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期::孔學一隅-論語簡說

論語簡說(九)—子貢瑚璉廟堂之才

明師出高徒

瑚璉廟堂才
護師弘法業
廬墓六年情
 
經文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公冶長篇第四章)
 
前言
我們都知道,一個國家要能夠興盛,人才一定是關鍵!縱然有再好的天然資源與地理位置等,沒有人才去善加運用、籌謀規劃,也無法發展一國的優勢使國力強大。
本章是子貢請教孔子對自身的評價,孔子以比喻答覆,肯定子貢是廟堂的幹才。本章孔子用《詩經》「比」的手法來肯定子貢。
 
白話解釋
子貢請教孔子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呢?孔子答:「像器皿一樣。」子貢聽完又追問:「是像什麼樣的器皿呢?」孔子答到:「像瑚璉,乃廟堂祭祀的貴重禮器。」意指子貢如國之重寶,是不可或缺的廟堂幹才。也就是子貢不是那種在中央單位任職的小幹部,而是可以制定政策,位高權重的行政首長,或能代表國家出使,並以外交辭令達成君王所賦予的使命。
 
女器也
本章「賜也何如」這問句,其實可以做很多解釋,可以是問財富,問地位,問相貌,問才情,問知名度等,我們怎麼判斷子貢是要問「(請問在老師心中)學生是什麼樣的人呢」?我們可以從孔子後面的回答得知,因為如果是要問前述項目,孔子就不用回答「女器也」了。
而我們一般說器皿,是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能力、道德、品性或見地等。本章很重要的關鍵就是「瑚璉」。什麼是瑚璉呢?
瑚璉其實是一種禮器的合稱,夏朝的時候稱「瑚」,商朝的時候稱「璉」,周朝叫「簠簋」,依據東漢大儒鄭康成的註解,瑚是簠簋,璉也是簠簋。而所謂的簠簋,是古代祭祀時容納稻粱、外方內圓的器具。
「簠」是形聲字,從字型上從竹,可以知道簠簋在古時為竹製的,之後才演變為青銅禮器,如商晚期的亞醜方簋、西周早期的鳳紋方座簋、西周中期的縣妀簋等。上面刻有銘文,更彰顯其祭祀用途、鑄造之功與貴重之意。
「簋」則是會意字,為古代祭祀宴饗時,青銅製或陶製盛黍、稷、稻粱等外圓內方的器皿。後世則用簠簋來代表盛裝食物的器具,如司馬光〈訓儉示康〉中提到「管仲鏤簋朱紘,山節藻梲,孔子鄙其小器」,意指管仲所用的器皿非常精緻,重視奢華而僭越禮制。而此處瑚璉,仍採原本廟堂祭祀的貴重禮器之意,從文廟正位陳設圖我們也可以知道祭祀時是擺在最前面的。
而孔子是周朝人,卻未答簠簋而以瑚璉稱之,可能是因簠簋為官方所用,瑚璉是民間流傳,但答瑚璉則子貢與時人皆能明白,因而無妨。
 
夫子對子貢的評價
但為什麼子貢會突然問孔子覺得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呢?因為在《論語》〈公冶長篇〉曾提到:「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孔子稱讚子賤(姓宓,名不齊,為子貢的師弟),君子啊!就像這個人,但如果魯國沒有君子,(宓)子賤又怎能取君子之行而學習效法呢?換句話說,魯國是多君子的,因為有很多君子,才能傳承保留文化,進而發揚光大、透過文化的內涵將人培養成人才,形成一個正向循環。而子貢正是因為知道師弟宓子賤被孔子如此稱讚,而也想知道老師對自身的評價?
為什麼知道老師對自己的評價是重要的呢?一個人在得明師指點時,他的前途以及品德學問都會有正向的發展與提升,因此一位人才通常都會很希望得到自己老師的認可,俗話說「千人讚不如一人嘆,千人嘆不如一人讚」,以子貢為例,當時他已名滿天下,尤甚夫子,論經商財富與外交才幹等亦鳳毛麟角,大眾對他的肯定與讚賞已不勝枚舉,但子貢深知最重要的是孔子對他的看法,眾人認為好的未必是好,眾人討厭的也未必是壞,重要的是見地,是擁有什麼樣的見地的人來評判。因此子貢本章的提問,其實心裡一定是既期待又害怕的。而我們也要從本章學習子貢,無論未來自身有如何順遂的發展,都不能迷失在自己的名聲當中,要懂得去重視老師的評價。
子貢提問後,孔子沒有直接贊成或否定子貢,只是非常善巧、四兩撥千斤般地以器皿比喻答之。其實每個人都可以以一個器皿來形容,但依照見地、品格、心性、學問等不同而隨之有異,要找到一器恰如其分地去比喻一個人,並不容易。加上天下器皿何其多,有貴重之器、輕賤之器、好器、壞器、大器、小器……等,孔子是意指器皿的什麼面向來回答子貢?又是指哪一種器皿?要彰顯子貢的什麼特質?因此子貢又再繼續追問,而孔子答以瑚璉。
但孔子以瑚璉比喻子貢,除了讚歎子貢大材之用外,有責貶子貢不耐繁瑣之義嗎?
實則不然,因為並非凡是幹大事的就不能幹小事。我們可以從諸葛孔明躬耕於南陽,傅說舉於版築,伊尹為廚等得知,且子貢本身善於經商,須能耐煩並思考縝密才可致富,伴隨孔子周遊列國時也要協助處理種種雜事,甚而於孔子有難時至他國求援等,可知子貢必有大材亦能處理繁瑣小事,因此孔子以瑚璉稱之並無貶義。
 
