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期::大德法語

正覺精舍齋僧法語─淨土生無生論淺釋

年度齋僧求法義

誠意能感妙法緣
幽溪傳燈生無生
無去來中事宛然
 
二0一五年七月十二日
 
諸位發心到精舍來供佛齋僧,諸位功德無量,今天跟諸位談「淨土生無生論頌」。淨土就是清淨的國土,十法界所依止居住的國土雖然無量,但是歸納起來,不超過四種淨土。
常寂光淨土是佛法身所居住的地方,實報莊嚴土是佛的報身以及登地菩薩所居住的淨土,方便有餘土就是二乘聖者以及未登地菩薩所居住的淨土,凡聖同居土就是凡夫和聖者所共同居住的淨土。
生無生,根據宋朝義懷禪師所說「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往生是決定往生,但是去到極樂世界,其實並沒有去。這句話是否矛盾?其實不矛盾,生則決定生是就事相來說,去則實不去是就著理性來論,不能偏事或理的一邊,兩句要合起來看。
事相上決定往生,我們住在娑婆世界,從娑婆世界往生到極樂世界去,但是在理性上是沒有生的,為什麼?我們畫一個圈圈,代表真如本性,在大圈圈裡面,東邊有一小圈圈,代表娑婆世界,西邊有一個小圈圈,代表極樂世界,事相上確實從東邊的娑婆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但是在理性來說,理性不離開我們這一念心性,而這一念心性是遍虛空遍法界,它非常廣大,所以在理性上面沒有超出心性的範圍。
譬如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天上的大雁飛過廣大的天空,只要沒有風的吹動,影子就很明顯的照在水面上,但是影子也沒有完全遺留在水面上,而寒水也沒有留雁子的影像。所以我們將來往生也是一樣,事相上是決定往生,但是理性上確實沒有超出我們心性的範圍,以上解釋生無生。
例如布施是一樁事項,但是布施的當下三輪體空,等於施而無施,施是事相上,無施是理性上,用布施的三輪體空也可以用來比喻生無生的道理。
接著解釋論,此論是孤起頌,共有十門,每一門都先提出一首頌,再用長行文來解釋,依義解頌。
 
人題
做這部論頌作者是明朝幽溪沙門傳燈,幽溪是地名,在天臺山(浙江省)上;沙門是梵語,叫做勤息,也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認識自己心性的根源就是徹見真如本性,才能夠稱為沙門,成佛就可以稱為大沙門,依戒定慧三無漏學,徹見真如本性,成就無上佛道,所以佛也稱為大沙門。
傳燈是論主之諱,是論主的法名,他的字號叫作無盡,他生在公元一五五四年,少年的時候依止天臺映庵禪師,後來在百松禪師座下出家,之後任幽溪高明寺的住持,弘揚天臺教觀。他一生修法華以及種種懺儀,幾乎天天拜懺,他注有楞嚴經玄義,彌陀經圓中鈔,以及淨土生無生論。此論完成之後,他在浙江省新昌縣石佛寺開講此論,每次登座說法,都召感天樂鳴空,大眾都歎為稀有,歡喜信受,如飲甘露,他往生前就預知時至,書寫「妙法蓮華經」五個字,高唱經題,溘然而逝!以上是簡單解釋天臺幽溪大師的事蹟。
 
此論分為十門:一、一真法界門。二、生土緣起門。三、心土相即門。四、生活不二門。五、法界唯念門。六、靜觀相吞門。七、三觀法爾門。八、感應任運門。九、離此恆一門。十、現未負載門。
一真法界門就是一心實相,也就是大乘不思議的境界,它屬於性德,屬於理即;從第二到第八門,合起來有七門,講的是一心緣起的萬行眾善,也就是中道圓融的菩薩學,它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它屬於世道,屬於行經,屬於修德;接著第九、第十兩門,修德有功,果德方證,方能徹見豎窮三際的自性清淨心。
 
