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期::社論

對世局之諍言

世界紛亂在人心

共業不轉別業轉
五倫本質孝弟仁
依禮進退秩序明
 
二0一五年十一月十一日發生於法國巴黎及其近郊的連續恐怖攻擊事件震驚全球,猶如歐洲版九一一,整個巴黎合計至少一百三十九人遇難。發生這樣的悲劇是全球人類的不幸,我們不願見到這樣的事情再次發生,故須先了解其背後成因。事件的起源眾說紛紜,諸多媒體與學者專家相繼跳出來分析、評斷,就其可能的因素簡述如後。
中東國家在近十幾年來內亂不斷,動盪不安,也間接或直接導致了恐怖主義的崛起,遠因最早可追溯歐洲帝國殖民主義的影響。在十九、二十世紀交際之初時,歐洲列強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奪取利益壯大母國。近代中東地區的戰火,就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點燃。著名賽克斯‧皮考特協定(Sykes-PicotAgreement)一直被認為是中東內戰的開端。西方以此協定擅自劃分該區域國界,撕裂不同族群,造成許多紛擾;英法列強私自協商將敘利亞、黎巴嫩及一部分的伊拉克劃為法國的領地,而英國則占領約旦及剩餘部分的伊拉克。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但英法在劃定國界時未考量該地的風土民情、宗教及族群等分布,強硬將區內伊斯蘭教的遜尼派一分為二,一部分在敘利亞,剩下的被歸入以什葉派為主的伊拉克中。加上西方列強又習慣以扶植少數族群為殖民地的管理手段,持續介入中東地區的政治,導致衝突日益擴大。
近因則可從法國主導敘利亞政局說起。法國政府扶植阿薩德(Basharal-Assad)為敘國總統,由此家族掌控大部分資源,此人及其家族屬於伊斯蘭教派中極為少數的什葉派阿維拉分支。執政當局上任後,採取高壓統治,打擊異己,導致人口占多數的遜尼派人士不滿,引發敘利亞內戰。法國此舉乃是為了避免敘國國內團結一致,令他們無法合作推翻法國的殖民勢力。此外0三年美國出兵伊拉克,美國政府以反恐為由拉下遜尼派的海珊政權,打著民主的旗幟入主伊拉克,轉而扶植什葉派的政權。想不到人民的生活沒有因為換個政府就有改善,新政府貪腐嚴重,又打壓境內的遜尼派及庫德族人,造成廣大人民的不滿。基於以上兩大因素敘利亞及伊拉克內較為激進的遜尼派族群,轉而成為ISIS的基本教義派,共同反抗什葉派的政府。
本次的恐怖攻擊據報導正是由ISis主導,近日國際間許多恐怖攻擊亦源自此組織。而選定在法國,或許因為他們對於恐怖攻擊的防範較為鬆懈,抑或打擊西歐國家較能引起媒體注目,未有定論,但法國境內高達五至六百萬人的穆斯林已成為一大隱憂,新聞指出本次的攻擊活動,兇手是來自法國本地的穆斯林。法國境內的穆斯林人口高達總人口的百分之八,有專家估計約十八年後法國的穆斯林人口即將過半,坊間更盛傳法國僅剩下三十年的時間,穆斯林化正悄悄的侵吞這個國家的文化。而整個國家更是蒙在恐怖攻擊的陰影之中,如何與穆斯林和平共處,又不被其文化征服,是當前的重大課題。
然而從這樣的國際事件中,我們又要如何體會孔子的智慧所擁有的時代意義與價值呢?首先,在如此動盪的環境及人民沒有共識以前,高喊民主也許是毫無幫助的。仔細觀察,在顛覆一個專制體制後,並沒有民主發生,帶來的只有更多的混亂和戰爭。對比孔子,現代有許多人質疑儒家是專為統治階層服務的學問,是迂腐的象徵。但試想看看,身處在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諸侯割據,何嘗不是另一個古代的「中東地區」嗎?可想而知,若孔子在當時的封建環境下,提倡民主主義,恐怕難有迴響,甚至可能引來殺身之禍。更重要的是,若以暴力推翻魯國專政的三家大夫,可以想見的是,只會有更多野心分子的崛起,屆時可能就不只是一個陽虎或者公山弗擾了。伊拉克的人民本是欣喜的歡迎美軍,以為民選總統候能夠帶來希望,想不到最後卻只看到一片混亂,戰爭使電力系統中斷,連自來水管線也損毀,屋舍傾圯。原本海珊的專制政權雖不好過,但推翻後竟然落後得連日子都過不下去的下場。想想孔子的處世智慧真的深不可測,如同深入伊拉克戰亂的國外記者所言,或許在這樣的國度,比起民主,他們更需要的是秩序。孔子主張三家應尊重魯君,而各諸侯國也應該尊周天子,這不正是在維護秩序嗎?要知道,辦政治的目的乃是創造安定環境以利於辦教育,孔子以長遠的眼光,為天下人民著想,才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言,宣揚五倫關係就是這般道理。
