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期::社論

學而互聯,學而移動

 二0一三年年底,由博理基金會未來媒體實驗室在誠品松菸所開設的「生而互聯,生而移動」系列講座,從講師們精闢而豐富的分享中,認識到互聯網(Internet)與移動科技(mobile)的最新發展,也窺見了中華文化與正知見的發揚契機。

二十世紀,因全球資訊網(WorldWideWeb)的發明,人類從工業時代走進了互聯網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資訊交流變得更容易,個人的表達機會也邁入均等化。二十一世紀,因蘋果公司(AppleInc.)的賈伯斯先生(SteveP.Jobs)重新定義手機,使得手機不只是接通電話的工具,網路變得垂手可得,應用程式更促進多種電子產品的一體化。
互聯網科技的演進,迫使九0年代前的人們不得不成為數位新移民,九0年代後的人們也自然而然成為數位原住民。為因應數位原住民的需求,所有的產業都必須轉型,調整提供服務的方式,以符合數位發展的趨勢。
互聯網的平臺,就像一片新天地,只要擁有一串網址,乃至方寸QRCode(二維條碼),就能隨心所欲透過電腦或手機,抵達想要探訪的虛擬空間。現實世界的社會框架也許限制了人們想表達自我的欲望,但在社群網路的環境裡,每個人都能將自己化身為媒體,透過影像、文字,在世界上展現自我;每個團體或企業,也能藉之行銷理念或產品,具體的引領風潮、影響人心。
當網路的頻寬成倍數增加,影音媒體逐漸成為新的文本,行動科技則成了新的紙張,承載並供應人們想要獲取的內容。因應龐大的影音與文字資訊,大數據(Bigdata)形成了新的參考指標,得以更精準的掌握住方向,更正確的檢討出方法,驅動社會正向進步。
如講者所說:「科技之變是所有人得出發的旅程。」面對互聯網時代,身為中華文化道統的傳承與弘揚者,我們當然不能坐視其發展而裹足不前,必須與時俱進,積極為傳統文化創造新價值。
數位原住民是我們教導的對象,他們所熟悉的學習模式和向外表達的方式,我們急需認知並調整因應,才能達到弘揚與傳承的目的。團體中的青年學子們,最近已將 雪廬老人編寫的《常禮舉要》條目,擇幾條先拍攝成饒富趣味的小短片,期讓觀覽者在莞爾之餘,了解學禮的利益,更能因此發心學習常禮。學會亦正著手架設網路教學平臺,預計提供有系統的課程,令身處在世界各地的人,都能透過這個平臺,層層深入儒佛教理,培養深厚的文化底蘊。
未來,我們需要運用網路科技,創造出無障礙的共學因緣與環境。我們將發揮自媒體的功能,把屬於當代的中華文化詮釋法,藉由文字、圖像、影音來演繹。我們將發揮互聯網的特性,讓 雪廬老人的傳承無遠弗屆,使世界各地的有志之士,更便利的研學教法,得以依止抉擇,學習教典。我們也期許新世代的後進子弟,能藉由社群網站彼此交流、互動,在二六時中串習正知見,使科技成為薰習正見及往生淨土的順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