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期::活動報導

二0一五年八月江逸子老師上海畫展活動概述

文化推展民族情

以藝載道畫者心
導覽能契大眾機
發揚傳承團體意
 
一、前言
二0一一年冬至一二年春,江逸子老師應福建省政府之邀,在福州市福建省博物館舉辦《道藝春秋》-孔子主題國畫展,深獲各界的好評。今(二0一五年)受上海多方邀請,始訂於八月五日至十三日,假上海圖書館第一展廳舉辦第二次特展,名為「道藝春秋-二0一五年臺灣國畫大師江逸子先生孔子、孝經主題國畫展」,展品計有八十圖。
本次中國大陸名義主辦單位為「上海焦點品牌管理公司」,實際承辦單位為「上海和風來(中國)實業公司」,協辦單位為「上海和行道德講堂」。我方配合協辦單位有「中華孔子學會」、「中華華藏淨宗學會」、「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及「時哉時哉網路教育學院」。邀展本欲藉文化合作,透過江師的作品,由學會來為上海地區培訓一批導覽人才,因兩地遠隔且時間緊迫,培訓工作就無法實踐。雖是如此,學會仍是秉照一貫的作法,排定時程與進度落實導覽先期研學。本次展品以《孔子聖蹟圖》、《孝經十八章圖》、《地獄變相圖》為主軸,用以說明因果教育、人倫綱常之要;另輔以《杏壇學行》、《問禮老聃》、《學琴師襄》等,來彰顯孔門聖教、好學不倦之要;再有《將進酒》、《桃源迷津》、《馬球圖》、《曲江赴宴》、《賦秋》等,使知古鑑今、抒志感懷之勝;此外的水墨花鳥設色,也於道藝中見出春秋之筆的閑逸。經一個半月的研學,在兩位老師的指導下,對於畫作有了初步的瞭解,日後大家又各自用功備課,等待畫展的來到。
 
二、布置展場
此回畫展布置工作,由江師的二公子主事,三日先領印刷廠廖先生與文創工作者許先生飛抵上海,四日即進行場布工作。上海圖書館第一展廳,非專業的展場,原隔為八個小展間,為展開長卷《地獄變相圖》,除將複製畫縮小比例外,亦拆除四個隔間牆因應,使展場成為四個既獨立又相連的空間。此外,於公共大廳設開幕式會場,講臺後方張掛《杏壇學行圖》六軸畫,讓人一目了然夫子游於藝的教學。
進入展廳有道牆面,大書「道藝春秋」四字與夫子聖像,一旁為接待櫃臺,主要負責義工之調度、團體導覽語音器具之借還、各類結緣品的發放與訪客留言處置等。依逆時針方向參觀,首先見到的是「花鳥水墨、駿馬仕女」等未歸類的展品。這個空間最大,計收納了二十四件大小不一的作品,包括《問禮老聃》、《學琴師襄》、《三傑》、《桃源迷津》、《曲江赴宴》等圖。至底,為一狹長小展間,集中展出《孝經十八章圖》作。繼而轉至另一方,有中、小兩個展間,依序展出《孔子聖跡圖》三十三幅畫,加上前置之《孔子傳道圖》,計有三十四圖。最後中間長二十餘公尺的橫櫃,呈左右傾斜擺設,一側專展《地獄變相圖》,另一側展出《普門品示現圖證》、《馬球圖》與《將進酒》。
 
三、前進徐匯
四日下午第一批導覽人員從學會出發前往桃園機場,於候機時始發現,原來與江師同一中華航班,準點於晚間六時卅五分抵達上海浦東機場。第二批導覽人員為了開颱風,提前於六日下午抵達,然因司機欲等待一位在韓國攻讀博士的學生,一行人在機場等待四個多鐘頭,抵達飯店已經午夜。
