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期::日常省思

天有不測風雲─從卓瑪居士生子說起

生子之喜悅難生

面對先天諸障礙
不疑業果的生起
懺悔發心求加被
 
 
前  言
 
學會卓瑪居士於二月上旬因難產而剖腹,孩子剛出生可從外觀看出不同於一般小孩,脖子是蹼狀頸(脖子較正常人短),左胸沒有乳頭、沒有胸肌,脊椎明顯呈S型彎曲,髖骨也有傾斜,並患有隱睪症。四肢除右手正常外,其他三肢都有畸形;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相併(遠端指節聯合),左足內翻,右足腳趾則多出一趾,並有二趾相併。內臟部分,左肺、左腎功能均有缺陷,左肺動脈發育不全,左腎位置異常,心臟主動脈弓右位,神經元移行有障礙。
學會在「寒假大專佛學研討班」會後,由老師帶領十多位學長,一同前往婦產科診所探訪宗徹居士伉儷。學會師友們除了關心孩子的住院情況,並與孩子父母探討應具備的觀念。並由宗徹居士將當日探討內容整理,亦期盼見聞者由於宗徹賢伉儷挫折障難因緣,反生起對三寶的皈依,對正法的勝解,面對障礙能接受考驗,生起大悲心做自他交換,由此更體會一切眾生的苦難。並將所有功德,回向大眾同具往生順緣,同生安養國,同成無上道。
一、正知見決定後天的禍福發展
心刻學長談到自己有四個孩子,近日孩子們在家中菜園玩耍,幼女不慎掉入灌溉用水溝裡面。當日水流湍急,一歲多的孩子在急流之中,很可能就要被沖入大浚與水溝的濠溝之間,而失去性命。所幸長女當下大叫,奶奶聞聲便奪門而出,立即將幼子自水溝中拉出,更因此受傷。事後回想心有餘悸的說:若沒把孫子救出,就一起隨急流而去吧!自忖:若當時幼女與母親有什麼不測,自己將以什麼心態面對?
《地藏經》云:「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眾罪,命終之後,眷屬小大,為造福利一切聖事,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我們常說命終的人,要為他誦念《地藏經》;誦念的人可以得到六分功德,命終的人可以得到一分功德。同樣的道理,孩子一生的福報多少,父母親無法為他增加多少;帶領孩子親近善知識、在具有善知識的環境中長大,才能幫助孩子以正知見改善他自己的命運。
又如科判有「正明」(正面說)及「反顯」(反面說),父母為孩子做的一切,到底是正明還是反顯?為人父母者不可不時常反躬自省,並因材施教的循循誘導,使孩子具足正確觀念。若為人父母的我們,以正知見帶領孩子長大,讓他有能力行善造福、深信因果,即使施以打罵教育,也會有好的效果;若沒有正知見引導孩子,就算是細心呵護,也可能是誤導的教育。
師云:有些孩子生來就身體康健,有些孩子生來則身殘不全。生來身體康健者未必好,生來身殘不全者未必壞。生來康健者,或因不善引導,依此身造作許多惡業,而生來殘疾者則沒有能力造作惡業;身殘缺者若能克服心理障礙,亦能造作善業,關鍵在是否有正知見。
有正知見的孩子,或因先天的障礙,而可創造後天的發展,如力克胡哲等知名人士;沒有正知見的孩子,即使先天的稟賦很好,後天的發展卻縱慾享受,許多紈褲子弟不是這樣嗎?
所以,每一個人的禍福,先由家裡面給他一個好的環境,其次看他自己的努力,能決定他一生的禍福。
二、最能起疑處不疑方為真修行
昭如學長云,夫人身體不好,懷孕時就碰到許多狀況。身為人夫、人父,對於宗徹賢伉儷生子遭遇的狀況,能分享一些人生的體會。
因與妻子遭逢困苦,有幸於佛法中尋到痛苦的解脫之道。對佛法愈深入,就愈能幫助自己脫困,進而能幫助自己的孩子生起脫離苦因的正見,乃至幫助有緣的眾生從痛苦中解脫。總之透過對佛法的深入學習,有了正向的力量,去面對人生的苦痛。
《百法明門論》「心所法」中的「疑心所」,即「於諸諦理猶豫為性,能障不疑及諸善品為業」。如《百法明門論研究》中,太史公對因果道理也大惑不解,認為像伯夷、叔齊這樣的善人,畢生積累仁潔的德行,還會餓死於首陽山中;許多人一生行善,終生顛沛流離,命運乖舛。從而自問:當吾人遭逢人生的巨變,是否也會喪失對因果的信解?
