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期::共修研學-菩薩清淨的行持
菩薩清淨的行持—華嚴經淨行品(十八)
皈依能離三途苦
依佛願發菩提心
依法願得智慧海
利益有情亦如是
丙二、指事顯因答其徵因
丁一、總徵
丁二、別顯
戊二、出家受戒時願
己四、受學戒時願
庚一、三皈 皈佛
經文:自歸於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
東晉的佛陀跋陀羅所翻譯的六十華嚴是「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唐朝實叉難陀所翻譯的八十華嚴則是「自歸於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
出家受戒時願當中,雖然有參方志(志在解脫成佛),但是必須要有參方眼,從俗家離開,出家之前要找對寺廟(入伽藍)、老師(詣大小師),接著求出家,道場以及住持答應落髮出家,其中包括脫去俗服,剃髮著袈裟,以及正出家。
南亭老和尚的〈講義〉當中,自歸於佛、法、僧的「自」,是皈依者以身心的全體,歸投、依靠在佛、法、僧三寶上,三皈依裡面都談自,換句話說,此人是自己要皈依的,不是被別人勸、被別人逼迫的。所以要知道三寶從來不會強迫人,這三自皈不是用強迫的,而且要懂得皈依的道理,否則隨順大眾的皈依,都只是結緣的皈依。
佛就像世間的醫師一樣,所說的法似醫師所開立的藥方,僧如醫院裡面的護士,我們這些眾生就像病入膏肓的患者。佛、法、僧三寶皆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增上緣,而其中的「法」寶,則是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關鍵,何以故?例如我們生了重病去找醫師(佛陀),佛陀為我們診病、開藥(說法),僧眾給予我們無微不至的照顧,假使病患不肯遵從醫師的指示去服藥(依所說之法而修學),仍然沒有辦法痊癒,依舊在生死當中輪迴,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安樂。
自歸於佛,當願眾生,除了自己皈依於佛,將自身的全體身心歸投依靠在佛寶上之外,也普願一切的眾生,能夠如理如法,依教奉行,發起殊勝的菩提心,以佛果為所願境,才是真正的皈依佛。
此處的紹隆佛種:即是傳承正法,延續佛法的命脈,使佛教興盛。在〈講義〉當中提到的佛種是指成佛之種子,如世間的種瓜、種豆皆有種子,出世的學佛,亦復如是。所謂的五性眾生,五性有不定性、聲聞性、緣覺性、闡提性及菩薩性。不定性是半成佛,半不成佛,指的是眾生有可能成佛,也有可能不能成佛,遇到好緣的時候他就變好,遇到壞緣的時候就變壞,遇到有發菩提心的因緣,他或許會發菩提心,遇到不好的因緣他或許會退轉。闡提性是皆不成佛,菩薩性是悉皆成佛,實則一切的眾生莫不有佛性,皆當做佛,可是為什麼眾生到現在還是成不了佛呢?顯現像是不能成佛,其實是他修學的障礙太多,無力克服。我們皈依於佛就是要為眾生種佛的種子,種殊勝的善根,使他們有能力成佛,謂之紹隆佛種。
自皈依佛的願所依分為兩類:第一就是我的願依靠在皈依佛上,皈依佛就是我發願的依靠,依靠在皈依佛上而發起願。第二皈依佛的菩薩也是願所依。
當願眾生分為能願、所願,能願的是菩薩,所願的是眾生。
紹隆佛種,發無上意:菩薩的願所為,亦即菩薩皈依佛的目的就是要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此亦是菩薩皈依佛的目的,菩薩得到前述十種功德(身、口、意三業清淨,十王擁護,得十力智,滿菩薩行等),這十種功德亦是菩薩的願所為(發願的目的),亦即此處皈依發願的目的,就是得到前述十種功德。
紹隆佛種:紹者就是傳承,隆者就是發揚光大,依傳承而將正法發揚光大,必得發無上意(想要成佛的心)方能紹隆佛種(傳承佛的教法),是究竟自他兩利。
皈依佛,以佛為典範而發無上意,依無上意而紹隆佛種。
庚一、三皈 皈法
經文: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除了自己以全體的身心,歸投依靠在法寶上,也普願一切的眾生,能夠深入三藏十二部,開啟浩瀚如海的智慧,成就無礙的辯才。經由佛所說,三藏經典包含了律與論,法者,法則,是宇宙萬有緣起的道理,佛所說的究竟、深奧義趣(經、律),亦須菩薩的闡述(論)。經過後代的集結,成為經、律、論三藏。
然該如何深入三藏?必須透過聞、思、修方可。以聞、思、修深入三藏,智慧廣博及深入,如同大海,此是皈依法的真正目的所在。
庚二、三皈 皈僧
經文: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自皈依僧,除了自皈依,以全體身心皈依投靠在僧寶上,也普願一切的眾生,能夠培養出領眾修行的能力。此處所說的僧是僧伽,意云和合,在南亭老和尚的講義當中,四人以上的修學,即可謂之僧團,和合即是所謂的六和敬(身和同住,意和同悅,口和無諍,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而僧寶跟僧伽的差別在哪裡?僧要稱作「寶」,必須是一位善知識,成為有能力帶領大眾成就佛果,以及解脫因緣的聖者。就大乘來說,就是登地向;在小乘來說就是要成為「八輩上人」,初果是現證空性,初果向是現證空性的義境生起。初果向是屬於斷的那一分,就是無間道(破我),初果是證的那一分,就是解脫道(無我)。就「破我」的那一分說「無間道」,就「證得無我」的那一分說「解脫道」。
屬於僧寶是指聖位的比丘,而成為僧伽的這一分則是和合。換句話說,欲成為聖者須依和合眾而修行,和合大眾的領導人謂之統理大眾,功德極大,如佛在世。「統」是在事相統,「理」是在理上和,所以想要讓大眾和,除了事相統,還要講究在理上和,也就是必須要靠演說與修學教法,才有辦法和合大眾。之前曾參觀一個道場,當時是常年打佛七的道場,可是我們去參訪的時候發覺大殿空無人,每位師父在自己的寮房裡面都有個人的小廚房,那就是已經失去和合的形象。要想統和大眾,不只是事項的統,更需要理上的和。
我們要讓後輩一起共修,除了有正當職業和幸福美滿的家庭,還要靠著教理去和他們,能夠「住持正法城」,在這個範圍內聽不到邪見,正法的殊勝功德才能夠發生,修學也才能有成就。
中國的叢林由僧團所組成,主事者怎麼去維持制度?如百丈禪師、馬祖禪師,有事相和理上的和,同甘苦共患難,有利益大家分享,這是事相的和;理上的和就是住持是個明眼人,印光祖師親自規定了靈巖山寺傳寺的住持,不論是甚麼宗派,只要他是明眼人,都可以來靈巖山寺當住持,念佛道場要明眼人,沒有明眼人,怎麼保護念佛法門,帶領大眾走出一條成佛道路。
以上是從三皈依當中培養自己成為一位明眼人,能夠統理大眾,能夠以聞、思來確立戒定慧的修學法,並且以止觀的方式來建立戒定慧,而成為佛種,這是皈依三寶當中,內心應有的根本想法。學道在他心中有無與倫比的價值,學道會涵蓋他人生的走向,法的學習需要很多因緣去湊成,如結婚讓家庭彼此修學佛法都沒有障礙,甚至是啟蒙班一直結合到臨命終的學習,這些是不是你人生的抉擇點?(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