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期::活動報導-二0一四年暮春江南行

簡說江南園林

滄桑園林史    寄情玩賞處
遊覽人如織    品出真味否

中國園林建築發端甚早,先秦到秦漢為園林的生成期,這段時期的園林為帝王、貴族打造的園囿,佔地廣袤,以天然風光為主,園囿中雖有宮室建築,但主要功能還是以帝王遊獵行樂為主,因此林中豢養著各種野生動物。
園囿至漢代發展為苑,例如上林苑即畜有各種奇珍異獸,於是有人將上林苑比喻為中國最早、最大的天然動植物園。在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裡有一卷〈玄熊攀檻、馮媛趨進〉,畫的就是漢元帝在上林苑遇到熊,馮妃挺身救駕的故事。
到了崇尚清談、玄學的魏晉南北朝,園林藝術追求自然,從單純的模仿自然山水演進為抽象化、概括化。園林的狩獵功能消失,遊賞功能興起。皇家園林建設納入都城規劃,而私家園林主要分為兩種:一是崇尚華麗奢靡、爭奇鬥艷的貴族官僚園林。二是寄情山水的文人隱士所蓋的園林,此園林為後代文人園林的先驅。
隋唐兩宋被視為中國古典園林的全盛期,造園手法豐富,不論皇家或私人園林均有高度成就。
根據《隋書》記載,隋煬帝大興土木:「西苑用二百里,其內為海,周十餘里,為蓬萊、方丈、瀛洲諸山,高百餘尺,臺觀殿閣,羅絡山上,海北有渠,緣渠作十六院,門皆臨渠,窮極華麗。」
唐代的造園活動和宮苑建築比起前朝有過之而無不及,唐明皇為楊貴妃所造的華清池,以及詩人王維的輞川別墅分別為皇家和私家園林代表。
宋代是中國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許多文人也參與造園,宋代郭熙論山水畫,其「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遊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遊可居正反映了當時造園的觀點。宋代時的園林從山林泉野轉入在城市內造園,因此大量出現堆疊假山、人造泉池等景觀,一如中國繪畫,寫意重於寫實。
元代園林不如宋朝發達,私家園林以畫家倪瓚參與造園的蘇州獅子園為代表。
明清兩代不論皇家或私人園林均發展到高峰,留下許多極具代表性的園林建築,是中國古典園林的成熟期,強調人工化,造山造水的手法巧奪天工。
江南的私家園林相較其他地區的園林複雜靈巧,多以水池為中心,以太湖石或黃石堆疊山景,粉牆、漏窗、迴廊,在有限空間內創造百轉千迴、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修築於明朝萬曆年間的無錫寄暢園同重山景和水景,巧妙地將遠山的寶塔引入山水景觀中,為造園手法中「借景」的代表作。
宋元明清四朝以來的私家園林以蘇州為盛,滄浪亭、獅子林、拙政園、留園,分別為四朝私家園林建築代表。蘇州氣侯溫潤宜人、水網密布、物產富足,自古以來即是文人雅士聚集之地。隨著交通和經濟的發展,造就不少富商巨賈在家鄉興土木造園林,加上解官卸職回鄉築園安養天年者,在江南興起造園的風氣,例如清同治年間抱病下野的沈秉成,即在蘇州修建耦園,作為和愛妻的隱居之地。
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先後下江南,造訪蘇州園林,為蘇州園林留下不少匾額、詩作和趣聞。
園林內涵豐富,橫跨歷史、文學、繪畫、建築、雕刻、書法……,為一綜合性藝術表現。其工藝手法複雜,構局巧妙,將自然山水收納在一方庭園之中,如一卷軸畫,景物建築在移動中緩緩展開,實非憑單次造訪區區千字能道盡,以下,嘗試從不同於今人遊園書寫的角度分享江南的私家園林之一二。

