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期::專題研學-大乘百法明門論簡說

大乘百法明門論簡說(九)

  玖、百法次第

論文: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
 
一切最勝故
一切最勝故是指心法,它在一切法當中作用最為殊勝,因為造善由它、造惡由它,乃至成佛,皆由此心。人要怎麼善用其心?使心具有慚、愧等善,或者修學般若,能以法的體性為所緣,使心成為無貪、無瞋、無癡,如此能夠受用快樂、離開惡果,使心發揮最殊勝功德。
 
與此相應故
此指心所與心王相應,怎麼知道我們有心所?因為心有時候是瞋心,有時候是無貪,有時候是慚愧等等,可見有心所配屬心王,使心王成為貪、無貪等,否則如果貪就是心王,理應永遠貪;瞋就是心王,理應永遠瞋。
與心王相應的有五十一個心所,依據唯識宗,五十一個心所與前五識心王相應的有三十四個;與第六識相應的有五十一個;與第七識相應的有十八個;與第八識相應的有五個。中觀宗則不承認有第七識、第八識,當然也沒有與其相應的心所。
名為相應,是站在四個平等上說其相應。
第一個是時平等,心王與心所的生起只有三種情形,其一心所先生,二者心所後生,三者心王、心所同時生。試舉貪而論,若貪心所在心王之前生起,那會有不具心的貪。若貪在心王之後生起,那就會有一個不具貪的貪心。第三者是貪與心同時生,然貪與心二者若有自體性,則心與貪二者成為無關的二法,若如此則沒有貪心的聖者也可具足貪,因為貪可以離開心獨立存在,那又何必修行?所以心王跟心所二者是相互觀待而生,貪在心上說貪心,依之而生士夫的名言,說此士夫是具貪者,此人生貪心時,是貪與心對順境同時生,謂之時平等。
第二個依平等,心識是能依,根是所依,心王與心所所依相同而起現行,謂之依平等。例如眼識依眼根而起,與眼識相應的心所亦依眼根而起。若就第六意識與其相應的心所而言,所依是意根。不同的宗派對於意根有不同的認知,按照「一切有部」,意根就是大腦,是色法;如果在「經部」、「中觀宗」,意根,是講前一個心念,前一念是後一念的根本,前一念可以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或意識。比如前一念眼識看見某人,第二念意識分析他是一位好人還是壞人,此第二念的意識是從第一念的眼識來,故意識之根為眼識;又例如前一念耳識聽見音樂,第二念意識分析是何種樂器發出之聲音,此第二念的意識是從第一念的耳識來,故已滅的耳識為現前意識的意根,所以前一念已滅的心識就是意根,當前意識與相應的心所,都是依著前面的意根而起,稱為依平等。然就唯識宗來論,意根就是第七識,恆執第八識見分為我。
第三是所緣平等,心王與心所所緣的境界相同,謂之所緣平等。
第四個事平等,心王與心所辦的事情相同。例如憂受(心所)與第六識(心王)相應使第六識成為憂心,於名言中顯現憂苦之事,於憂苦境中生起憂受,心王與心所同緣憂苦之境,稱為事平等。心因為具憂才成為憂心,憂與心一、異皆不可得,若說是一,那分心王與心所則成無義,且對憂苦之境必生憂,因為一故,然聖人對憂苦之境不生憂。若說是異,則二者成為無關。故憂與心非一非異,二者無自體性,相互觀待而生。
因為以上四種平等,所以稱為與心相應故。再以國王(心王)與臣子(心所)喻作說明,臣子對著國王才能成為臣子,國王對著臣子才能成為國王,這叫時平等。依平等就是國王跟臣子都是依著人民而成為國王與臣子。所緣平等及事平等,就是他們所要辦的事情、所在意的事情都一樣,比如說今天要出去視察民間疾苦,臣子就要配合國王要做視察,在意的都是人民是否過得好。
透過《百法》了解心理活動,懂得運用善心及對治煩惱,即是修行善巧者。一陣風吹來,身體觸境生起的感受叫做觸受,有苦受、樂受與不苦不樂受。此受與身識同時生,樂受易生貪,苦受易生瞋,若樂受是貪,則聖人受樂時亦生貪,實則不然,可見樂受與貪非同心所。然樂受與貪是一還是異,若樂受與貪是一,則有樂受必生貪,一故。若樂受與貪是異,則二者無關,故樂受與貪二者相互觀待,而無自體性。
受苦或受樂乃觀待業而起,某人因為惡業,感應沒飯吃,產生餓的苦受,那由不得他,由惡業所成的苦受聖者也有,不同的是聖者在苦受中可以不生瞋,在樂受中可以不生貪,可見心無自體性,透過不斷串習正見,能使內心的慣性改變。
 
二所現影故
心王、心所所現的影像就是色法,色法有眼耳鼻舌身,屬於五根;還有色聲香味觸法,屬於六塵,一共是十一個。何以色法是心王、心所所現的影?例如茶杯為心識的所緣緣,生起見茶杯的眼識,爾時前一剎那茶杯方生,後一剎那見茶杯的眼識,而前一剎那的茶杯成為已滅,後一剎那生起見茶杯的眼識是見前一剎那的茶杯,然前一剎那的茶杯成為已滅,後一剎那的眼識如何見到前一剎那的茶杯?乃茶杯境界之力生起帶影像的後一剎那眼識,亦不妨說是現量親見茶杯。且在心識上呈現影像,後時方有回憶的功能,若非在識中呈現影像,後時應不能回憶說我見過茶杯。
進一步論,可知色法也沒有自體性,對一個瞎子來說,眼識沒有顯現時,請問色法在哪裡?耳識沒有顯現,請問聲塵在哪裡?鼻識沒有的時候,香塵也不在。換言之,色塵不能成為影像時,色塵也無從顯現為什麼,也談不上對色法的回憶,色法沒有自己可以顯現什麼的能耐,謂之色自體性空,自體空不是否定它的存在,而是否定它以自體性的方式存在!
 
三位差別故
此指心不相應行法,總共有二十四個,緣起的萬法,彼生起何種作用,說彼即是何種體性,名言上給予定義,雖無實體性而有作用,名言上歸納為這二十四類,是解釋心法、心所有法、色法的名言。心法、心所有法跟色法,三者本來就有差別,藉由前三位的差別假立此二十四類心不相應行法。
 
四所顯示故
此指無為法,是前四者的體性,依前四者生起的作用,所顯示的就是無自性的體性。無為法裡面的空性才是四所顯示故,其他的無為法非四所顯示,只有無為法的空性才是勝義諦,是四所顯示的體性,無自性才是該法真正的體性。(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