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期::大德法語-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五十四)

所執之我體性空   入清淨覺善說法
末世豎立聖教幢   堪稱佛門真龍象

戊二、四問答別明觀行中根修證
己二、二問答兩重除障
庚一、除我入覺(淨業啟請)
辛五、正答所問
壬一、長行
癸二、斥迷無功勸修
子一、分類為斥
丑一、斥有我無功
經文: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眾生壽命,亦復如是。
善男子!彼修道者,尤其指著末法時代想要修道的我們,不除我相,所以不能入清淨覺。何以不能入清淨覺呢?不論三乘修學者我相皆要除,二乘的我相,菩薩的我相也要除,不能將我相(包括我、法二執所執的我相)除掉,不能入清淨覺。
善男子!若真正了知我空、法空,沒有我,他在誹謗誰?虛空嗎?若有人誹謗你,你動了瞋恨心,證明了「我」相仍然存在!
有我說法,我未斷故,存了有一個我在那兒說法,這個「我」根本沒有斷,誰在那兒說法?執有個「我」在說法,實則那個「我」根本沒有斷。眾生壽命,亦復如是,我相不斷,包括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都存在。

丑二、斥說病無功
經文: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末法時代的眾生講經說法,不是講經說法,說來說去都是增加我執、增加法執,天天說病,當成是說佛法,釋迦牟尼佛說法是這麼說的,《金剛經》上有云:說法者,無法可說,是為說法,你不起我執,不起法執,我在那地方天天說法,年年說法,不起法執、不起我執,這才叫說法。你一執著有個我、有個法,你在那兒說的法不是法,說的是病,是增加我執、法執,所以叫做可憐憫者,末法的眾生誰聞到佛法了?聞到佛法都不容易,聞法後誰能講經說法呢?你既然能在末法時代講經說法,這不是希有中的希有嗎?可是你不了解我等四相,起我執、起法執,天天在那兒說法,結果在養無明,所以有說法師的架子大,難侍候、難招待,因為天天在那兒說的佛法,還擺架子!真正是可憐憫者。這是勉勵諸位同學要發菩提心,在末法時期要講經說法,說法的人,無法可說,是為說法。我天天說、年年說,不起我執,這才叫說法。
當法師也不是容易的,也得勤精進,不好好研究、不好好看註解,怎麼能講經說法呢?必須精進用功嘛!如此類推,你就是念佛也要精進,參禪也要精進,結果卻不出我等四相,更是增加諸病,增加什麼病呢?增加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丑三、斥竊德無功
經文: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
這幾句話更要注意,如果沒有修過大乘經,你不曉得如來的境界是什麼樣子!你最初聽不懂,聽久了就覺得是家常便飯,什麼都懂了,你能說也能回答,也能講經說法,可是你不了解我等四相的除滅法,以為如來見解即是自己的見解,以為如來的修行即如自己的修行,那些是經上所說,欲拿來資助自己的口頭。那不是我們修行到的呀!但是末法的眾生學的多、說的多了,口才很好、很流利,以為自己開悟了,以為自己證到了,如此怎麼能有成就呢?

丑四、斥增慢無功
經文: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妬。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未得謂得,未證謂證,這是打大妄語!沒有得到聖人之法,卻說他得到了,沒有得到聖人的果位,卻說他證到了。譬如念佛,沒有得到一心不亂,他說他得到了,沒有得到不退轉,他說他證到了,叫未得謂得,未證謂證,參禪沒有開悟說開悟了,沒有證到菩提果位卻說證到了。
見勝進者,心生嫉妒:有人超過他的功夫,他就生嫉妒心,你這法師比他講的好,他就嫉妒你、障礙你、破壞你,叫你講不成功。
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超過他的功夫,他就生嫉、生妒、生障礙,他因為沒有斷我執,故生起愛憎嫉妒等,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子二、警策真修
經文: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瞋愛慢,諂曲嫉妒,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這便是開導我們同學,你要學了大乘佛法,要大開圓解,不然所說的道理都是如來的解,不是你自己的解,你所說的那些功夫都是如來的行,不是自己的修行。末世眾生希望成道,不令他去求開悟,單單增加多聞,天天研究文字,結果怎麼樣呢?我見越來越大,當了法師結果起了邪見,難以挽救。他什麼東西都懂,卻起了邪見,能說善道,辯論也贏不了他,講說修行不過增加他的我見。
講到求善知識不墮邪見,這完全是開示我們末世的眾生,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什麼是應該斷的呢?一切煩惱都應該斷掉,一切恩恩愛愛都應該斷掉,這是發了心要修行的,還恐怕修不好呢!再者,你得尋訪善知識,也就是要尋師訪友,佛經上所說的善友跟善知識一樣,求善知識幹什麼呢?不墮邪見,恐怕自己修不好,墮於邪見。
親近善知識,一切就得聽從善知識的指導,求到了善知識,卻完全執著善知識這個人,別生憎愛,那麼就算尋訪到善知識了,卻對於善知識另外生一個憎愛之心,這樣就不能入清淨覺海了。
求到善知識,對於善知識不能另生憎愛之心,這也就是戒律當中的不得觀法師種姓。菩薩戒有這麼一條,你親近一位善知識,但是相貌醜陋卻有德,那你就不能看他的相貌醜陋與否,他家出生高明與否,只講他有德沒德,也就是只講他的知見是否正確,他的知見正,那就是個善知識。
前邊講過這位善知識他所修的皆不住相,一住相就落於有為,那就偏墮於凡夫,而又不偏住聲聞、緣覺的境界,一住聲聞、緣覺的境界,那就有偏了,偏墮於二乘;既不偏墮於凡夫,也不偏墮於二乘,這個善知識就是有正知、正見,那你算是尋訪到了善知識。不要只看他的眼睛、鼻子長得好不好,另外生個憎愛之心,結果他在說法你都不聽。
這個時候,對於所求的善知識,不得另生憎愛之心,《梵網經》上有這一條戒,對於尋訪善知識,在還沒有親近他之前,要用智慧去抉擇,看看此人是不是一位具有正知見的善知識,不是,就不親近他,這原則要記到。
至於齋僧供眾,得用平等心,不可妄生分別,認為這個出家人應該受我的供養,那位出家人不應該受。而應把出家人都當成僧寶來供養,甚至把他們當成活佛來供養,你才能求到佛法。為入清淨覺海的資糧。
打齋供佛必須把出家人都當成僧寶,都是活佛,平等供養;可是親近善知識必須要用智慧去抉擇,不能糊里糊塗的,如何決斷簡擇呢?他所修行是不著相,而又不偏墮於二乘境界,他具有正知正見,既不偏於凡夫,又不偏於二乘,那這就是大乘菩薩,具有正知正見的善知識。(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