師云:要在最能起疑的地方不疑,最能失信心的地方生信,最能失志的地方生起志向,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修行不是只有在順境,有時在逆境之中才是最好的考驗。因此,生了身體障礙的孩子正是考驗道心的試金石,看看過去所修的正知見,是不是像純金般可被考驗。
而妻子也依苦發心,支持同修為公發心,自知往昔生中不識佛法,造作許多惡業,以致今生遭受種種苦果。有幸機會接觸佛法,暗自慶幸,此生終於有解脫苦痛的機會。聽經給自己增強信心,並就現前生起的苦果,觀察「此受病因緣乃消除往昔惡業」的道理,相信定能將重報轉輕。並勉勵與隨喜先生為公發心。
師云: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苦在某人身上是這樣,在他人身上變成那樣。如先父在生之時,表面上看不出太大的痛苦,實則曾身經戰亂、逃難等種種變故。在娑婆世界,想要躲避苦是不可能的,然應思維如何將苦的體性轉變成功德才是。
曾為雪公侍者的鄭老師,亦因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同時病發,導致需要洗腎,他在得知洗腎後身體機能將大不如前,住世無益,於是決定回雪廬山,在助念聲中捨報往生。
所謂「如是因、如是果」,鄭老師受病苦沒有被送去醫院急救,而能順利往生,與他弘揚助念法門,護持許多人往生有關。
三、孩子或命短,亦能助其往生
曉青學長云,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遇到生子的變故,可當成佛菩薩或上天的考驗,能藉由孩子增長自己的能耐。父母作業的思維,作人生的反省,作業障的懺悔,作忍辱的觀修,作發願的緣起,是最好的修行。
四、因苦發起殊勝大悲與菩提心
心一學長云,每個人都會遇到很多困難,或可以消極、負面的態度面對,或可在困難之中激勵正向的心志。因此,我們應嚴肅面對困難,而非任由感受隨意竄動去生起煩惱。透過困難可做各面向的觀修。例如:雖自己受了很多的苦,但相較於其他在更困頓環境中的人,自己這種遭遇實是微不足道。對比那些遭逢戰亂流離失所的人,我們是幸福的一代,縱然碰到一些生活上的難題,仍屬幸福。
在年輕一輩成長時,都希望生出來的孩子有著健全的身體,眼前孩子會以這樣的形態來投生,可能是有所求,父母當好好護持這個孩子,為他作善、念佛;用他來提醒父母生起正念,觀察業果、認真修行,志求出離,當這個孩子有一天成就了,必然也會護持父母。
師云:對孩子的覺受,可以擴充為對一切有情的覺受;不忍的心,就是大悲心發起的徵兆。《地藏菩薩本願經》中,地藏菩薩因他母親受地獄苦報,而發起了殊勝的大悲心、菩提心,母親依此竟能脫離地獄之苦,地藏菩薩更因此得到殊勝的成就。
眼前對孩子不忍之心,由此而發悲心與菩提心,必能帶來孩子與大眾無限利益。況乎此孩子並未受地獄苦報,必能依父母所發起的悲心,而有所增上。
五、以願受他人嘲諷面對考驗
家尹學長云,宗徹居士面對孩子的缺陷,不因此而生出負面情緒,雖替他們鼻酸難受,但也佩服兩位學長因學佛而產生的正向能量。反省自己無始劫來,難以聽聞正法,此生慶幸親近善知識,聽聞珍貴的教法,乃多少世累積的福德所感召!將這樣的善根,回向兩位學長的孩子,願他此生能具足往生淨土的資糧。並願發起學長們一起作護生活動,將功德回向老師們身體健康,兩位學長的孩子一切吉祥。
師云:將心比心,此事若發生在我們身上,才會知道:「喔!原來真不容易。」這樣的處境發生在別人身上,要安慰勸導別人都很容易;但發生在自己身上,要調整自己的心境則不容易。
