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期::活動報導-出路由名言中通達—由論語及百法說起

出路由名言中通達—由論語及百法說起

一生要有典範
學習須有名言
心境相互觀待
以心轉境成聖

今年的暑期講座結合學會人才培訓班的課程,研討《百法明門論》當中的心不相應行法。在儒學部分則有〈孔子聖蹟圖〉結合《論語》章節及〈唐詩賞析〉講座,期計六天,與會人數約一百一十人。講座學員除了長期培訓年輕團隊外,還有遠自大陸前來的貴賓,包括瀋陽明明德文教基金會五位同仁,浙江省諸暨市傳統文化研究會一行七人,還有一位雲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比較文學專業的研究生,可謂各方齊聚,共同切磋琢磨,刺激砥礪,成效良好。每次講座因緣都變化莫測,想參加的人未必能如願參與,本來無法參加的人因緣一時現起,便能受用。此次本來大陸會有四、五位小朋友與父母一同前來,終因種種困難,剩一位小朋友參加,學會安排義工陪同出遊,也安排小朋友到弘明幼兒園體驗課程,可謂用心。講座結束後,學會師長與大陸貴賓一同出遊,走訪後慈湖、軍史館、北投等地,互相交流,也對歷史有了不同層次的認識。
 《百法明門論》開出心不相應行法的課程,可視為獨立篇章,透過講解辯證使我們了知萬法唯名言假立,沒有自體性,原來我們所認知以為真實不虛的一切,都只是名言上的關聯性。舉例而言,二十四心不相應行法中的「得」定義為「依一切法造作成就假立」,意即「得」為成就不失,「得」就如同債券,在債券上看不到錢的體性,但是債券在未來可以換錢,所以眼前假立為「得」。既然過去的造作已滅,未來卻能感果,靠的就是名言的關聯。而名言有隨、歸、赴、召等諸義,意即「名」能隨音聲,歸赴於境,呼召色等事物,名言能詮釋顯現義理,使人生覺慧。由此可見,若我們善於觀察,清楚萬法的關聯性以及正確的名言用法,將帶領我們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宇宙觀。境界觀待名言而生,用名言來認識境界,觀待我們的定義,若恰當的使用名言極具威力,有不可思議的力量,善用名言,可正確的認識法、理解法,激勵自己,調伏自身煩惱,帶出行動,還能打動人心。我們用什麼樣的字眼、字詞,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因為每個字詞都有其溫度、表情意義、意境、情境、力道、力量,而我們所認識的名言,會主宰我們的意念思考,必須謹慎經營。這幾天,有了對心不相應行法的認識,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就能開展出不一樣的人生。
而《論語》課程從〈孔門聖蹟圖〉說起,一般人對於孔子的一生不甚了解,頂多知道孔子是位至聖先師、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卻不知其具體內涵,透過此次課程,以科判的方式整理出孔子一生的足跡,有系統的帶領大眾一窺其風采、氣象、格局、見識、氣度。總說孔子的一生是內聖外王的學習與通達,具備智慧、形而上的證量,能明心見性,入世時又能具有悲心、形而下的胸懷,有仁心做助伴,使聖成為至聖。孔子一生都在學習,幼年的孔子就常將祭祀用的禮器擺設起來,練習演禮,可見不凡。十五歲就立志學習內聖外王之道,三十歲即學有所成,三十五歲入周朝問禮學樂,後又入齊國聞韶樂、聞政,五十歲以前回到魯國,教化生徒、等待時機,後因理念不合,離開魯國,開啟長達十四年的周遊列國之旅,途中遭遇很多危難,包括受困匡地,入宋遭桓魋之難,入陳困於陳蔡,情況險惡,生死未卜,但孔子表現出面對逆境的從容,面對文化傳承的自信,一展大將之風,以道自任,又明趨吉避凶之道,從容應事,謹慎以對。可見文化的關鍵在傳承,傳承的關鍵在人,以學習聖道、傳承聖道的心處於危難,自然能逢凶化吉,得到上天庇佑。周遊列國,雖遭逢否難,但也受到許多國君重視,想要予以大用,然孔子不賤賣、不輕賣,若國家不是有道的國家、國君不是以王道用孔子,孔子亦不願被用,寧可藏諸名山,待諸來者。故孔子在六十八歲風光返回魯國,教化生徒,作育英才,最後得曾子而傳。聖人風範如此,令人心生嚮往,是我們一輩子要學習的楷模典範。
《唐詩》課程開出〈經魯祭孔子而歎之〉以及〈棕樹〉兩首詩,作為講座的總結。有了對名言定義的通達,以及對孔子的了解體會,再來入此兩首詩,才不會霧裡看花,而是能深入探討,進入詩境。〈經魯祭孔子而歎之〉是唐玄宗懷想孔子而歎息,歎息中透出層層深入的驚歎、讚歎和感嘆,短短幾言,用典繁複,囊括了孔子一生的大事,境界之大,立意之深,值得細讀。唐玄宗一代帝王把自己對孔子的崇敬融入到對孔子的深摯悼念中,深切質樸,令人信服。孔子的一生遭遇看似不得志,實則利益天下蒼生,利益後代幾千年後的我們,他的偉大,不言而喻。另一首詩〈棕樹〉,是一首詠物詩,一方面詠棕樹,一方面融入作者的情感、心志,透過詠物來抒懷,與物合而為一。棕樹是很常見的樹木,它的葉新又綠,欣欣向榮,其樹幹像亂錦纏繞,懷有才幹必遭妒忌,不免受人侵害剝削,但是任憑他人取用傷害,棕樹都不在意,他人的取用反而讓它更振奮衝天,愈被傷害,就愈能向上伸展,勉勵我們人要有衝天之志、廣大心量,不畏逆境,就能同棕樹般「意氣自衝天」。
講座的最後一天晚上,舉辦了特別的婚禮茶會,祝福士棋及海辰兩位學長攜手結褵,踏入人生的另一段旅程。茶會的意義在於讓大家了解佛化婚禮內涵、結婚的意義、家庭的經營以及後代的教育,結婚並不只是兩情相悅,而是要在正法上尋求出路,培育後代。茶會中邀請了許多師長分享勉勵,也請來樂隊表演,以及小朋友、學長們的表演祝福,簡單溫馨,歡樂莊嚴。
講座圓滿結束,課程若不是透過老師的講述,縱使有美好的義理,也無法體會。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解,若不是透過聽聞,許多觀念,我們永遠也無法生起,一個觀念,可能就是一生的轉變。感謝師長的教導、同學間的研學,師姑義工們的辛勞,才有此次的因緣,必須懷抱感恩珍惜之心,把所學串習、複習,培養自己成為人才,繼續傳承,願法脈不息,推展無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