君子不器
不過雖無貶義,卻仍有增上空間。由《論語》〈為政篇〉:「子曰:君子不器。」可知。君子不器的意思是君子不應該像器皿一樣只有特殊專定的功用,而是無論大事、小事,只要是有利於社稷他人的事,他都有能力、有團隊意識,能扮演各種角色與他人合作,這樣的人才可被稱為君子。孔子所要培養的人才是通才,但又不妨礙其在專才上的發揮,因此子貢還有增上的空間,尚非不器之君子。
而君子不器除了通才、全才的意涵外,對於君子還有另一個解讀。《易經》〈繫辭傳〉:「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下是如前述,能發揮各器皿的功用,小用大用,能領導人也能被領導。只要是利益他人的事情,無論低下卑賤都願意且有能力去執行,有見地又有胸懷,因為其深知利益他人才是(君子)自己的出路所在。第二種君子不器,就是所謂形而上,通往本體,能超越形體的繫縛、於器之外,在入世時有所功績但不被名聞利養所制,例如堯舜從未將天下視為私家,禪讓選賢與能,有別於現今西方民主制度。 因此一個完整的君子形象,是有形而上的證悟,不被世俗所束,又能於形而下發揮其用。這也就是瑚璉大才與君子不器間的差別。
 
結論
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子貢聽完孔子的回答,一定是一則以喜,喜悅老師肯定他是大才,他於老師身邊的學習沒有白費;一則落寞,雖然同門間不是要相互攻訐與毀謗,但在道業上學習的比較是必須的,他還有所不及。
因此我們讀完本章,也應該要自我勉勵:我們無論食衣住行,都是取之於社會,所以應該要用之於社會,如《松陽講義》所說:「人生在世最怕做一個無用之人」,「無用」的意思是指一生的才華都未善加運用,而風花雪月,虛度光陰;也不要做「濫用」之人,成為沒有用途或無人有辦法、知道怎麼使用的器皿,例如:沒有底的杯子,破掉的碗盤等。更不要做「誤用」之人,例如曹操、王莽,有才情學問卻錯用於他途,而自私自利。縱使我們的才幹不如子貢,也要勵志成為一器來影響世界。要了解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凡事皆以「利他」為導向,努力從小器變大器,再由大器到不器,這就是我們生命真正的意義價值與目標。
 
附錄:線上問答
問:請問君子能大用,也可以小用,可以一直是小用嗎?如何評價一直隱居的君子?曹操不能算是大器嗎?
答:君子是外在胸懷,或如顏回立志傳承聖道故為君子。君子可辦政治,也可辦教育。曹操是個壞器,此人一生才情、學問變成他做壞的增上,能力足以讓他做壞,故為壞器。
 
問:請問除顏回外,孔門座下還有形而上的不器君子嗎?
答:如曾子的「吾道一以貫之」,如子貢「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問:雍也篇中,子謂子夏無為小人儒。子貢在夫子心目中是否已是君子儒?
答:子貢必是朝向君子之路,因夫子喻其為「瑚璉」,但是他有增上的空間,通往目標而且接近目標。
 
問:君子不器,是個通才,但是在有限的人生當中,如何成為一個通才?我們光學一個特長都要很久的時間了。
答:須學習孔子的見地、胸懷、處世能耐與經驗閱歷,再學世間技藝,會比世間人有竅門,知其中道理。
 
問:子貢問孔子,孔子回答似乎是回答子貢形而下能力的那分,那為什麼孔子不回答子貢形而上成就的部分,或者瑚璉在形而上是有什麼樣的內涵嗎?
答:瑚璉沒有辦法在形而上指陳,弟子們跟著老師學習,本來就希望弟子可以發揮才能去利益人世間,充實自己去利益天下蒼生,可以在形而下有大用,是故夫子答以瑚璉。
 
問:如何充實形而上的內涵?
答:必須要有好老師引導,自己充實難以辦到,所以是明師未必出高徒,高徒一定出於明師,否則領悟力如此高的子貢,何以十七歲跟孔子拜師之後,一直到跟隨老師周遊列國,得到很高的名聲,他從未動過離開老師的念頭,老師過往之後,更廬墓六年。(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