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期::大德法語
正覺精舍法語開示(一)
戒法莊嚴的道場
眾生供養的福田
堂堂僧相的表法
末世勝利的寶幢
戒為甘露藥,服者不老死,
戒德可恃怙,福報常隨己。
持戒得安隱,生處無患難,
亦當見諸佛,受法得解脫。
—師子月佛本生經
我們諸位法師非常歡喜,無盡燈諸位菩薩們光臨敝精舍,供佛齋僧,諸位功德無量。
今天我們共同研習「持戒念佛」這個題目,首先講持戒。在《師子月佛本生經》上說:「戒為甘露藥,服者不老死,戒德可恃怙,福報常隨己。持戒得安隱,生處無患難,亦當見諸佛,受法得解脫。」
「戒為甘露藥」,戒法就是甘露的妙藥,甘露是天山一種不死之藥,依持戒引發善根,如同服用了戒法這種甘露不死的妙藥一樣。
「服者不老死」,我們能夠服用戒法這一劑微妙的藥物,就不老也不死。但我們最後不是都要死嗎?怎麼不老也不死?此約著成佛來說,持戒是成就無上佛果菩提的根,所以《華嚴經》的偈頌這麼說:「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堅持於淨戒,是則如來所讚歎。」,所以我們應當要具足受持佛陀對我們所制清淨的戒法。
何謂具足?持戒要輕重等持,受持輕戒跟受持重戒的心是平等一樣看重的,不會輕視輕的戒,以為可以隨便,要知道佛制輕戒是為了保護重戒,如果連輕戒都小心謹慎守護的話,重戒決定犯不到,所以「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堅持於淨戒,是則如來所讚歎。」假如能堅固受持所制清淨輕重等戒法,此人十方諸佛共同稱揚讚歎的對象,所以此處云:「戒為甘露藥,服者不老死」。能服用戒法這一劑微妙的甘露藥,必能證得不生不滅的本性(成佛)則不老也不死,所以謂之「服者不老死」。
何以佛還會生滅?此乃示現,如本師世尊在此世間示現成佛,亦在此世界示現入滅,又到其他有緣的世界去示現八相成道(含示現入滅),實則成佛是真正不生不滅,這是持戒最高的目標。
「戒德可恃怙」,持戒會有戒德之香散發出來,戒德之香不是天上人間種種香可以比的,天上人間種種的好香,都有個範圍,而戒德之香是無遠弗屆,所以我們持戒持得好,所散發的戒德之香,就能使十方眾生嗅到這種戒德之香,而戒德之香是可以做為我們仗恃、依附、依靠的對象。
「福報常隨己」,若能持戒就會增長福報,假若破齋犯戒,惱害眾生,則墮落到三塗去受苦。持戒會使人、天善道的福報常跟隨自己,不會失去。更進一步能往上超出六道,乃至徹底了脫兩種生死,究竟成佛,之後遊戲人間,示生唱滅都自由自在。
「持戒得安隱」,如果能好好的持戒,我們的身心就獲得安隱,非常的安定、安詳、自在,謂之安隱。
「生處無患難」,投生的地處沒有種種的憂患災難,絕對是到好的地方去,假若我們不好好持戒而造作惡業,那就要墮落。
「亦當見諸佛,受法得解脫」,當就是將來,將來能夠拜見諸佛,諸佛慈悲為我們說法,若能進一步如理思維,乃至如說修行,則能得解脫,所以是「受法得解脫」。
解脫有幾種:有二乘(聲聞、緣覺)的解脫,小乘聲聞成就頂多羅漢果,了脫三界分段生死之苦。比聲聞進一步就是中乘,緣覺(辟支佛果),不但斷了見思惑,又進一步能侵害見思習氣,然未能了脫變易生死。再進一步是菩薩道的解脫,修菩薩的道法最後能了脫變易生死,究竟成佛。以上所明解脫就是三乘(聲聞、緣覺、菩薩)的解脫,謂之「受法得解脫」。
稽首大慈悲。救護末劫者。我念末劫苦。破戒為第一。
我思救苦方。無越毗尼藏。毗尼若住世。正法永不滅。
行成果斯剋。教不屬空言。或因持戒力。速成淨滿尊。
或因淨尸羅。嚴淨諸佛土。或因別解脫。作獨覺聲聞。
或因善戒力。生禪及天道。亦作人中勝。福樂好名稱。
如是差別果。皆由戒所得。近果說差別。究竟歸一乘。
如是勝妙法。願為我昭明。普度長夜中。無依無怙眾。