初、一真法界門
論文:一真法性中,具足十法界。依正本融通,生佛非殊致。
一真法性(一真法界)乃眾生一心實相,它屬於理趣,是不可思議的真如佛性,也是諸佛所證平等的法身(理體),這叫作一真法性,也是《華嚴經》、《大佛頂首楞嚴經》、《法華經》、《圓覺經》、《般若經》等這些經題,這些經題都是諸法實相的不同名稱,意思是一樣的。
一真法性當中,具足十法界(四聖與六凡),所以我們起心動念不超過這十法界的範圍,起心動念想要持五戒,當下的心就落入人道的法界,你想要修十善,而且有一點禪定功夫,起心動念想要持十善,當下就入於天的法界。雖然造作善業,但是貢高我慢,這一念心當下就入於阿修羅的法界。我們這一念心想要造作十惡業,上品是地獄、中品是餓鬼、下品是畜生。我們這一念心想要出離三界,想要修四諦法(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當下的心入於聲聞法界。我們這一念心以無我心,想要修十二因緣,當下就入於圓覺法界。從這一念心生起慈悲心,當下就入於菩薩道。從這一念心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想要好好念阿彌陀佛,當下就入於佛的法界,所以我們念佛就是契入佛法界。
有的人覺得自己到道場去掃掃地、燒燒開水就好,讓我做佛我可不敢當!人家六祖去見五祖,我不是為了別的事,我就是為了要成佛啦!人人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所以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一心想做佛,這不是佛是什麼?還不敢當?我們心念眾生,就是眾生,貪瞋癡慢疑等障礙就是眾生相,我們念佛當下就是佛,不要不敢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們常常想念要做佛,將來就會成佛,你只想要做眾生,那就是眾生。這就是一念十法界的道理,不好好念佛的話,未之有也!
要怎麼成就?要善用其心! 修行是修心,心好了,身口意三業都好,佛就是身口意三業都清淨。所以四聖六凡都在一真法界當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作一真法性中。
依正本融通,依報與正報本來是融通的,依報是無情,正報是有情,無情有法性,有情有佛性,所以佛性與法性是一不是二,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依報、正報本融通指的是兩者都是同體,它是體合,就像以水和水,這才是體合。依報與正報都是融通的情況,這就是體合,佛菩薩常常說眾生跟我們都是同體,沒有彼此之分,既然是自己人,何來的人我是非?所以佛法真是太妙了!常常想念眾生,眾生跟我們都是自己人,哪有自己傷害自己的道理?自己傷害自己就是不明理,才會這樣去惱害眾生。
生佛非殊致,這兩樣都是一樣,佛有佛性,眾生也有佛性,生佛同體就非殊致,眾流入海,皆同海的一味,都是一如,沒有差異的,叫作非殊致。
 
第二門,生土緣起門。
論文:一真法界性,不變能隨緣,三身及四土,悉由心變造。
一真法界的體性,這一段就講到理性,眾生是理性俱足,由理俱而事造(事相上的造作),而事造也不離開理俱,心性的體是不變的,但能隨十法界的淨緣,我們的心在人道的法界,但是因為都有本性,所以在事相上的造作,若能發菩提心修六度萬行,當下就超升到菩薩法界,你能好好念佛,當下入於佛法界,你的不變是因為你的佛性不變,然而隨著你的心念到哪一個法界,你就到了哪一個法界。
三身就是佛的法、報、化三身,四土就是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以及凡聖同居土。三身以及四土都是由我們這一念心變造出來的。所以寺院裡晚上放蒙山的唱誦:「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由我們這一念心召感好地方或者壞地方,都由我的心變造出來,我們要善用其心啊!假若能善用其心,他人罵我們,也是善用因緣,假如不會善用其心,人家讚歎我,我就貢高我慢,反而墮落到地獄,所以好的果報以及不好的果報都是自己招感來的,就在我們善用或者不善用其心,好比有人打我們,我們假若當下做酬業想,反而要感謝對方,他幫我消舊業,成為我助道之緣;一不善用其心,就是凡夫造業的行為,那就只好繼續流轉與墮落。
所以將來不論成就哪一身,不論往生到哪一個淨土去,都跟我們現在這一念心有關,三身及四土都是現前這一念心變造的,好好修!好好想念!經常想念的,將來就是我們的結果!
 
三、心土相即門
論文:西方安樂土,去此十萬億,於佛皆爾心,出無彼此意。
前面兩句講到事造,後面兩句是理俱。前面兩句是彌陀經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它是最安隱快樂的國土,離開我們娑婆世界往西方,經過十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那邊有一個極樂世界,有一尊佛叫做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現在本師釋尊正在娑婆世界對眾生說法,那邊的阿彌陀佛也在極樂世界說法,所以「今現在」的重複有特別含意。
接著講理俱,諸佛跟你的心,沒有一點差異,理性都一樣,娑婆世界以及極樂世界,都是這一念心性所含攝的範圍,《楞嚴經》也說: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從空所生。整個大虛空比喻為小水泡,我們的心性就比喻成大海,其中有無量無邊的國土安立於虛空,而虛空在我們的心性裡面,就好像大海當中的一個小水泡一樣,極樂世界也在我們這一念心性所含攝的範圍之內,現在雖然迷惑顛倒,我們應該要深信切願,就能夠往生心性本具的極樂世界,絕對如此!要深信不疑!
 