畫展期間,安排住宿於南鷹飯店,這是位在昔日法租界區裡的旅館,雖然不是新式的大飯店,但所在的位置交通便利環境清幽,係屬大都會中的文教區。它的右手邊是「霞飛會館」,乃昔日租界區以法國名將霞飛將軍命名,而今日的淮海中路,即是以前的霞飛路。走在此區中,兩旁盡栽法國梧桐樹,其美直呼「上海香榭大道」。梧桐樹型挺直蒼蔭,炎夏裡蟬鳴終日不絕,而那斑駁如拼圖般的樹皮,更是讓我著迷不已,始悟「鳳凰非梧桐不棲」之嘉木真意,更拾取梧實當作寶貝(雖然它不是中國梧桐)。
有道是「北京胡同,上海弄堂」,現今指的是巷弄。在租界區裡,各條巷弄都有名堂,只消在掛牌上瞧瞧,便可知哪些名人住過,又代表著怎樣的文化氣息。霞飛會館再往前三百公尺,便是「宋慶齡故居」,被中共奉為國母的園邸,仍保留著昔日生活樣式供人參觀。位於飯店左邊四百公尺處,有一個私人社區,面臨淮海中路的首間小別墅,乃經國先生在上海「打老虎」時(一九四八年)的居所,正好位在上海圖書館的對面,這讓我暇時能仔細琢磨一番。
 
四、開幕禮讚
以往隨著老師出門辦活動,總覺得天塌下來也穩當,因為終究有人頂著。然而,此回老師因身體違和無法成行,便頓感千斤重擔壓心頭,尤其是這人文薈萃、商賈雲集的大上海。這回隨江師到上海,唯一工作就是畫作導覽;雖然已非生手,但臨場了還是會近鄉情怯,古人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確是真實不虛呀!故而,首日天未明人已醒。雖然展館九點才開放,但用完早餐後,心早已飛出門了。飯店到圖書館約莫三百多公尺,步行五分鐘即可抵達,遠遠便可見到碩大的看板,標示著「道藝春秋─臺灣國畫大師江逸子」等字,這樣的光彩豈是虛名,實乃一生道藝之所現。現場和行講堂派出的義工們早已就位了,人生地不熟的我們,報上名後盼能搶時間入場了解實況,因為再過兩小時後,就要為來賓作首場即席語音導覽。走過一圈心底有了輪廓,便決議一團從《地獄變相圖》說起,一團從墨荷《翠蓋亭》導起,其餘則交由和行義工們各別說明。十點依時進行開幕式,正式開啟九天的「道藝春秋」畫展。
 
五、主要畫作簡介
(一)《地獄變相圖》 此圖緣起於上海城隍之示現,淨空老和尚商請同門江師,仿唐朝吳道子畫十殿閻王以教化人心,遂有五十公尺的長卷畫作。此畫乃介紹人墮地獄受種種罪報之真相,同時也說明地獄果報全是自作自受,非閻羅天子所定的罪,期望眾人瀏覽圖作後,能明白得人身的可貴,而起心動念遠離造作惡業,廣修十善初得人天,進而一心念佛求出離,永世不再輪迴。
(二)《孔子聖蹟圖》 一九四九年孔奉祀官府遷臺後,奉祀官孔德成先生與恩師雪廬老人(李炳南),將孔子一生重要的事蹟,從歷來保存的六、七十個檔案中,經詳實考證去除穿鑿附會者,嚴選出三十二則信實文獻,請奉祀官府同仁兼畫家的江逸子先生,忠實地逐文配圖,歷經兩年於一九七0年初完竣,名曰《孔子聖蹟圖》,並經孔上公審定題額,成為自古迄今歷代描繪孔子一生事蹟中,最信實的一部鉅作,具有無上的歷史意意與價值。(可參閱蓮榮會刊第八十六期至九十六期)
