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期::大德法語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五十六)

末世修學需善巧

發心求教善知識
正見引導入律儀
不覓師過易成就
 
乙二、正宗分
丙二、令依解修行隨根證入
丁二、廣明行相
戊二、四問答別明觀行中根修證
己二、二問答二重除障
庚二、依師離病
辛三、如來讚許
經文: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諮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令彼眾生,得成聖道。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世尊讚許普覺菩薩等,善能諮問如來,如是修行。而如是修行就是普覺菩薩前邊三請所問的五個問題(即前述經文:「使諸眾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發心,令彼群盲,不墮邪見?」),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你們怎麼請問,我怎麼說,等於行法布施,能以布施給末世眾生,專為末世眾生請問!能布施給末世一切眾生一個無畏的道眼,就是對於修佛道不生畏懼,他怎麼樣修佛道不驚、不畏呢?因為他開了智慧眼!
令彼末世眾生,得成於佛道。
 
辛四、承教靜聽
經文: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下邊佛就答覆他的問題。
 
辛五、正答所問
壬一、長行
癸一、指明師令事
子一、令識
經文: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恆清淨。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普覺菩薩專為末世的眾生請問,而為末世眾生開示將要發大菩提心,求佛的聖道,先求善知識。答覆第一個問題,「求何等人」,欲就是他願意,願意要成為修行者,第一步要先求善知識,即是當求ㄧ切正知見人。
前面說求善知識,不墮邪見,那麼如何可稱作是善知識?有正知正見的人才叫善知識,怎麼樣的人叫做具有正知正見呢?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以此兩句話即可決斷簡擇哪一種人是善知識,如何知道是位正知正見的人呢?得有個尺寸,臺灣話叫「寸尺」,就是拿尺量一量,夠不夠寸尺?
第一不住相,住就是「著」,善知識講的修行用功法,都教我們不著相,他自己也不著相,修行用功住相,一住相就入於有為,得了些人天的福報,想超出三界都超脫不出去,何況能成佛呢?所以修行用功第一是不住相,也就是不著凡夫相,不著有為相,也不著聲聞緣覺的境界,善知識必須要開導你不住相。
再者,若叫你自己了生死,不要去行菩薩道,不要弘法利生,這就著了聲聞緣覺的境界。你弘法利生,不是令眾生了脫生死嗎?你自己的生死了脫了嗎?這一句話就把你問倒了,問倒了你就跟他學小乘法。所以說:未成佛道,先結人緣。這是菩薩發心,看看他是不是住於聲聞緣覺,既不住於有為之相,不落於凡夫,又不落於二乘,這就是正知正見。
底下再開導我們,對於有正知正見的善知識,不要另外生憎愛之心,叫做雖現塵勞,心恆清淨。善知識有出家和在家的善知識,「塵勞」這兩個字就是塵垢勞慮,還沒出家在塵垢勞慮之中,他現的是居士身,可是他心裡恆常清淨。示有諸過,就是他自己示現在家居士,或者是示現出家的法師,對於戒律未完全清淨,雖然有地方犯齋破戒,但是他不引導眾生做罪過事,雖然示現於塵勞之中,他心裡恆常清淨,雖然示現的有過失,但是他不令親近他的眾生入不律儀之中。
只要善知識的知見正,對於行為上我們得有擇法眼(簡擇佛法的眼睛),不要起憎愛之心,就是他雖現塵勞,心恆清淨,我用擇法眼知道這位善知識,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他不教眾生學他的過而入不律儀,教眾生學梵行。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求此人做你的善知識,你一定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國話叫無上正等正覺,就是達到佛的菩提,能得到成就。
 
辛五、正答所問
壬一、長行
癸一、指明師令事
子二、令事
經文: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況復摶財妻子眷屬。
一位具有正知正見的人,他自己雖然有小小的毛病,但他開示你決不犯這個毛病,那你遇到善知識了,你應該當供養這個人,並且是不惜生命的來供養,你用法眼簡擇善知識,他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常常示現很清淨,或者示現種種過患,四威儀中常清淨是令人欽佩,但他示現有種種的過患,有不合戒律的地方,那麼可以進一步再考察他的心,有沒有憍慢之心。
況復摶財妻子眷屬,假如他是在家的善知識,況復摶財的「摶」字就是飲食的「食」,因為印度人吃飯是用手捏著吃的,所以叫做摶食。或者他貪吃,或者是貪財,或者是還有妻子眷屬,他示現種種的過患,你只看他心裡是不是恆常清淨?是不是在讚歎梵行?他沒有叫你做過患的事,那他就是善知識。
 