稽首大慈悲,救護末劫者,我念末劫苦,破戒為第一:稽首就是五體投地,頭頂在地上一段時間再起,表示最為至誠恭敬的禮,這就是稽首。佛對眾生的慈悲,是無緣大慈,沒有條件,自然地給予眾生安樂的心,叫做無緣的慈心。佛對眾生的悲是同體大悲,世俗一家人,亦是個體不同,有時候還會鬧意見,會吵架、打架。佛則是同體,亦即看待一切有情、無情眾生都是同一(真如理體)。既是與眾生同體,惱害眾生就是惱害自己,利益眾生就是利益自己。懂此,如何還會那麼愚癡來惱害眾生,不肯給予眾生安樂?同體大悲是憐憫眾生,欲超拔眾生之苦,且沒有我執也沒有法執,所自然流露的慈悲。與樂拔苦是不講條件,不為名聞利養。所以佛菩薩的心就是如此,我們學佛的弟子們,就是要這麼學才會進步,跟眾生相處都知道是同體。以上大慈悲是指無上的世尊,他具足有廣大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佛同時也是救護末劫者,以上就佛本身來講,佛在世以佛為師,佛不在世,就以戒為師。所以稽首大慈悲,救護末劫者,就著佛本身,以及就佛為眾生所制的戒來講,戒就是佛的法身。我念末劫苦,破戒為第一。我想念末法時代的眾生,最痛苦的是破戒為第一,末法時代,眾生的痛苦,是破戒最為第一。
我思救苦方,無越毗尼藏,毗尼若住世,正法永不滅:我想念到救濟末劫眾生痛苦的藥方,最好的方法,沒有超越毗尼藏(律藏)的,毗尼翻譯為律,律就是法的意思,法是楷定持犯(持戒、犯戒)的相狀。所犯的是輕、是重,是因罪、果罪,都楷定得非常清楚。毗尼律藏假若住在世間,佛陀的正法永遠就不會滅亡。所以毗尼藏就是佛法的壽命,毗尼藏不住世,佛陀的正法也就滅了。
行成果斯剋,教不屬空言,或因持戒力,速成淨滿尊:我們修行,在因地好好持戒,則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有了慧就會斷煩惱,了生死,度眾生,成佛道,叫做行成(修行成就)。換句話說,戒定慧三無漏學,修行成就,三乘的聖果才能成就。
毗尼教不是空空的言論,戒法就是行教,要身體力行,不是嘴巴講講就算了。戒法稱做行教,佛陀為我們制定的種種戒律,好比諸位受了五戒、菩薩戒,我們受了戒就要好好學戒,要知道開遮持犯,進一步就是要身體力行,依照戒法去守持,不要有所違犯。所以教法不屬於空空的言論,要行解相應,不光是在解,還要行,解行相應才能成就證果。
或因清淨持戒的力量,迅速成就清淨圓滿的世尊。淨滿尊就是盧舍那佛,能夠淨除一切惡,圓滿一切善,成就盧舍那佛。若能在因地好好持戒,在身口意三業上,將惡法滅除得乾乾淨淨,將善法修得圓圓滿滿,就能成就清淨圓滿的世尊。
或因淨尸羅,嚴淨諸佛土,或因別解脫,作獨覺聲聞:尸羅即是戒,戒有毗尼、尸羅、波羅提木叉三個名稱,都代表戒,淨尸羅代表要好好持戒,譯作戒,也是因地的修行,所以六度當中的尸羅波羅蜜翻譯作戒度。因為好好持戒的力量,能嚴淨諸佛土。
別解脫的梵語是波羅提木叉,因為好好持戒,而作獨覺、聲聞。獨覺和緣覺是同一類,聲聞成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獨覺和緣覺成就辟支佛果,屬於中乘,獨覺是沒有遇到佛出現世間,但是過去有聞法的善根,所以這一世,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他就悟道了。由於過去聞法的善根,所以這一世成就辟支佛果,這是屬於獨覺,與緣覺同修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有流轉,有還滅。其中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即是流轉門。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即是還滅門。
聲聞就是修四諦法,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苦、集是世間的果和因,滅、道是出世間的果因。世間的苦果就像現在得到人道的果報,也是酬報過去修五戒十善得到人身,但是人身雖然是人道,也得受種種生老病死,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陰熾盛苦。要知道苦果從哪裡來,就是因為有集因。集因包括惑業,惑是煩惱,業是善惡諸業。
有集因就招感六道生死的苦果。六道眾生受生死的苦果,想要出離,就要慕滅修道。欣慕寂滅涅槃的聖道(滅諦的境界)。然想要得此出世的聖果,必須好好修出世之因(道)。道諦簡言之是戒定慧三無漏學,詳細說是三十七道品(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這就是廣開,合起來就是戒定慧三無漏學。所以修出世間道的因,招感出世間滅諦涅槃的果位。以上屬於聲聞所修的四諦法。
