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期::孔學一隅-孔門七十二賢淺說
孔門七十二賢淺說(六) ─澹臺滅明
貌醜心正學聖道
能令夫子歎失人
行不由徑不循私
傳承聖道八大派
澹臺滅明,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魯國武城人,小孔子三十九歲。
《史記》上說,澹臺滅明投師於孔子,孔子見其狀貌醜陋,以為才能淺薄,不會成才,所以不想收他為徒。
但他能致力於聖道之學習,處世行為都出自於公心,所以之後他南下楚地,學有所成,跟隨的弟子有三百人,名聞於諸侯之間。孔子也因而歎道:「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論語》〈雍也篇〉記載,孔子的弟子子游擔任武城宰時,孔子問他:是否在武城得到人才?子游說有一位澹臺滅明,仍依循井田制度的古禮,由井田之外的道路行走,不抄井田之內的捷徑,可見其人行為端正,篤守古道。此外,澹臺滅明雖為子游同學,但若非公事,不會私自造訪子游,亦可知其為人不會徇私、自愛自重。
在《孔子家語》有關他的善行,說他為人公正無私,來去分明,是重然諾的君子。在〈弟子行〉中,夫子讚許澹臺滅明:不因富貴而喜,不因貧賤而怒,若有利於人民,會廉潔而行,侍奉上位者是想佑助百姓,這就是澹臺滅明的德行。
戰國時代,流傳著不少孔子弟子在各地仕官任事時,有德有守、令百姓感念的故事;澹臺滅明也是其中之一。《水經注》及《博物志》曾記載相關傳說。澹臺滅明帶著千金之璧渡江,遇河神派遣蛟龍來劫。子羽曰:「吾可以義求,不可以威劫。」說完便揮劍斬蛟,投璧於河。河神不敢取,三投三返,最後子羽毀璧而去,示無吝意。雖然神話傳說未必可信,但我們也能從中看出澹臺滅明在當地人民的心目中,不僅是一位氣節崇高的君子,也是文武雙全的豪俠。
時至今日,有關澹臺滅明的遺址已難考證。在中國蘇州有一澹臺湖,據聞是澹臺滅明當初結廬的地方陷落成了一個湖泊,故以此為名;湖畔另建有一澹臺祠。而其墓所在眾說紛紜,一說於武城,即今山東省費城縣。或曰於山東鄒城縣,今有澹台墓村位於當地。或曰於陳留(河南省開封是),或曰於豫章(江西省南昌市)。
最重要的是,澹臺滅明為後世留下了典範,其人有為有守,又能傳承、發揚孔子之學。雖然他的容貌醜陋不受重視,但憑著自己的努力,最終名列七十二賢,或許這正是他和孔子之間最好的示現吧!
畫中的澹臺滅明現以布衣形象,相貌不揚如《史記》所載,唯表情極具個性,眼神誠懇、忠厚老實,確是一位不抄捷徑,一步一腳印的行者,而整體的姿態中,也展現出他俯仰無愧的器度。由此可見,為人處世上最重要者,莫過於藉由經典的學習來改變自己的氣質、轉變自己的命運、充沛自己的器識,相貌外表不過是其次。腰上佩劍,暗喻此人具有行俠仗義之心,不屈於威迫之志。(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