(三)《孝經十八章圖》 中國文化的本質是經學的見地,經學中流傳下來的是四書五經乃至十三經,《孝經》為十三經之一,計有九卷十八章,在說明孝道的重要、推廣的功德及其是辦政治、教育的本質,能使家庭和諧、社會吉祥,進而使國家民族長治久安。行孝是進德修業的秘密,為事業成功的要訣,歷代賢明的帝王都非常的重視。昔日孔子閑居時,曾子隨侍在側,孔子為他廣演孝道的內涵。而後曾子作為傳承者,將這個道理演繹給學生聽,學生紀錄後再往外傳演,即是現在的《孝經》。(蓮榮會刊第一百期開始連載,亦可經由「時哉時哉網路教育學院」學習)
(四)《將進酒》 此圖所繪乃深秋氣象,黃淮之高柳只剩得殘枝,左上黃河之水滔滔東逝,右邊高堂白髮對應童顏青絲,正映出大地一派蕭瑟之景,也是暗喻天寶之亂將起,大唐繁華已近黃昏夕日了。
嵩山之於東都洛陽,宛若終南山之於長安,雖許多人山居歸隱,但其志無不寄望能捷徑入朝。李白曾經此捷徑與帝后相處,見識過大明宮的豪奢,所以視「鐘鼓饌玉不足貴」,了知政治的炎涼無情,所以願與好友痛飲而長醉不醒。有報國之志卻終日翰林陪侍,請求放還知古來聖賢寂寞,惟有痛飲放歌者得留名後世。 圖中李白酒酣耳熱放懷高歌,說著昔日曹植在平樂觀宴飲的心情,岑夫子、丹丘生二人專心聆聽著。雖然美酒所費不貲,但在興頭上怎好缺酒呢?便催元丹丘趕緊叫來童僕,將自己的輕裘與寶馬拿去沽換美酒,讓三人好好痛飲一番,且將無盡的憂愁銷去吧!
(五)《馬球圖》 江師所繪馬球圖計有兩幅,一為白描,一為重彩;今所展者為白描圖。卷首有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題字,云:「李伯時(公麟)舊作此圖,世已不傳。逸子道兄儗之,神采奕奕,頓還舊觀,至為佩嘆。八十叟張大千 袁(一九七九)。」大千居士說:「李伯時舊作此圖,世已不傳。」而遼寧博物館所藏《宋李公麟畫唐明皇擊球圖》又如何呢?此畫有明朝書畫大家董其昌題字,說:「李伯時畫,如九歌、淵明歸去來,皆宋人贗作,流傳甚夥。唯韓宗伯(韓世能,大收藏家)家郭汾陽(子儀)單騎見虜圖、予家白蓮社圖、理帛圖及項氏此圖,筆畫精妙,立稱神品。此卷有吳乾古詩,詩與書法皆不俗,尤可藏也。」雖董其昌大讚此畫,然經專家鑑定,此圖畫風與李公麟不同,應為南宋之人所作。故說:「世已不傳」。
擊馬球是唐代盛行的運動,除可訓練騎術戰技外,亦可成為一種球賽的競技。據史書記載,唐代許多皇帝和達官貴人都愛好擊球,如玄宗李隆基、穆宗李恒、敬宗李湛、僖宗李儇、昭宗李曄等皆是。李恒沉溺打球疏於國政,甚而落馬受傷;李湛與宦官因擊球之爭,於宴飲中被殺;李儇以擊球作賭,輸掉三川節度使一職;李曄亡國出走洛陽,即便六軍已散,身邊仍帶著馬球選手。由此可見唐代多麼熱衷馬球運動。宋人晁無咎有〈題明皇打球圖〉一詩,云:「閶闔千門萬戶開,三郎沉醉打球回。九齡已老韓休死,無復明朝諫疏來。」正是對這種現象的絕妙諷刺。
(六)《三傑圖》 此圖所繪為協助劉邦建立功業的漢初三傑—張良、蕭何與韓信。據《漢書.高帝紀》所載,漢高帝五年(西元前二0二年),劉邦登基不久,在雒陽縣(今洛陽)南宮召開酒宴慶功,會中劉邦提出「吾所以有天下者何?」之問,大家各有看法,末後劉邦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撫民,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認為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在運籌帷幄、治理國家、帶兵打仗方面的傑出才能相配,才是他取得天下的原因。後人便把張良、蕭何、韓信稱作「漢初三傑」。