        之一 故人故景故事

「清風明月本無價 近水遠山皆有情」
這幅刻在蘇州滄浪亭的對聯上聯,為歐陽修所作,下聯取宋代詩人蘇舜卿詩作而成。
滄浪亭原為五代吳越廣陵王錢元璙的花園,乃現存最古老的江南園林,宋代文人蘇舜卿(註一)因追隨范仲淹變法,失敗遭貶,流寓蘇州,時暑氣蒸騰,覓得此清涼地,以四萬貫錢買下,在此築亭,並命名為滄浪亭,滄浪二字典出《楚辭》〈漁父篇〉:
被放逐的屈原在江潭邊遇到一位漁父,漁父見到他便問:「這不是三閭大夫嗎?怎麼跑到這裡來了?」屈原回答:「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故。」漁父因而勸他聖人應該與世推移,世人都汙濁了、喝醉了,何不隨波逐流,何必想那麼多自視那麼高,讓自己被流放呢?屈原表示他寧可投身江流葬身魚腹,也不能讓皓皓的貞節受到世俗塵垢的汙染。漁父於是莞爾而笑,輕叩著船舷離去,邊唱著:「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和屈原一樣被貶放的蘇舜卿取漁父之意而命「滄浪亭」,自號「滄浪翁」,並作〈滄浪亭記〉。歐陽修也以「清風明月本無價,可惜只賣四萬錢」題詠此事,使滄浪亭一時聲名鵲起。
蘇舜卿〈滄浪亭記〉:「予以罪廢,無所歸。扁舟吳中,始僦舍以處。時盛夏蒸燠,土居皆褊狹,不能出氣,思得高爽虛辟之地,以舒所懷,不可得也。
一日過郡學,東顧草樹鬱然,崇阜廣水,不類乎城中……。予愛而徘徊,遂以錢四萬得之,構亭北碕,號『滄浪』焉。前竹後水,水之陽又竹,無窮極。……。予時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                                        
大意是蘇舜卿因罪下野,無所去處,來到蘇州一帶尋覓安身之所。時值盛夏,當地民居狹小悶熱,希望找個地勢高、清爽又隱密之處卻不可得。一天經過郡學(古時地方學府),往東看草樹翁鬱,有山有水,和城中景色大異其趣……。於是以四萬貫錢買下,在河岸北邊修築亭子,命名「滄浪亭」。前有竹林後有流水,水之南面又有竹,水與竹望之無窮盡……。有時划著小船,戴著頭巾前往,欣然忘歸。飲酒高歌,仰天長嘯,人跡罕至,魚鳥共樂。
由此可想像蘇舜卿當年在杳無人跡的滄浪亭畔,自我作樂縱情長嘯的隱逸之樂。
蘇舜卿之後,滄浪亭幾經易手,南宋紹興年間,歸抗金名將韓世忠所有,改名「韓園」。韓世忠一生以三件事為後人津津樂道:一是力阻金兵南下,為國立功,因為曾經護駕有功,使他一家在奸臣當道時代仍能保全其身。二是夫人梁紅玉也是一代巾幗英雄,各種野史筆記、通俗文學、戲曲都記載著梁紅玉不讓鬚眉的事蹟。三是力抗秦檜營救岳飛。
以罪廢的蘇舜卿放下俗務隱逸滄浪亭,但一生兵馬倥傯身處動盪之世的韓氏夫妻在滄浪亭的假山流水中,想必也難安於沖礦、不與眾驅。
宋代之後,滄浪亭成為「大雲庵」,兩百年後,明代時居於大雲庵的文瑛和尚請文人歸有光也寫一篇〈滄浪亭記〉,說從前蘇舜卿的滄浪亭記,記的是滄浪亭的勝境。現在則記載重修滄浪亭的經過。
歸有光於是記載如下:「昔吳越有國時,廣陵王鎮吳中,治南園於子城之西南。……。蘇子美始建滄浪亭,最後禪者居之。此滄浪亭爲大雲庵也。有庵以來二百年,文瑛尋古遺事,複子美之構於荒殘滅沒之餘,此大雲庵,滄浪亭也。」
歸有光感嘆古今變遷、改朝換代,並提到他曾登臨姑蘇台眺望遼闊的太湖群山,想到太伯讓位季歷來到吳地斷髮紋身,春秋時吳越爭霸,伍子胥、范蠡、文種均曾經營此地,如今已是過往雲煙,那麼廟庵和亭子又算得了什麼呢?五代時吳越國傳了四代,國富兵強,可是他的子孫姻戚逾分越禮,當時的宮廷館閣園林雖達到一時盛況,但蘇舜卿的滄浪亭卻能為文瑛和尚如此重視,可見士人追求流芳百世,不和外界同流是有其道理的。
明清之間,滄浪亭又易主多次,直到清朝康熙年間,巡撫宋犖重建此園,將涼亭從水畔移建于山丘之上,並以文徵明隸書「滄浪亭」為匾額。
時至清朝乾隆年間,居於滄浪亭畔的沈復在其著作《浮生六記》中描述,偕同新婚妻子芸娘夜遊滄浪亭:「中秋日,余病初癒。以芸半年新婦,未嘗一至間壁之滄浪亭,先令老僕約守者勿放閑人,於將晚時,偕芸及余幼妹,一嫗一婢扶焉,老僕前導,過石橋,進門折東,曲徑而入。疊石成山,林木蔥翠,亭在土山之巔。循級至亭心,周望極目可數里,炊煙四起,晚霞燦然。隔岸名『近山林』,為大憲行台宴集之地,時正誼書院猶未啟也。攜一毯設亭中,席地環坐,守著烹茶以進。少焉,一輪明月已上林梢,漸覺風生袖底,月到波心,俗慮塵懷,爽然頓釋。」芸曰:「今日之遊樂矣!若駕一葉扁舟,往來亭下,不更快哉!」時已上燈……,相扶下亭而歸。吳俗,婦女是晚不拘大家小戶皆出,結隊而游,名曰「走月亮」。滄浪亭幽雅清曠,反無一人至者。」
沈氏夫婦在中秋夜於滄浪亭飲茶賞月,好不愜意。由此可見在乾隆年間滄浪亭已是當地可供民眾遊賞的名勝。
其後,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遷,滄浪亭多有興廢,同治年間又再重建,後有歷經荒廢、重修等過程,始成現在遊人所見之貌。

