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期::社論

開創有格局的未來

   本刊

烽火難民臺灣行
九夷君子居不陋
世道多變興孔學
歎服雪公預先知

 

政府當局於日前接受中國時報專訪時,表示現階段必須要爭取海峽兩岸雙方深度互動交流的時間,並且以中華文化尋找兩岸關係的平穩與和諧。更舉出歐盟統合的過程中,德、法兩國可以為了整個歐洲的團結,放棄各自引以為榮的貨幣,許多的犧牲與退讓全是為了換來整體歐盟的共存共榮。


對比於歐盟,同文同種的兩岸又該如何共存共榮呢?臺灣的出路又在哪呢?話說一九四九年國共戰爭,國民政府失敗後搬遷來台,當時雖有大批的人才逃來,且致力於臺灣的各項發展,在短短時間內,臺灣經濟發達,政治上軌道,國民所得大幅提高,生活享受倍數增長。但更重要的是,有文化理想的學者,默默的於民間辦慈善、辦教育,栽培後進培養人才。


特別是隨孔奉祀官府來臺灣的 雪公老師,是這些文化前輩中的翹楚,除了為社會人士、大專生辦講學,期盼後繼有人,為文化傳承留根、留種,更重視啟蒙教育,孩子從小就由品德、讀經、生活做起,成為一生都是文化的學習者、弘揚者,曾說:中國文化在臺灣,佛法也在臺灣,全世界只剩這一塊文化淨土而已。既然生於此,就當保存中國文化,這與吾人生存有大關係。好好保持這塊土地,責任全在我們的身上。


一九四九年後的六十年,這些老先生早已凋零,培養的學生,有的已進入耄年、有的進入耳順之年、知命之年、不惑之年,雖有心於文化的弘揚,但相聚時都有或多或少的無力感,尤其面對新新一代的學子,只想圖生活的享受,毫無遠志,更遑論文化的學習,面對著即將文化斷層的時代,該如何打開僵局?尤其在兩岸互通,對方渴求失落的文化時,又該如何將這些老先生的傳承回應對方的需求注入,重新恢復中華文化的光彩?


老先生的傳承即是經典中古注抉擇與解釋,由此傳承方能正解六經典籍,從而發展聖賢道統。兩岸在共同的文化理念下,彼此認同過去祖先的思想,願意在文化認知的攝持下共榮共存,這是兩岸,也是臺灣人民,有格局的未來。


團體也將秉持這樣的理念,好好興辦講座,大家在古籍經典裡面,依著 雪公的講解,找到文化的出路,並帶動團體的士氣與活力,以此與對岸作最好的交流與溝通,在認祖歸宗數典不忘祖下,一起為世界的和平努力,為聖賢道統的傳承一肩扛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