人才之出,必要大用,若無用處,才即埋沒。劉邦之得天下,其以為乃能用人,此是帝王之術。然而政治詭譎多變,在極權的時代裡,名臣良將伴君如伴虎,能共患難不一定能同享樂。劉邦與三傑的關係密切,但功成業立之後,兔死狗烹各自的命運卻大不同。故可藉此《三傑圖》之人物,來回顧秦末漢初的歷史發展及其才性之用絀。
 (七)《曲江赴宴》 江師繪《曲江赴宴圖》,主角人物為虢國與秦國夫人二位,構圖簡單,意境深遠。其源有二:一是杜甫〈麗人行〉詩句;二是臺北故宮所藏宋人所繪《麗人行圖》。
唐代宮廷畫師張萱(京兆人,生年不詳),於玄宗朝任職於集賢院,善繪仕女、宮苑、鞍馬,與同期的周昉在畫史上相提並論,可惜畫作無一留存。今所見《虢國夫人游春圖》(藏於遼寧博物館)與《搗練圖》(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傳為宋徽宗所臨摩。 《虢國夫人游春圖》乃描寫楊貴妃的姐姐虢國、秦國夫人等九人遊春的情形,當時杜甫在翰林院待制,以詩記之並有暗諷隱諫之意。 南宋畫家臨摩《虢國夫人游春圖》而成《麗人行圖》。當時第一畫家李公麟,凡所有名畫必臨摩,故而時人以為《麗人行圖》出自李公麟之手。惟後人又因李公麟自創白描法,其暈染淡雅不同於唐之濃厚,與所繪《五馬圖》技法相去甚遠,故又認為該圖出自南宋某家之手。
此圖雖僅有二人二馬赴宴,但給人留想的空間極大,這也是江師畫《曲江赴宴圖》不同於《麗人行圖》之處。若能依杜甫〈麗人行〉之詩句,來觀照導覽《曲江赴宴圖》,則亦達於「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境。
至於楊家姐妹之國色天香,或可參考善於宮詩之張祜所作〈虢國夫人〉一詩:「虢國夫人承主恩,平明上馬入宮門。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一位美人無須藉濃抹來妝扮自己,也見出虢國夫人的麗質天生。至於名馬、衣飾、寶器等等,相較之下都是相襯而已。
 (八)《控馬》 馬通常作為人才的象徵,而馬夫則代表治理百姓的官員。以群馬為題的畫作,常用來表彰國力。北宋李公麟傳寫唐代韋偃的摹本《臨韋偃放牧圖》(北京故宮藏),畫中馬兒超過千匹,馬夫亦有百人以上,表現盛唐人才濟濟、國運昌隆的氣象。清雍正朝郎世寧描繪的《百駿圖》,便是依循著這樣的傳統作畫。宋代龔開畫瘦馬,將肋骨都畫出來,其寓意瘦馬代表清官,清官瘦己而天下肥;肥馬則代表貪官,己肥而把天下搞瘦了;這又是另一種畫說。
《論語》〈憲問篇〉載:子曰:「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驥者千里馬,其值得稱讚的是德性,而非氣力。唐太宗在建立大唐勳業時,馳騁沙場多次倚賴神駒得勝免難,對於這些愛馬特別令畫家閻立德、立本兄弟繪刻置於陵前,名為昭陵六駿(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以記其德。千里馬之德為何呢?南宋岳飛愛馬,且對馬有研究。他打敗曹成、平定楊麼後,高宗於紹興七年(西元一一三七)召見他,有一段論馬的對話:「帝問岳飛曰:『卿得良馬否?』