        之二  說建築

西方以「美觀、實用、堅固」(註二)作為建築原則,中國則講究「正德、利用、厚生」(註三)。不論東方或西方,都重視建築的實用性,但西方重建築的外觀之美,中國重主人的內在之德;西方重視建築的堅固性、長久性,大部分重要建築係為宗教服務而存在,但中國則重視建築的厚生之德,與人的關係密不可分。
已故的北京清華大學教授梁思成先生曾提出東西方建築迥異的其中兩項特徵,在江南私家園林可窺見一斑:
一、中國建築受道德觀念約束。
二、布局重視等級的規劃。
早期的中國,家宅和園林分置,一路發展到在宅院內可以欣賞山林景色,可賞可住可遊,提高園林生活享受的功能。受限於人口密度和土地面積,所以必須在有限空間創造豐富的建築和景觀,於是在宅院的規劃和庭園的布置上出現細膩、曲折的設計手法,在空間上追求各種變化:開合、收放、明暗、大小、層次、虛實……等。清代沈復曾在《浮生六記》談及造園技巧:
「若夫園亭樓閣,套室迴廊,疊石成山,栽花取勢,又在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不僅在「周、迴、曲、折」四字,又不在地廣石多,徒煩工費。或掘地堆土成山,間以塊石,雜以花草,籬用梅編,牆以藤引,則無山而成山矣。大中見小者,散漫處植易長之竹,編易茂之梅以屏之。小中見大者,窄院之牆宜凹凸其形,飾以綠色,引以藤蔓;嵌大石,鑿字作碑記形;推窗如臨石壁,便覺峻峭無窮。虛中有實者,或山窮水盡處,一折而豁然開朗;或軒閣設廚處,一開而可通別院。實中有虛者,開門於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實無也;設矮欄於牆頭,如上有月台而實虛也。」
文中的「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畫龍點睛地點出中國園林特色並非只在一般易見的「周迴曲折」,也不在地廣石多,而是在大小虛實中,見其園林設計的功力。
根據梁思成先生所說,中國建築以木料為主要建材,對於石結構的力學特徵,普遍認知不足,多半是把石結構當木結構對待。建築是構架制,以斗拱為結構基礎,建築的正立面多為玲瓏剔透的木刻造型:前廊、勾欄、門窗、格扇等,建築群多由多重院落組成。以上這些特徵,很容易在造訪江南園林時得到印證。
例如清代的知名園林—留園,進入低調的大門後須經過一番曲折迂迴的長廊方能進到內部廳堂,僻靜幽暗的長廊轉角時有一方陽光灑落竹葉的天井,看似無奇的角落卻有一扇花窗框住窗外的芭蕉樹,自成一張風景畫,在無路處總能豁然開朗,在平凡處卻有小驚喜。講究「透、漏、瘦」的太湖石、匠心堆疊的擬真山水、亭台樓閣、小橋廊榭的布局、花草樹木的映襯、遠近景的搭配,既可看出主人藝術取向和生活品味,也增添遊人趣味,讓人無論從哪一處觀看,皆是完美構圖、詩畫美景。