子三、顯益
經文: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善友就是善知識,即是前面已經抉擇過的知見正確者,感到清淨了,但是後來發現他有一些毛病,便起了惡念,這就是有了憎心。如果你對於善知識不起惡念,還是照常親近他,即能究竟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定能成就佛的大道。
這一段是開示末法眾生,該如何尋訪善友、善知識,考校他的正知正見,親近了以後,發現他有種種毛病、過患,不要起惡念,只要他不引導你犯齋破戒,還是位真正的善知識,這是開導末法眾生尋訪善知識的方法。
諸位同學都要學講經說法,當眾生的善知識!能把戒律持得完全清淨沒有過患,那是很難得的,假如還有一條戒、二條戒不清淨,不可護短,歪著道理講,認為戒律是在兩千五百年或者三千年以前制定的,根本不合時代,應該取消這個戒,這就生過患了。我們要學如何當善知識,譬如:出家人不能執銀錢戒,但是沒有銀錢就沒辦法出去坐車,也沒辦法買米買菜,沒有錢是寸步難行!在中國托缽乞食沒法行得通,沒有錢怎麼生活呢?所以銀錢戒不能持清淨。但是可以依著沙彌律戒,有多餘的就上供三寶、下濟眾生,把它捨出去,否則就是破了銀錢戒。
還有持午戒,若能持午清淨,也引導學子過午不食,假若自己不能持午,也不要護短,我們是犯了戒,應該依著蓮池大師在沙彌律戒的開導,生大慚愧。不能說這一條戒是在印度,因為要托缽乞食,惹眾生起煩惱,吃一頓可以修行辦道,下午不要出去托缽,因為現在中國根本不托缽,認為在家裡煮點晚飯吃沒有不對,這種觀念就是破戒。
每一條戒都有制戒的因緣,有一位大德他寫了一篇文章登到香港佛教刊物上,他說:過午不食制戒的因緣,是因為迦留陀夷尊者叫黑光尊者,黑得發亮,到晚上肚子餓了還要去化飯吃,孕婦聽見外面有人叫門,開門的時候剛好打雷,沒聽見雷響,先閃了一道電光,碰巧這道電光照到黑光尊者,孕婦以為有鬼,驚嚇到小產!世尊因此而制定過午不食戒。此人認為這只是制戒的因緣而已,實際上過午不食對於修行辦道,尤其參禪打坐有種種的利益,但佛制戒可以有犯戒的因緣,此人就說現在不出去托缽化飯,就不會把別人嚇到小產,我們寺院煮點晚飯,根本不會嚇到信徒流產,講這個道理還寫到文章上,這就是引導眾人不留意,是跟佛結冤仇,跟戒律做對頭,這根本就是惡知識,不能稱作善知識。
諸位同學都是學做善知識的,出家人(尤其是男眾同學)將來當戒師父,是去傳戒不是去破戒,因為自己不能持午,就指這條戒說佛制錯了,那麼你不是傳戒而是破壞戒,引導新戒吃晚飯,不但不能給引導新戒種持戒的善根,更引導他去破戒,這個罪過是很重的!所以吃了晚飯,一定要知道這是違背佛制,要生大慚愧,絕不能說佛制戒錯了,傳戒的人必須要開導新戒,必須要過午不食,如果他起了悔心而不能持是他自己的事,他總知道是應該過午不食的,要能引他過午不食的道心。
這是在勸導諸位同學,要當眾生的善知識,自己的戒律持得不清淨,切切不可私心護短,而且破了戒就不要再破戒,並且依定要引導眾生起持戒的心,不但持清淨戒,行、住、坐、臥都要合威儀。
再講到見善知識示現「摶財妻子眷屬」,佛經上印證的就是維摩詰居士的維摩經,他示現有妻子眷屬,常行梵行,那完全示現,我在北美就遇見過一位善知識,我給他送了個外號叫現代的維摩,他沒有出家,他完全過的清淨梵行。
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剎,求善知識要求開悟,心華發明,華是個譬喻,心裡忽然啟發出智慧,都已開了華,心華發明大徹大悟,照亮十方剎。(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