四、生佛不二門
論文:阿彌與凡夫,迷悟雖有殊,佛心眾生心,究竟無有二。
阿彌就是阿彌陀佛,凡夫含攝六道眾生以及三乘聖者,六道眾生全然不覺,三乘聖者迷悟淺深不同,眾生跟諸佛不是兩樣,等覺菩薩以下乃至於六道當中的眾生,兩者迷悟雖然有所不同,成佛的心性與眾生的心性,究竟沒有兩樣,佛有佛性,眾生也有佛性,沒有兩樣。佛跟九法界眾生不同,佛心是覺醒的心,眾生心是迷惑顛倒的心,但是兩者心性一樣,所以是究竟無有二。
 
五、法界為念門
論文:法界圓融體,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體是法界。
法界就是一真法界,圓融是空有圓融、事理圓融、體用圓融、染淨圓融、生滅圓融!全部都無障無礙叫作法界圓融體。 
講到體是一念心性的理體,也是涵蓋乾坤之體,也就是本論所說的性體,就是中諦,它是清淨無染,不生不滅,成住不壞的,這就是性!而我們現前一念之心,它是性量、性具,性量是真諦,性具是俗諦,全性起修,由中諦而生起真諦、俗諦,全體乃我人現前一念的心性,故我的念佛心,全體是法界,這就是觀經所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就是全性起修,依修而證入全部的性德,全體是法界就是是心是佛。全修在性,依全性(真性體)而起心證悟全體法界(全性),由性德全性起修,修德圓滿,最後性修無二。
因為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的助緣,我們開始有智慧,生起覺悟,生起始覺,接著相似覺、分證覺,到最後究竟覺,究竟覺就是真實覺悟,就是修得圓滿,徹證真如本性。
 
六、境觀相吞門
論文:十六等諸境,事理兩種觀。彼此互相吞,如因陀羅網。
觀經講到十六觀,一是日觀,二、水觀,三、地觀,四、樹觀,五、池觀,六、總想觀,七、華座觀,八、佛菩薩像觀,九、佛身觀,十、觀世音觀,十一、大勢至觀,十二、自往生觀,十三、雜想觀,十四、上品生觀,十五、中品生觀,十六、下品生觀,以上這十六觀。以上講到事理兩種觀,記載在《觀經疏妙宗鈔》,《觀經疏》是智者大師對觀經的註解,《妙宗鈔》是知禮大師對《疏》的解釋,必須了知十六觀都是隨從一心三觀的妙行,應當了知十六觀都是用一心三觀的妙行作為想像之法,正好用法界心(用本具性體的心)即用心裡本具太陽的心,心性(太陽)能使本性之日顯現其前,這乃是用一真法界心來緣念一真法性,生起本性之日(法界的太陽),既然都是法界,難道當下不是即空、即假、即中?這就是事理兩種觀。
所觀照的境界是十六境,能觀照的智慧是事理兩種觀,能觀照的智慧跟所觀照的境界,彼此互攝互入,就像因陀羅網,因陀羅網就是帝釋天空中的珠網,每一顆寶珠可以攝入其他寶珠,所以是互攝互入重重無盡。
 
七、三觀法爾門
論文:能觀為三觀,所觀即三諦。全性以起修,故稱為法爾。
能觀的就是一心三觀(即空、即假、即中),所觀的是一心三諦(真諦、俗諦、中諦),我們必須了知,持名這個法門,法爾也就是自自然然,具足三觀的妙行,而我們平常念佛,不知它的道理,然而它卻具足這樣甚深的道理。為什麼?我們必須知道我們所持的佛名,本具三諦,所持的佛名,名字相有就是俗諦,名字性空就是真諦,性相不二就是中諦。而我們能持的心念,它本來就具足三觀,因為能念之心了不可得,這就是空觀,所持的佛名歷歷分明就是妙假觀,空假一如就是中觀。
所以能持的就是一心三觀,所持的就是一心三諦,所持的佛號分分明明,就是妙假觀,能持的心念念無殊這就是真空觀,能與所不一不異就是中觀。所持的佛名稱為妙假,當下即具足即空、即假的道理,能觀的是真空觀。古德云: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亡即是中。亡照何嘗有先後,一心圓絕了無蹤。境界既然是妙假,當下就具足即空、即中的道理,念佛之心念念無殊,這就是真空觀,既然是真空觀,它當下也具足妙有圓融的道理。亡就是空假雙亡,照即是雙照真俗,亡照沒有先後次序,一念現前能觀照的心性當下是圓融絕待,沒有蹤跡可循。
所以能觀的心是一心三觀,所觀的境界就是三諦,證得全部的性德就像真諦妙有,全修體性稱為法爾,法爾就是自然的意思,就是《起信論》當中一心具足二門,真如門就是真諦,生滅門就是俗諦,二門是依心,能所非一非異這就是中觀,法爾具足空假中的要義,是全性以起修,所以稱為法爾。
 