有些人或許會質疑:學佛的人怎麼會遭遇這樣的不幸?此正考驗我們的忍辱度和對經教的正知見。實則,別人說的話愈尖酸、愈刻薄,對我們愈好,惡業消除得愈快。如《金剛經》云:「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何在最疑惑中生起不疑,最會失去信心中生起信心,那才是真正的修行。
六、受此困境磨難能為受用他人之典範
心法學長:聽聞此難,心情非常難過。相信學長在十月懷胎期間,一定非常期待孩子出生,想像他美好的成長。尤其兩位學長在幼兒園、讀經班帶領小孩子成長,勢必對於自己的心肝寶貝應如何教育,使他成才成器,內心有一番期許。
直到孩子出生,發現有這麼多的狀況,孩子一定是很努力才能來到這個世上,但卻帶來兩位學長相當大的考驗。歷經磨難、內心有更多的成長,反而令人由衷佩服。
師云:當經歷過考驗,未來有其他人走不出心裡的鬱悶,你們的遭遇對他是最有說服力量。 雪公從大陸孤家寡人來到臺灣,什麼都沒有,因此講到「放下」,是最有威力的。
 
七、身處於順境中應具五類觀修
光妙學長:要來探望時,不知該抱何種心態。來時見到兩位學長神情穩定,似乎已知道未來的路該怎麼走,此時感受佛法正知見的重要性就在此處。如老師所說,所有的事情都圍繞在正知見上,例如:對治煩惱並非像兩軍交戰,而是換個角度看事情。因此,雖處於逆境,卻是自己的增上緣;雖處於順境,也要藉順境不斷加強自己的內涵。
師云:在順境中要有幾類觀修:
第一, 要有憂患意識,才能在順境轉變成逆境時,接受逆境的考驗;
第二, 將順境當作是在消耗自己的福報;
第三, 將順境當作是修福、修慧的資糧;
第四, 處順境中的人,也有另類說服力,因此要把握順境;
第五, 在順境中,可以體會到修善的成就相,因此對於他人及自己所修的善法,要能生起隨喜的心。
八、大悲心生起之前應除去貪瞋
淨度學長云,經云:對待一切眾生,如唯一愛子,方能不失對眾生的慈悲,反之對待自己唯一的愛子,卻可想成一般的眾生。因為在對待自己的愛子時,容易悲心勝過理智。可以藉由眼前境界,訓練自己能理智的處理,包括心態調整,做法上顧及全面,訓練自己面對艱難而不失理智,乃至未來面對至親往生也不失理智,合宜的處理。
師云:修學大悲心,必須先除貪、瞋;貪、瞋若不先除去,當大悲心增上時,也會夾帶著貪、瞋一起增上。如未除貪、瞋修慈悲,往往慈悲夾帶愛見增上。如黑色的布欲染黃,我們要先漂白再來染色;若不先漂白而直接染色,則這塊布的顏色總會夾雜著黑色。修行人若沒有掌握這個要點,經常是慈悲心愈增上,貪愛就愈多;慈悲心愈增上,瞋恨就愈多,最後比沒有修學大悲心的世俗人還要難相處。
然而要如何於大悲中除去貪、瞋呢?面對所愛的人,反而要當成他是來障礙我的;面對所惡的人,反而要當成他是來增上我的。這些都是在內心的調整。有時把親人當成仇人,目的是除貪,不是要結仇;因為親人或將障礙我們的道心,如夫婦感情恩愛,卻因此隨順世俗而墮落。有時把仇人當成親人,目的是除瞋,不是要把仇當親;因為仇人或將砥礪我們的心志,使我們戒慎恐懼,讓我們修忍辱度。當貪、瞋除去,內心平靜,在這個基礎上修悲心,才真正稱得上是「大慈大悲」。
九、在家須善用悲智以教養子女
心盈學長:由於未曾經歷結婚生子的過程,很難體會當媽媽的辛苦。九二一大地震時,許多小朋友到家裡來住,當時只是逗孩子玩,感覺孩子有調皮的一面,也有可愛的一面,但很難想像一位母親,如何將孩子從小帶到大。衷心為你們祝福。加油!你們辛苦了!