        之三  玩石

古文中若提到「五湖」,往往意指太湖一湖,所謂太即大,對於少有機會臨海的古人而言,太湖已是湖光萬頃、波瀾壯闊如汪洋了。住在太湖濱的人們賞太湖景、喝太湖水、用太湖水、食太湖蝦,甚至,拿太湖石來造景。
太湖石實為石灰岩,有水、旱兩種,旱的是太湖周邊山林之石,水的是太湖裡的石頭。想當然耳,太湖石以水中石為貴。
宋代范大成〈太湖石志〉提到:石出西洞庭,多因波濤激湍而為嵌空,浸濯而為光瑩。或縝潤為矽瓚、廉劌如劍戟、矗如峰巒、列如屏障,或滑如肪,或黝為漆,或如人如禽鳥。好事者取之以充囿庭除之玩。石生水中者艮歲久浸,波濤衝擊成嵌空。石面鱗鱗名曰彈窩,亦水痕也。扣之鏗然聲如磬。
大意是說,太湖石受到水流沖激而鏤空,因浸泡水中而顯光華晶瑩,有的受到潤澤而如寶玉,有的像是被尖利之物雕琢得像兵器,聳立如高峰山巒,排列如屏障之物,有的光滑如油脂,有的黝黑如漆,有的像人像鳥像動物。喜歡的人取太湖石放在園林裡賞玩。石頭在水中久經漬潤,受侵蝕而出現空洞。石面光亮如彈窩,也是水痕之故。敲敲石頭鏗然作響,狀聲如磬音。
明朝〈長物志〉也寫到:「太湖石在水中者為貴,歲久被波濤衝擊,皆成空石,面面玲瓏。」
唐代詩人白居易也愛石,為石作了多首詩,其「 才高八九尺,勢若千萬尋。」形容出小石大氣勢。「石雖不能言,許我為三友」則道盡其愛石之心。白居易並寫有〈太湖石記〉一文描述太湖石之奧妙。
留園和獅子林均因太湖石而聞名,留園的園主人愛石,園中有三塊石峰,分別為冠雲峰、瑞雲峰和岫雲峰,其中,玲瓏剔透、具備皺、漏、瘦、透特質的太湖石特色的冠雲峰素有「江南園林峰石之冠」的美譽。相傳,這塊曾經沉潛太湖底的奇石為北宋花石綱遺物。北宋時,十艘船稱為一綱,宋徽宗計畫興造園林,欲從各地蒐羅奇珍異石,造成蘇州一帶地方官員以上意之名搜刮各地花石,所到之處強取民財、徵召民伕、拆橋毀路、民不聊生,終致百姓起義,此事後來被羅貫中引用寫入《水滸傳》,即宋江起義智取生辰綱一段。
獅子林號稱為假山園林之首,園中收藏大量太湖石,堆疊太湖石成崇山峻嶺、有崖有谷有洞穴有隧道,遊來曲折複雜、趣味無窮。其中的九獅峰像有小獅嬉戲母獅下,為獅子林中一趣景。前人形容獅子林「人道我居城市裡,我疑身在萬山中」,道盡獅子林的山石奇趣。

        之四  工藝傳承

園林藝術的發展,相關因素如政治經濟的發展、社會安定、文化的雅好等,還有一重要關鍵,即在於工藝技術的成熟。
相較於西方在兩千多年前即有建築相關論述出現,中國遲至北宋才有《營造法式》一書的出版,對建築的材數、制度做出規範與說明。明代姚承祖出版《營造法原》,記述蘇州香山幫的建築工藝,此書因此被譽為中國南方建築寶典。
香山位在太湖濱,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歷史,是吳文化發祥地之一。自古以來出工匠,木匠、泥水匠、漆匠、堆灰匠(泥塑)、疊山匠、雕刻匠(木雕、磚雕、石雕)、彩繪匠……結合建築的技術與藝術,形成「香山幫」一脈,並創造出領導一方的蘇派建築風格。
蘇式木雕根據空間和作品形象發展出鏤空、浮雕、立體圓錐和淺雕等四種傳統技法,作品特色是精、細、雅、麗。一刀一刀透過減法使作品既保有材質特色也兼具自然、立體、生動的樣貌。
春秋戰國時期,吳國善冶金,其鑄造的刀劍兵器、斧鋸刨鑿等物均為一時之選,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為當地工匠提供優良的工具是工藝發展的第一步。太湖鄰近的樹木、石頭(太湖石、石灰石、黃石等)提供了建築所需的良好材料。伍子胥在今蘇州造城、吳王夫差的姑蘇台、館娃宮等重大建設均促成工匠的養成。漢代到唐代,道觀寺院建築興起,讓當地工匠的技術能持續磨練、代代相傳,進而在宋元明清四代,得以打造出一座座精美的園林建築。
很少有人知道,北京的天安門、紫禁城和蘇州園林一樣,建造者同出於香山幫一門,隸屬蘇派建築。香山幫以工藝純熟、結構緊密、布局精巧、又具備文化的深厚內涵而享有盛名,在歷史上出現不少具代表性的建築宗師人物。明朝永樂皇帝朱隸遷都北京,計畫在北京建造超越南京的皇宮時,徵召來自全國各地的工匠技師,來自香山的蒯祥帶領香山幫匠人在日後以傑出的技藝承擔起宮殿的設計與營造工作,其後又負責天安門及文武衙署、黃帝陵寢的營造,奠定明清建築基礎,為明朝建築界的一代宗師。
蒯祥之後,清代的姚承祖也是香山人,其著作《營造法原》改變了中國建築向來仰賴師徒口傳心授,文獻不足的缺憾,影響後代深遠。
然而,雖然香山幫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但迄今也面臨後繼乏人,工藝失傳的景況。傳統雖好,無人傳承,今人也只能藉由遊覽古蹟,感嘆前人工匠之精湛。