八、感應任運門
論文:我心感諸佛。彌陀即懸應。天性自相關。如磁石吸鍼。
諸佛內心常常念到眾生,可是眾生往往不肯念佛,諸佛是眾生心內的諸佛,眾生是諸佛心內的眾生,眾生與諸佛覺性一致、平等,迷悟雖然不同,但是覺性是一樣的,何況阿彌陀佛在因地,對著世自在王佛發起四十八願,後來成就極樂世界,所以眾生念佛,阿彌陀佛當下感應,阿彌陀佛對我們如母憶子,母親常常想念兒子,法界眾生就像阿彌陀的愛子,阿彌陀佛是大慈母,常常想念法界眾生的這位兒子,但是這位法界眾生的兒子卻不念佛,背覺合塵了。假若反過來,如果法界眾生的兒子肯念佛了,決定憶念慈愛的母親,而且感應道交,這就是天性自相關。又如同磁石吸針,這裏的針是鐵針不是銅針,磁石跟鐵可以感應、相吸!我們跟阿彌陀佛的關係,只要我們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我們跟阿彌陀佛就感應道交,只怕我們不念,阿彌陀佛念我們念到發癡發狂,不能感應道交,我們也無法往生極樂世界去!
我們往生要正念分明,只要憶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但是我們平素修行,就為了臨終這一念,臨終不念佛就非常可惜了!我們修行的底線,臨終的時候要將阿彌陀佛這四個字念得分明,要有信願心,我想去極樂世界!決定往生的起碼功夫要伏住煩惱,要正念分明,至於其他瑞相都是其次。
 
九、彼此恆一門
論文:若人臨終時。能不失正念。或見光見華。已受寶池生。
娑婆世界和極樂世界在心性理體上面是不分的,所以極樂世界去此不遠,十萬億佛國土,臨終就可以走過去,當下一念起就到十萬億佛土之外的極樂世界,非常輕鬆!全部在我們心中,在心性的範圍內,很近!
若人臨終時,如果能夠不失正念,這句話要緊!我們用持名念佛,不失去佛號,不但嘴巴唸出來,心裡面有佛號更好!心裡有佛號就對了,能夠不失去正念。
我們修持淨土念佛法門的人,臨命終的時候,能夠不失去正念,就能招感到七寶池裡面蓮花化身。平素念佛,只要念佛就會有一朵蓮花標上你的名號,佛拿著你自己的蓮花來接你,絕對不會錯亂,越念越努力,蓮花越長越莊嚴,完全不念就消失了!越努力念佛,蓮花開得越莊嚴殊勝,臨命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拿著我們自己培養的蓮胎來接引我們。
蓮花分為九品,我們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低,全憑念佛功夫之深淺。臨命終的時候,要緊的是不要失去正念!
唯心的淨土,它是生而無生,念佛的心是親因緣,更要有像等無間緣的無間心,見光見華就是所緣緣,所緣的是境界(相分),能緣的是心(見分),阿彌陀佛的大慈悲以及臨終的接引皆是增上緣,如此四緣具足,必定往生!
 
十、現未互在門
論文:行者今念佛。功德不唐捐。因中已有果。如蓮華開敷。
修行人念佛絕對會有成效、結果,不會白耗光陰,虔誠的念佛絕對有結果,會有殊勝果報的。我們現在念佛,極樂世界當中屬於自己的蓮蕊就產生,蓮花是花果同時,也就是因果同時,有如是因就有如是果,花開蓮謝,一直念佛,蓮花長成的時候蓮子也長成了!臨命終,阿彌陀佛就拿我們自己培養的蓮臺來接引我們,最初開始念佛,七寶池有蓮蕊產生,因地念佛心,到最後蓮子長成,我們將來命終蓮臺接引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花果同時,因果同時。如同蓮花開敷一樣,所以回去要多多用功,少說一句話,多念一句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