對治煩惱、破外道見。
(六)七菩提分:又名「七覺支」,用以對治止觀修學中產生的障礙。其中以「正念」調合定慧,以「擇法、精進、喜覺支」對治沈沒相,以「定、捨、除覺支」對治掉舉相。
(七)八聖道:亦名正道,契理通神曰聖,遠離偏邪曰正,道者通行之大道,其中「正見」乃生起般若空慧的根本位,「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為後得位的修學,直至成佛的「正定」。
 
七、何以在娑婆世界念不到三寶,到極樂世界聞鳥音、風樹音而能念三寶?
極樂世界的鳥音、風樹音乃阿彌陀佛加被力(佛力)的展現,是極樂世界環境殊勝的感染力,彌陀善巧運用神通變化之力,令眾鳥說法、風樹演法,以五塵說法的方式,令眾生在不知不覺中皆悉念三寶(伏惑)至自然念三寶(斷惑)。
而娑婆世界之鳥音、風樹音,皆是業力所感,故念不到三寶。
 
八、阿鞞跋致之義為何?有幾種不退?往生到西方為何皆是阿鞞跋致?
阿鞞跋致即「不退」之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環境上沒有退轉之因,故而不退。
共有三種不退:一、「位不退」,入聖流不墮凡地。以其有般若智慧以及對般若好樂的一分,故入聖流不墮凡地。二、「行不退」,恆度眾生不墮二乘。極樂世界眾生,以般若智慧攝持廣大菩薩行,好樂大乘菩薩行,故其行持不退。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薩婆若海,能證空性破所知障。極樂眾生,念念皆以佛智、佛見作助伴,故其心念不退。
往生西方為何皆是阿鞞跋致?以極樂世界無五退緣。一無病苦纏,痛苦是修行障礙,使人無法思維,而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諸樂。二無違行,心、行不違善法,極樂國土為諸上善人聚會處,人和經營出地利,地利又回頭資助人和。三常誦經法,能生正知見。四常營善事,以和合團體,造作善事。五長和順,和合團隊,道理、事項上,皆不違諍。
 
九、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義為何?聞諸佛名何以能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就字面意義而言,「阿」為無,「耨多羅」為上,「三藐」為正等,「三菩提」為正覺。意為佛的智慧,得佛的智慧路上不退轉。為「五不翻」中的「順古不翻」。
何以不退?以聞是經受持,發願往生,志切生死,故得不退菩提。至於受持而心存福報,及僅聞佛名之人,因心常存有三寶觀念,仗此觀念,薰入識田,種子遲早總起現行,加以佛力加被,故就因上而言為不退。
 
十、吾人身處五濁惡世,試繪五濁惡世的行相為何?
五濁亦云「五滓」,「滓」是渣滓的意思。「惡」,謂能造十惡業。五濁分為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以及命濁。劫濁乃就時間而言,為總說,觀待後四者。見濁,見指的是「分別」,如宗派見。見濁即見惑,分為五,稱五利使,「利」有敏銳迅速之義。「使」有追及、繫縛之義。煩惱濁分根本煩惱及隨煩惱,根本煩惱又叫「五鈍使」。眾生濁,此約五陰熾盛而言。命濁,指因果並劣,壽命短促。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