或因善戒力,生禪及天道,亦作人中勝,福樂好名稱:或者因為好善持戒的力量,能夠生到欲界天、色界天,生禪包括四空四禪,要生到四空天、四禪天都要持戒。或在人道當中成為殊勝(尊貴)的人,有福德能享受安樂的境界,得到美好的名稱。假若我們破齋犯戒、惱害眾生,人家就厭惡我們,看不起我們。假若能夠好好持戒,他人會很尊重恭敬,稱之為福樂好名稱。
如是差別果,皆由戒所得,近果說差別,究竟歸一乘:如是差別的果報,都是由持戒所獲得。比較近的果報有種種差別,而究竟則是歸於一佛乘,成就圓教的佛果,這是我們修行最高的目標。
如是勝妙法,願為我昭明,普度長夜中,無依無怙眾:如此殊勝微妙的戒法,唯願能夠為我昭示顯明出來。普遍度脫流轉在無明長夜當中,無依無靠的眾生,無依無怙是形容眾生猶如喪失了父母而無依無靠。
這一段六首偈講過去了,可見持戒非常要緊。我們受了五戒、菩薩戒,就要好好將五戒、菩薩戒持好。要好好學戒,要知道開遮持犯。其次,六根對六塵的當下,就要一心敬慎,常爾一心,專心一意。一心敬慎是恭敬謹慎,善根利器的人是不起心、不動念,六根對六塵的當下,不起心、不動念。為什麼能不起心、不動念呢?《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有為生滅造作之法,好像作夢,在夢境當中,好像很真實,醒來卻沒這回事。幻就是幻化,像魔術師變戲法般不真實。如露亦如電,像早上的露水,太陽一出來就消失。又像下雨時的閃電,一閃即逝。一切有為法,五欲六塵種種有為生滅之法,就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既然是如幻如化,我們還去貪著它做什麼?而凡夫眾生看不清,有種種我執、法執,非常堅固。你執著越堅固,就越痛苦。所以《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
凡夫眾生執著「你在哪裡?」答曰:「我在這裡。」哪裡曉得是假我,真如本性才是真我。為什麼這是假我?因為那是四大、四蘊假合而合,身心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所構成,色蘊是四大假合,頭髮、骨頭,堅硬性的東西都歸於地大;身體有溫度,歸於火大;會呼吸,會動、喘,歸於風大;有水分歸於水大。所以只有四大,沒有另一個五大:我大。色蘊之外就是四蘊(受想行識),是心理的作用。我們會感受苦樂憂喜捨。我們會對著種種境界,施設安立種種假名言相。那些名言是我們想像出來,安立上去的。我們稱作「人」,若是以前創造名言的人,說我們是貓,是狗,那麼現在我們就稱作貓或狗了,名言都是假設安立,都是我們想像出來的,都是虛妄不實。
行就是想要造作善、造作惡、造作無記,剎那遷流不斷,遷流變化,忽然想要這樣,忽然又改變了。想要作善又想要作不善,變來變去。識蘊猶如幻事,如魔術師變幻虛妄境界。經論上比喻,受蘊猶如聚沫,聚集的水沫(水泡)。想蘊如同陽焰,渴鹿在春夏的原野看到遙遠的地方好像有水蒸氣,以為那邊有水,奔馳過去,結果沒有水;又看到水在前面,奔馳過去卻沒有水。行蘊如同芭蕉,芭蕉是一層皮包一層皮,沒有實。所以我們只有五蘊,沒有第六蘊:我蘊。十二處:六根、六塵。沒有第十三處,加一個我處。十八界:六根、六塵、六界,沒有十九界:我界。
所以,可見都沒有我。但是,凡夫眾生牢牢地執著有我。人家一侵犯你,罵你一句,說一句不好聽的,就跟人家過意不去。人家打你一下,你有時候又打過去。不知道他打的是五蘊皆空嗎?既然是五蘊皆空,則如同打虛空。虛空會痛嗎?不痛。能打的人是虛空,被打的人也是虛空。能罵的人是虛空,被罵的人也是虛空。誰能了知般若的空諦啊?所以,學佛要有般若的妙慧,時刻不離。「普度長夜中。無依無怙眾。」持戒要一心敬慎,不起心、不動念。因為了知一切諸法都是如幻如化,哪值得我們去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就不會虛妄分別。不虛妄分別,我們就不會進一步去取著。若不取著,對境界則得解脫。你看多好?對境界得解脫,我們持戒就清淨莊嚴了,以上講的是持戒。(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