師云:當與別人家的小朋友相處時,當下覺得很可愛;相處一、兩個鐘頭後,又覺得很煩。時間再拉長一點,會很希望小朋友的家長趕快把他帶走。可見孩子的成長過程,為父母者要付出許多的心力。要如何與孩子們一起成長,這都是修行的課題。
沒結婚有好處也有壞處,有結婚也有好處有壞處。以前有某位老師在講《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的「如母憶子,如子憶母」道理時,他雖講得頭頭是道,有些師姑聽起來就覺得味道不對,因為這位老師沒有生過孩子,所以講不出箇中味道。
再者,夫妻之間,女人有女人的障礙與增上,男人也有男人的障礙與增上;懂得善用女人的悲,懂得善用男人的智,兩者和合在修行上表現。如面對這個孩子的出生,雖然會有不忍的心念,作為悲心的生起處,也能捨離貪愛而作為智慧的生起處。
十、珍惜苦的覺受更能體會經典
淨印學長:昔曾認為要體會眾生的苦,是一件很困難的事;甚至要體會身旁人的苦,都未必做得到。僅從自己的人生經驗,淺薄的歸納成三點,與大家分享。
第一點,當有苦的覺受產生時,就要狠狠的捉住它,因為這樣的覺受很難得。
猶記家母罹癌末期,那段日子內心很苦。當時不想放棄家母能夠治癒的機會,因為一旦放棄,人生彷彿失去了希望,乃至自己也不願活下去。不料沒有多久,家父血尿被檢查出罹患膀胱癌,且非常嚴重,內心幾近崩潰。那時不敢讓母親知道父親罹癌的訊息,只是把自己鎖在浴室裡,拿頭去撞牆;在開車時,沒有目標的任意前進;在騎車時,把雙眼閉上。後來在開車時與人發生擦撞,卻仍然無法宣洩內心的苦悶。
直到跟隨唐老師學習,才知道遇到痛苦的遭遇,就好好的體驗痛苦,因為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感受到什麼叫做「心如刀割」。
當在閱讀經典文學時,看到作者在字裡行間許多心境的描寫,就會思忖:若這些心境都在自己的人生中發生,文章中的每一個字,就都能打在自己的心上產生共鳴;如果不曾經歷過,則文章中的字句只是美如詩般的文字,卻無法真正觸動自己。那種被字打在心上的感覺,其實非常好。
所以,珍惜所有苦的人生經驗,一旦有這樣的苦發生,就好好捉住它、體會它,就哭,就真情流露,既使大聲地吼也無所謂。這並不是要讓自己失去理智,而是讓自己知道,原來苦就是這樣的滋味。
人生苦的種類數以萬計,別人的苦雖自己無法經歷、體會,但別人也無法經歷、體會自己的苦。自己的苦難既然能夠與自己相遇,那就要好好把握苦的覺受,這樣的覺受將給自己很大的幫助,對自己的心將是莫大的粹練,更能幫助自己在學習教法時,直接而深刻的體會苦的意涵。
其次,在自己養育四個孩子的過程中,也曾遇到孩子生病,或發生非常緊急的情況。當遇到這些情形時,會做這樣的觀察:「如果這懷抱中的孩子不是我的,我還會這麼難受嗎?」
有位學長的小叔,好心幫學長的兒子剪指甲,卻不慎剪到他兒子的指頭肉,一時間血流如注。這位學長看到之後,就很難過而哭泣,末學就問他說:「如果流血的人不是你兒子,你還會這樣難過流淚嗎?」這位學長聽了末學這麼問,想了一想回答:「好像不會耶!」末學就說:「當你看到別人的兒子手指頭被剪破流血,還會這麼難過流淚,你就成功了。」這位學長想了很久,還是聽不懂末學的話。
其實箇中的道理是:把別人的孩子當作是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當作是別人的孩子。當自己的孩子受苦,就想成是別人的孩子,但不會因此不理會,主要是幫助自己冷靜應變。
第三,在生育四個小孩時,每個孩子都是在不同的情況下出生。從懷孕到生產,過程是辛苦的。但這些辛苦,末學不大敢跟年輕的學長們提起,怕年輕的學長們聽到後不敢生孩子,因此只將苦中的樂向年輕學長們講說。
孩子從出生到長大,就好像是一面鏡子,不斷的反映出父母的點點滴滴。每個孩子都不一樣,但都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可以從鏡子中看到我們自己,到底我們的習氣有哪些,我們如何與人互動,以及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存活在人世間。
我們必須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一面鏡子,唯有鏡子可以反射出自己的樣貌。不論孩子生來是否健康,都是我們一面珍貴的鏡子。
師云:雪公何以能將杜甫的詩講得好、注得好?因為與杜甫所處時代背景相當,經歷過戰亂、流離、無家可歸等。捉住這些覺受來講杜甫、李白的詩,跟其他注解中描述杜、李詩作像美好的文學作品不同,老人認為杜詩、李詩皆是至情之作,大宗旨皆是溫柔敦厚,實乃李、杜詩作的知音。
再者,自他交換的修學法是大悲心利根的修學法,就是愛他人像愛自己一樣,漠視自己如同漠視他人一般。例如對他人如何漠視不管,捉住這個覺受來對待自己;對自己多麼呵護,捉住這個覺受來對待他人。這是屬於利根的修學法。
最後,孩子就像一面可以反映自己的鏡子,從這裡來檢點、反省自己。不只是孩子,我們的親人、我們所處的團隊,都可以是反映自己的鏡子。如唐太宗說:「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種修學法對我們非常好。
十一、心內任運的訓練使心更開闊
心筑學長:人生如戲,但劇本事先不知以為寫好,以為自己在那裏創造劇情,實則都隨著導演(業)的指揮而演,然而不管我們有什麼情緒或苦楚,最可貴的是有好友相伴。
淨苑老和尚生病後,日子雖很辛苦地過著,眼中卻總是閃耀著光明。正知見的力量,可以讓人內心調柔,雖很艱難的面對困境,能過關的是心境在法上的安住,以堅忍的心走完一生。
師云:人生當中,朋友的情誼非常重要。五倫關係都是必須去經營的,尤其是朋友間的切磋琢磨。雖然朋友倫是五倫之末,但是最能護持五倫。
此外,心任運的那一分是可以被修出來的。比如說今天跳高跳了一百七十公分,明天再跳高,還是要很努力的才跳到一百七十公分,後天也一樣;哪一天要挑戰跳一百七十五公分,又要更加努力。試問心的訓練,是否如此?