對曰:『臣有二馬,日啗芻豆數斗,飲泉一斛,然非精潔即不受﹔介而馳,初不甚急,比行百里,始奮迅,自午自酉,猶可兩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無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不幸相繼以死。今所乘者,日不過數升,而秣不擇粟,飲不擇泉,攬轡未安,踴躍疾驅,甫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斃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窮,駑鈍之材也。』帝稱善。」馬之善跑乃天生而來,但若不能馴服順從、吃苦耐勞、踏實堅持、潔身自好,便為一匹放縱難調御的野馬。由是觀之,驥之德在於培基厚實、沉著不躁、嚴以律己、奮力持恆。
江師出入北溝臨畫,常以清水饅頭果腹,次數頻繁乃至故宮院長都認得且讚譽他。他畫馬時認識一位士官長,此人在后里馬場任職,便邀他到馬場去看馬。前後兩個月裡,除近距離研究馬的神態外,亦從士官長處得聞馬的特性與調教之法,這對他畫馬有莫大的助益。期間他攜畫前去拜見溥心畬先生(一九六三年過世),溥先生見他畫馬甚佳,便說:「我不敢收你為徒,就彼此相互學習吧!」更可見出江師之畫馬,其力已直追唐宋之人,尤其是畫驥之德的那一分。
(九)《賦秋》 江師繪《賦秋圖》,是對秋的吟誦或是對人生的感懷呢?北宋歐陽修提倡平實文風,在朝任翰林學士時,於仁宗嘉祐二年(一0五七)知貢舉,主持禮部進士考試,錄取了蘇軾、蘇轍、曾鞏等人。五十二歲作〈秋聲賦〉,此一新體裁的文賦,乃是對前代的駢賦、律賦進行改造,去除排偶、限韻的雙重規定,改以單筆散體作賦,既部分保留了駢賦、律賦的鋪陳排比、駢詞儷句及設為問答的形式特徵,又呈現出活潑流動的散體傾向,增強了賦體的抒情意味。
後代畫家每書畫《秋聲賦》,如元代趙孟頫的書法,明代文徵明的畫與唐寅的書法。文徵明以全景表現秋聲,而江老師畫楓紅崖邊獨立一人;唐寅書「聲在樹間」,而江老師題「賦秋」二字以為聲,其意何如呢?或可藉歐陽修之賦一窺心懷。
(十)《錦衣玉堂》 江師所繪《錦衣玉堂圖》,乃一隻五彩金剛鸚鵡攀附於玉堂春(梔子花)上,為花鳥折枝寫意的技法,雖無工筆之細膩,但花鳥無不微妙微肖。表面觀來為花鳥畫,實際上另有寓意。
京劇中有《玉堂春》這一齣劇目,其中「蘇三起解」為著名的唱段。女主角蘇三本名周玉潔,明代山西省大同府洪洞縣周家莊人;五歲父母雙亡,被拐賣到燕京的「蘇淮妓院」,其時妓院已有兩妓女,她排行第三,改名為蘇三,「玉堂春」是她的花名。
蘇三豔麗非凡,天生麗質,聰慧好學,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時尚書王瓊得罪劉謹,遭貶官南京;他派年方十六歲的三子景隆居燕京收債,三個月收得白銀三萬兩,得意之餘往妓院尋歡,以重金獨佔貌美的蘇三,彼此互許未來。不到一年,景隆床頭金盡,為老鴇設計逐出門。蘇三要景隆發奮上進,誓言不嫁他人。景隆回金陵發奮讀書,二次進京應試,中第二甲第八名進士,選任真定府理刑判官。而後蘇三遭老鴇賣予山西洪洞縣馬販沈洪為妾,此後衍出一段「玉堂春落難逢夫」與「蘇三起解」之後戲。王景隆為官宦後代,雖一擲千金不悔,又中進士入朝為官,正是衣著錦繡的人物。蘇三自幼孤苦,復遭賣入妓院,惟其天生麗質聰慧好學,花名「玉堂春」,正如梔子豔麗清香。江師繪錦繡攀踞玉堂之上,或正是寓意馮夢龍所著《警世通言》的「玉堂春落難逢夫」這一文學故事。
 