更何況當時的平民教育也是孔子首創,《論語》中也多見孔子對國君、大夫等闡述王道思想,要求上位者應自正其身,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也僅是希望能夠上行下效,維護善良風氣,凝聚民族共識。處處用心都在百姓身上,怎麼會到了今日,竟說成是支持專制的腐儒?更進一步來說,民主制度中強調人民作主,並藉由選舉來產生領導人,而「選舉」二字就是源自於孔子所推崇的「選賢舉能」而來。又以臺灣而例,一場立委選舉就要耗費納稅人十八億的稅金,但是仔細想想,我們真的有選出合適的人選為我們謀造福利嗎?他們的行為真的符合人民的意志嗎?話又說回來,比起世襲的家天下,孔子更重視的是由賢人選舉賢人,將好的人、好的事一代一代的相傳下去,他也曾說堯、舜時期的禪讓政治,才是能夠達到大同世界的理想制度。由此可知,從孔子的角度而言,辦政治的關鍵還是在人,不在於制度,無論民主也好,專制也好,上位者的德行及德政能否延續才是關鍵。
而歐美國家介入中東不穩定的政局後,捲入了一場難以脫身的腥風血雨,從中也能看出孔子在居衛國時的大智慧。中東地區遜尼、什葉兩派的糾紛乃是因接班名分問題而起,倒也似於蒯聵、蒯輒的王位之爭,難以言說誰對誰錯,各有名分,其背後又有許多政治因素糾纏。孔子深知此渾水絕不可淌,只有等待他們自解紛爭,達成共識,正其名分後才可出仕;這種決斷力真的不由得令人再三佩服。
《論語》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蘊藏了豐富的智慧,若想解決當今的社會問題,現代人能不讀嗎?文化的價值就在於能夠開拓見地,了解做人處世的方法,歷史事件雖一再重演,但必得有經學的見地才能夠看清事實,記取教訓。世界爭端不斷,以武力征服只是冤冤相報、越陷越深,惟有以德服人,使近者悅,遠者來,才可能有和平的一天。不僅如此,依照目前情況,穆斯林擴張的速度飛快,不僅法國如此,西歐各國都將面臨這個問題。以基督教文化為主的歐洲人,平均生育率僅有一點六,甚至有越來越低的趨勢,遠低於維持人口數量所需的二點三;而歐洲穆斯林的生育率遠高於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歐洲人,若按照此趨勢,不難想見整個歐洲的未來都將穆斯林化。身處亞洲的我們雖然還沒受到正面衝擊,但也應該時時警惕,若我們都不重視自身文化的內涵,那麼被穆斯林文化顛覆也是不無可能,無論比生育,乃至比虔誠、戒律,我們可能都輸人一截,要如何抵擋這樣的潮流?
最後回到事件本身,在媒體壟斷的時代,我們要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絕對不要人云亦云。穆斯林並不恐怖,恐怖分子不屬於任何國家、宗教、種族,切莫以偏概全。引用國父遺訓:「要真正達到平等自由,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身在國界模糊的地球村年代,對於不同的文化,我們同樣恭敬平等對待,但心裡要明白其中之分別,絕不同流。想到此處,不禁還是要回到師長的那句老話,趕快充實自己最重要,培養見地,發揮孔子智慧的時代價值,弘揚優秀的中華文化,開展出聖賢氣象,令全世界無不敬佩讚賞,除此之外絕無其他辦法能夠保住文化;這不光是身為聖賢之後的我們應肩負的使命,更是人生唯一的出路。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