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期::孔學一隅-孔門七十二賢淺說
孔門七十二賢淺說(二)─子思
孔子陰德之見證
傳承曾子稱述聖
中和之旨述心法
文化道統經之義
孔伋,字子思,魯國人,孔子之孫。《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生鯉,字伯魚。伯魚年五十,先孔子死。伯魚生伋,字子思,年六十二。嘗困於宋。子思作《中庸》。」然而孔鯉五十歲便早逝,六十八年後(西元前四一五年)魯繆公即位,執政時與孔伋互動頻繁,所以一般認為,孔伋是孔鯉的遺腹子,卒於繆公朝中,年代應在周敬王三十七年(西元前四八三年)到周威烈王二十四年(西元前四O二年)之間,年八十二。
子思幼承先聖庭訓,又受業於曾子,故年少時即以繼承道統自任。春秋末年、戰國時代的學者,多會四處遊歷,子思亦然。他曾於衛國出仕,晚年回到魯國,在當時非常受到敬重,根據《孟子》的記載,魯穆公相當禮遇子思,並且經常向他請益;此外費惠公(季孫氏之後)也將他視為自己的老師。另外《韓非子》上記載,儒家在孔子過世後分為八大派,子思是其中的一派,此亦可見子思在當代已經名聞遐邇。
今日大家十分耳熟能詳的一部著作《中庸》,就是子思所作,傳述的是孔門的心法。此外子思還有其他的創作,《漢書藝文志‧諸子略》、《隋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舊唐書‧經籍志》,以及《宋史‧藝文志》這些官方書籍,都記有《子思》(或《子思子》)這部書。此書曾經亡佚,南宋汪晫又輯《子思子》九篇,清光緒二十二年,黃以周也輯《子思子》。
關於子思的行跡,略述兩則富含意義的故事。某次子思來到齊國見齊君,齊國君主所寵信的近臣立於側,留有美好的鬚眉,跟子思的外貌形成強烈對比。齊君指著近臣的鬚眉,對子思笑著說道:「假如面貌可以相互變易,寡人不惜將此之鬚眉給予先生您。」子思回答:「這非我所願。我所願的只是君王能夠修禮義、富百姓,那麼一來,孔伋只要可以跟隨著襁負其子的人民,寄託於國君您的境內,就十分榮幸了,沒有這些鬚眉,不是孔伋所憂慮的。」又接著說道:「堯的身高十尺,眉分八彩,確實是一位聖人。舜的身高八尺,有奇特的外表,面部下巴沒有毛髮,也是聖人。禹湯文武及周公,勤思勞體,或因而折斷了手臂,遠望思量,或者脫落了小腿上的毛髮,成了駝背,還是聖人,他們都不是以擁有美好的鬚眉毛髮著稱。人的賢聖與否在於德,難道會在容貌?且我天生沒有鬚眉,而天下王侯還是不以此減損對我的恭敬,由此說來,我只憂心德行不夠美善,並不憂愁毛髮不茂。」
還有一次子思在齊國與尹文子談話,尹文子因為兒子不肖,杖責了他的孩子,很生氣地告訴子思,這不是我的孩子,並且因此認為他的妻子沒有盡到為婦之道,想要休妻。子思告訴他,如果依照您所說,那麼堯舜的妃子也很可疑了。堯舜二帝是聖者中的英傑,但是他們的兒子丹朱跟商均,連一般百姓都不如,如此的推比,難道是對的嗎?然而一般而言,有這樣的父親,就有這樣的兒子,這是常道。若是賢良的父親而有愚笨的兒子,這是天道自然,不是你妻子的罪過。尹文子聽了這樣的開解,回答道:「先生請您不要再說了,我會讓妻子留下。」可見子思富有智慧,善於論述微妙的道理,使人折服。
畫中的子思,態度恭謹,雙手抱拳,表情恬淡自然,眼神慈祥。服飾典雅,身佩長劍,是當時讀書人的裝扮。額頭寬大好似孔子,智承於其祖,並能傳述宣揚,後世稱其為述聖。(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