          文盡意未盡

中國園林建築範圍廣大,即便不論皇家建築與宗教建築,單就私家園林,即不只江南一地,各地的園林因著不同的氣候地理環境、風俗習慣、建材工藝用途差異而有著不同風貌。
在習於生活在西方建築的鋼筋水泥、玻璃帷幕中的我們,過去僅能依藉古人文章、小說、詩詞的描寫來「想像」文中園林樣貌,但那樣的想像,實則離我們的具體生活經驗太遙遠。唯有親自走過一遭,方能粗略理解湯顯祖《牡丹亭》中杜麗娘對丫寰說:「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閨中小姐杜麗娘在遊園時吟唱著:「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那樣的姹紫嫣紅、良辰美景如同易逝的韶光,短暫而淒迷。
紅樓夢裡曹雪芹以大段大段的篇幅描寫大觀園,說是「天上人間諸景備,銜山抱水建來精」,裡面多少亭台樓閣、曲水假山,可惜讀來就像劉姥姥,在目不暇給的大觀園裡迷了路。訪過江南園林,就像心裡從此有個對照圖:原來是這麼回事。下回,再進到大觀園裡,或許可以把蘇州留園放大,多加點百轉千折、套室迴廊,以此對照一下大觀園,應該不至於在原地打轉了。
近代書寫園林,寫得最好的,私自以為是海派作家王安憶女士,她在《天香園》一書裡,藉由園林文化的窮奢極侈,及刺繡工藝的發展述說仕紳家族的盛極而衰。其書中談到的造園或描繪的山水景觀,真實生動又具備古典的優雅。
園林中的文學很豐沛,文學中的園林其實也不遑多讓。
閱讀的樂趣之一在於見識不同風光、領略不同的人生。
旅遊的樂趣之一在於走入詩畫文學裡,從景門進,由文藝出。
中國的園林又特別重視與人的互動,滄浪亭的特色是園外的長廊和小河,外邊人隔著河賞滄浪亭的景,獅子林是座大人小孩都愛的可以爬、可以鑽、可以繞、也可以休憩的假山迷宮。耦園內可感受耦園有佳偶的鶼鰈情深,外有私人碼頭供乘船進出,別有一番遊趣。
園林中常出現的圖像如海棠花(花中神仙)、鶴鳥、葫蘆、五蝠(福)捧壽、蓮花蓮藕、梅花……等均象徵著園主人的德性與雅好。滄浪亭多栽竹,明顯地隱喻著主人的自我期許。耦園舊主愛蘭,留園獅子林都藏石,各各有其蘊意。
每一座園林都是文化藝術累積而成,當我們說到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之時,園林建築其實也是這博大精深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園林以具體形貌,展現中國文人的風雅生活,反映各時代的建築流行與生活文化。如今,當我們穿梭其中,在絡繹不絕的遊客群中,只能藉由山水建築遙想曾有的風華,以及那林梢微風間些微透露的古人的閒情雅趣。

    故人故事故景
    非山非水非情
一泓池水,雨落葉落人凋落
一方園林,風過事過遊客過

註一、蘇舜卿,字子美,與范仲淹、歐陽修、梅堯臣等同時代。人稱「岳陽樓四絕」,一為滕宗諒重修岳陽樓,二是范仲淹寫岳陽樓記,三絕就是蘇舜卿的書法 四絕是邵竦的篆刻。
註二、西元前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在《建築十書》中提出以美觀實用堅固作為建築三原則。
註三、典出尚書 大禹謨:「德惟善政 政在養民 水火金木土穀,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參考資料:
經典 屈原 楚辭 ,麥田出版社
中國建築史    木馬文化
Edx 清華大學 中國建築史上、下
古文觀止  三民書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