六、導覽剪影
此回畫作的展出,主辦單位安排五種方式導覽。第一、學會派出的六位師資,進行團體專業解說;第二、和行講堂義工個別說明;第三、訪客自由參觀;第四、QR code線上語音聽導;第五、現場視聽區看解。來到展場的訪客,或能租借耳機加入團體解說,或可請教義工個別說明,或可自由觀賞、坐聽與掃描二維碼線上語音聽解,無不方便應機。
五日下午,趁著訪客不多時,為義工們導覽《地獄變相圖》。原本依著展櫃解說,在學長的提議下,大家坐下就著畫冊一一過圖說明,如此兩個小時畫冊還未過半。後半部直到七日下午,才由東煜老師接續說盡。就展間所見,感覺大眾對於《地獄變相圖》的向望最渴求,即便一時無法說盡,亦有人再三入場聽解,甚而於假日攜家帶眷來訪,顯見畫作直能教化人心移風易俗。
六日上午臨時獲得通知,有來自北京的央視第四台(中文國際)導演,以個人身分來參觀畫展,希望了解畫中所呈現的禮制,特別是八佾舞這一部分。為此特別就《杏壇學行》、《學琴師襄》、《問禮老聃》及《孝經圖》「聖治」與「感應」兩章,就其中的舞樂及禮器作解說。禮器是古代貴族於舉行祭祀、宴饗、征伐及喪葬等禮儀活動中使用的器物,用來表明使用者的身分、等級與權力。商周時期,禮器高度發展成為「禮治」的象徵,用以調節王權內部的秩序,從而維護社會穩定。此時的禮器包括玉器、青銅器及服飾。玉禮器有璧、琮、圭、璋等。青銅禮器(又稱彝器)種類數量眾多,工藝精美最為重要,種類有食器(如煮肉盛肉的鼎、盛飯的簋);酒器(如飲酒器爵,盛酒器尊、壺);水器(如盥洗器盤與匜);樂器(如鐘、鐃);雜器(罐、箕形器、方形器)。進入秦漢後期,社會混亂、禮崩樂壞,禮儀文明難以為繼,從而使青銅禮器逐漸淡出歷史舞臺。末後,其訪談於江師,似有意將此製作節目,便要待緣而定。 
六日下午,排訂「第二屆兩岸四地中華傳統文化青年學術研習營」兩百多位學員參訪,受限於耳機器具數量,故區分八組分兩路輪流各導導三十分鐘。雖是如此規劃,但上場後便渾然忘時,顧自地從頭說到底,而願聞其詳者,也自然圍攏過來。此時義工也發揮功效,分散於各處加入說明,使得觀者能無遺憾。學員在參與《群書治要》研學後來訪,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特有感受,也算是研學經義後的一場道藝饗宴。
七日小週末,人數未若前兩天那麼多,上午六人分頭領著義工為其深入解說,一時展場上各據一隅,幾回的說解下來,雖然得以利益他人,但實際上最受惠的還是自己,更能深刻體悟道氣於文化傳承中的重要。
下午,召集了年輕的導覽女義工座談,她們皆是在學的學生,包括兩位大專生、兩位國高中生,有人住在上海,亦有人來自陜西,全都是主動報名參與。此回無緣到上海進行先期的培訓,故僅將畫作簡易說明及相關資料傳送參考,而他們竟將資料背得滾瓜爛熟,其用心實在令人讚歎。我們的解說所以令其驚豔,除了嫻熟江師的背景外,更在於對每一畫作都進行了歷史文化層面的探索,所以能夠如實地將內涵說出。其實,這也是座談所要傳達的-「導覽並不是一件輕易的事」,即便口條再好,離題就無以見精髓。