不然,心之外的訓練,都需要一番努力,且每次訓練都要很辛苦,如騎腳踏車環島一圈,要再騎一次,一樣要很努力、很辛苦的騎一次,不會因為騎過第一次後,第二次變得輕鬆。三十歲時騎車環島或可,到四十歲再騎一次,就會倍覺辛苦;年紀愈長就愈不堪。
一般人或外道,會以為心的訓練亦如此,實則不然。愈訓練心,運轉得愈強,如大悲心的串習,一次次的串習,最後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於有情生起大悲心!
十二、令人病苦困難的境界體性可以轉變
淨本學長:面對如此的困境,體性如何轉變?首先,讓這樣的因緣成為業的教材,令見聞者堅固因果的見解。其次經營學佛的環境,令孩子生起正見,有能力面對自己的困境。再者,家長的為公發心,也能轉變孩子未來的命運。
十三、將孩子當成善知識
心瀾學長:今天在心態上應該要感謝這個孩子,使得我們有機會聽到老師及諸位學長的經驗分享。從小孩身上生起對一切眾生的大悲心,祈求宗徹居是伉儷更堅強的面對困境。
將孩子看作父母的善知識,因為他讓父母反而生起對佛法的信心,這種信心勝於一般泛泛的信心,他讓父母有善友圍繞、關心、陪伴。我們也會將所做的功德為他迴向,祝福他一生不孤單,有最好的成長。
十四、藉此感受自己的父母對己的關愛
戒純學長:聽到卓瑪生下畸形之子,難過之餘在吃飯時跟母親提及,家母聞言表情驟變,此時體會到這樣的事情,只有為人父母,才能夠感受到箇中的辛酸。
以前總會嫌母親囉唆,愛管東管西,但母親那一瞬間的表情,讓自己體會到了父母對子女的關愛,身為兒女的我們,如果不能把父母所生的身體、所提供的環境好好善用,便辜負了父母親的愛心與栽培。
現已在學校為人師,帶班教學,這些學生都是父母眼中的心肝寶貝,他們的父母必然像末學的母親那樣,關愛著自己的孩子。從學長的分享中,學習了教法的運用,對境界有正向的態度。
期許自己能運用意識中所生起的覺受,使自己在未來學習教法時,能更具有決定見,更有領會力,更加增上。
十五、父母將帶給孩子一生的光明
林老師:童話故事的結尾總是說:「從此以後,王子與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其實從此以後,挑戰才剛剛開始。
如心一學長說,痛苦有很多種類,而眼前這樣的痛苦,只是千萬種之一罷了。
剛結婚時,因為家中坪數大,所以租給了兩姐妹,且這兩姐妹都是從我們家嫁出去的。其中的妹妹在她的第一胎,經歷過生產的疼痛後,白白胖胖的孩子,卻在出生的那一刻,因臍帶繞頸窒息而死。我陪她走過那段辛苦的日子,她也因有宗教信仰,很快就走出陰霾,並在後來的日子裡,生了三個健康的孩子,現在是一位稱職的全職媽媽。
我們道場裡有一位師姑,她第一次帶孫子到道場時,我們都被她孫子的樣貌給震懾住了,那師姑的孫子長相異於常人,但這師姑抱著孫子,表情陽光的模樣,讓人不會對這個小孩產生負面的解讀,也隨著她而心情陽光了起來。
我們看到許多身體有障礙的孩子,他們能夠健康長大,都是因為有心態健康的父母親陪伴成長,或許這些孩子的父母親,必須付出許多心力、體力、時間來照顧孩子,但孩子終能在心態健康中的長大。
惟願三寶加被,傳承攝受,體會世間的體性是由業感果,欲離苦得樂,需由惡轉善,即使受大苦亦能轉小苦,並且成為三寶樂於攝受的對象,成為宣揚正法團隊的法將,成為往生的增上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