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期::社論
正面迎向中華文化大未來-上海道藝春秋展記行
傲骨良師丹青畫
儒佛薰陶筆載道
故宮古作臨摹久
前追古人後來無
二0一一年冬至二0一二年春初應中國大陸國家文化部邀請,江逸子老師在福州市福建省博物館舉辦首次的《道藝春秋》國畫展,並成功地把復興中華文化的種子播送到大陸的土地上;今年(二0一五),江老師更是受到對岸多方邀約,遂仍以中華文化為主軸,於八月五日至十三日間假上海圖書館第一展廳,在大陸舉辦第二屆畫展曰「《道藝春秋》─二0一五年臺灣國畫大師江逸子《孔子》主題國畫展」,展中畫作重現其師承 雪廬老人「文以載道、藝以載道」、中國儒家讀書人的風範及中華文化的道統精神。
「傲骨良師丹青畫,儒佛薰陶筆載道。故宮古作臨摹久,前追古人後來無。」正好說明了江老師的習畫因緣。江老師學詩、學佛於大儒雪廬老人,是江老師人生中最大的轉折。老人曾稱其畫畫得好,並對他說:「作畫要有詩詞、有文學的涵養,作品才會有生命」。以道為體,以藝為用,作品要能「移風正俗、淨化人心」,才真正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跨越無數春秋,才能以畫筆丹青為文化、為儒家、為佛家留下了珍貴的傳世作品。
此次畫展展出的作品既多樣且豐富,共彙集了《孔子聖蹟圖》三十三幅、《地獄變相圖》長卷巨作、《杏林學行》、《問禮於老聃》、《學琴師襄》,及張大千題跋《馬球圖》、新作《孝經十八章圖》、《李白將進酒》、《桃源迷津》、《江赴宴曲》與《賦秋》等共七十九幅作品,大分為孔子系列、佛像、山水、動物與花鳥等類型,很多作品為大陸國內首次展出,其中《孝經十八章圖》更為首展新作。
主題展是由上海圖書館與中華孔子學會指導,承江老師教示,「時哉時哉網路教育學院」亦為此次主題畫展協辦單位之一;展場「上海圖書館第一展廳」,地處人文薈萃的上海市淮海西路,為早期上海地區國外使節官邸所在,文化氣息濃厚,地區住民素質整齊,路上華洋雜處,常有見之。
這次「時哉時哉網路教育學院」派出人員之主要任務為現場導覽,且與上海協辦義工團隊分享導覽的經驗,冀能讓參觀展覽的觀眾,對展品深層的文化內涵有所體會而得益。學會對此趟上海行做了前行準備工作,對個別作品的內涵細細深入研學,及全方位了解,期詮釋、說明能合乎義理。這種學習方式是緩慢且步步落實,而足跡深淺,端視個人用功多寡,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實力多少總有見真章之時。
導覽時與閱覽人面對面的接觸,透過對畫作的說明詮釋,將藝中之道呈現是何其重要!《孝經》是江老師新作首展,在展覽中極其重要。「孝」是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家庭整合功能、國家民族得以延續的力量,若把孝道剝離了,中華文化就不再是中華文化,把孝道抽離開人類,人類的延續、生存也成問題。
因果不爽是對一般大眾最有感染力的說法,江老師的《地獄變相圖》長軸亦是最吸睛的焦點之一,從地獄及人生在世的光景來看,變相圖「移風正俗、淨化人心」,對世道人心,使能知善惡之別,正是江老師演繹此圖軸的因由。
《論語》是學習中華文化經典的入門,也是了解孔子及儒學的通道,江老師所畫的《孔子聖蹟圖》,正有助於民眾了解孔子一生重要事蹟與學習《論語》的重要,不讀《論語》,無以知孔子、孔門俊賢的內涵,更遑論中華文化了。藉由導覽解說,與讀者產生共鳴,不再讓聖賢太寂寞,不再讓孔子只能踽踽獨行,知道聖賢並非高不可攀,大眾便成為孔子百代後的知己,歷歷在目。
文化記載於典籍,藉由畫作的呈現與導覽,歷史人物、大時代的故事、文化經義的點滴,一一走入大眾的生活,流向人們的心田,是此次上海畫展結合導覽所呈現的功效。期盼學習團隊能師法雁群,結合眾人之力,共飛同行,正面迎向中華文化大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