八、九兩天為假日,人潮再度湧現,也見到許多老面孔,有人甚至連來三天聽解。有位先生問:「這一圈要講多久呀!」我答:「也可以說上十個小時。」這是自誇嗎?其實是畫作的內蘊太豐富了。通常上下午帶一團導覽,散場時不是午飯已屆,就是館方催促著將閉館;每回兩個多小時的導覽無法說盡,故而有人連著上門來,甚且預約著「明天見」。有位女士下午早在門口守候,見到一行人來到展場,順手遞上一盒喉糖,說:「這送給你們潤喉,老師們太辛苦了。」這真是讓我們失聲也甘願呀!多日過後,導覽接受點單,這除了是對自身有信心外,也是要隨眾應機。接團時先問:「你們最想聽哪一部分?」凡是所提的,我們就可以立即帶解滿足所求。《地獄變相圖》區經常堵塞,像是班機排隊等待起航,一旦人潮前進些,起頭處又補上人頭了。會場中可以見到許多好學的景象,諸如:緊迫盯人如影隨形、奮筆疾書拚命記寫、見疑發問舉例求證、拍照錄音反覆聽學等。這些對文化遺落後的渴求,豈是身在福中的學子所能了知的。
 
七、相應與迴響
畫展十三日結束,但我們只停留到十一日,幾日相處與義工們特有感情。這群義工不論老少,各個溫文有禮,尤其輪值門口接待者,對於往來訪客總是彎腰問好,這種從心而發的恭敬態度,必有相當的磨練始成。十日閉館前,義工群圍著我們要合影留念,便在門口牆面前照相。讓人驚喜的是,次日每人都收到一張合照;原來他們趕在夜裡快洗,好讓我們離開前能收到這份別禮。若打《論語》一句話形容,概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十一日中午,終究到了離別的時刻。義工伯伯不斷地讚謝,我們謙詞不已,他卻指著多日來的訪客留言簿,說:「這裡頭留言寫的好,可不是我一人說的呦!」這才知道畫展的興辦,對於世道人心有多大的利益。
有位倪亞夫老先生,連續三天來看展,對江師的道藝特別有感觸,便於第二天作了兩首詩記在留言簿上;其一:「江氏巨匠展長卷,逸仙變相圖世間。子弟佛道化孝善,明鏡瞻仰悟自檢。」其二:「大師為眾開筆端,孝順行善兩挑肩。敬奉長輩常鞭策,善小不忘時心安。」他返家後覺得意有未盡,又作了兩首詩,第三天再抄寫於簿中;其三:「道漸中原歲悠久,藝技習西近和平。春馨荷池不污染,秋杏長城萬里行。」其四:「暨硯吳道子畫祖,澹墨般若佛人生。寧靜傳續奇神靈,齋主江逸子勝今。」見了這樣的響應,多日來的疲憊無不盡消了。
 
八、結語
離開展場,身心頓時舒暢起來,全因順利圓滿地完成任務。打包好行李,離前往浦東機場還有三小時,一行人找家咖啡館消磨時間,除了沉澱一下心情外,也藉機分享心得與檢討改進。大家對義工的表現一致讚許,對社會人心於文化的渴求皆有體認。江師以「六軍」譬喻我們,除是對我等的期許外,也見出團體出馬真能使之安心。
可惜主辦單位並未珍惜且看重展品與導覽移風易俗、化導人心的功效,未見有人招呼遠從臺灣專程而來的江老師及導覽者,種種做法令我們心生警惕,將來在面臨活動及講座的邀約上,作法或將有所不同。總之,除感謝江老師對團體的重視和厚愛,團體仍將秉持初心,繼續努力。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