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期::孔學一隅-孔門七十二賢淺說
孔門七十二賢淺說(五)─子張
所問能知大志向
師稱收斂能中道
狂簡待裁成氣象
傳承夫子後輩賢
顓孫師,姓顓孫,名師,子張是他的字,小孔子四十八歲,是孔子的後期弟子。《史記》上說他是陳國人,《呂氏春秋》則稱其為魯國人。
《論語》〈先進篇〉中孔子稱子張:為人志高意廣,氣象開闊,度量寬宏,但有時不知收斂故稱辟;又《列子》〈仲尼篇〉謂:子張之莊賢於丘也,但能莊而不能同。故常過於孔子所說之中道。
子張胸有大志於天下,《論語》中記述其所問之言,義皆遠大。如在《論語》中問學干祿(學習從政)、問政、問達、問行、問仁,還問十世之禮。其中何以問十世之禮?是因為他有意於亂世中制作一代禮法,並非泛泛之問,而夫子之答亦是因材施教,從中得見夫子就學生的個性,善巧引導,裁之而達中道。
將孔子所教之「言忠信,行篤敬」書寫於腰帶上,以示終生之警惕與奉行。又以「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彰顯其與人交之豁達。凡此,皆可見其人才高志遠不同於一般。
同門弟子對子張的品評,也多是正面積極。子游說他與子張為友,子張的才能是他所難及,論其為仁,同樣也是子游所未及。曾子亦謂子張容貌堂堂,仁也學得好,無法跟他相比為仁。
子張終生未出仕為官,曾以「葉公好龍」為喻示魯哀公非真正好士之國君,故不為之效命,託辭而去。專志於教育講學,後被韓非子推崇為戰國儒家八派之首。
孔子死後,弟子散遊諸國,《史記》言子張居於陳,然而依據〈檀弓〉所述,似卒於魯。孔子之後儒家分為八大宗派,子張為其中一派,然其學說宗趣已無可詳考。子張後孔子三十二年卒,卒年五十七歲。
畫中之子張,頭戴頍冠,頗具福相,目視遠方,與他務開張且有自信的個性相配。身穿布衣,然左手持書卷,表徵雖出身平民,但好學、好問,樂於學習之中。右手背於後方,雙腳穩立於地,並配著面部的神采顯示身為儒門八大家堂堂乎的儀態。(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