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期::孔學一隅-論語簡說
論語簡說(十)—切磋琢磨
億則屢中悟性高
舉一反三學詩才
善體師志高風誼
國之棟樑瑚璉器
經 文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學而篇第十五章)
釋 義
分段與大意
孔門當中,老師跟學生之間的對話都是高雅又有內涵 。
此章分為三段,第一段是老師跟學生的論議;第二段是學生用比喻告訴老師他的體悟;第三段是老師讚歎學生可以言詩。
首先孔子跟子貢的論議,子貢說一個貧窮的人,他在動機上、言語上、動作上不去討好別人;一個擁有財富、地位、學問的富貴之人,不會目空一切,請問老師您認為如何?
孔子評論:可以,但不如貧窮的人可以進一步樂於求道,富貴的人能進一步好禮,懂得恭敬人、禮賢下士,並且樂善好施。
接著子貢引用《詩經》〈衛風‧淇奧〉文句回答夫子,您剛才說的貧而樂道,富而好禮,是不是就是《詩經》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呢?
最後夫子說:端木賜啊!可以跟你談詩了,因為告訴你過去,你可以知道未來,告訴你貧而樂道,富而好禮,你可以知道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來比喻。諸往就是指孔子的回答,知來就是用《詩經》告訴老師子貢懂老師的意思。以上是這一章的分段以及大意。
諂與驕
朱子認為諂是態度上想要討好人;〈邢昺疏〉認為諂是身體上跟言語上去討好人。〈皇侃〉的解釋是心態上想要討好人。將這三家注解合起來,諂就是心地上、嘴巴上、動作上討好他人,此即諂的形象。
朱子認為驕就是愛面子而且很放肆的形象,富貴的人滿足於富貴,就像喝了烈酒一樣,目空一切。
貧諂富驕
貧者,因為不足所以想要獲得,容易去向人討好。富是有金錢,貴是有名聲,富貴之人容易仗勢名利,所以貧者容易諂,富者容易驕。因為大家都看到名利的好處,所以就會爭名奪利,產生很多的爭端。子貢何以有此章之問?就是因為大家都看到名利的好,所以貧的人會去追逐名利,富的人會仗勢名利,因而產生很多紛爭。
而貧如何不諂,富如何不驕?首先要知道不諂的功德,諂的過患,越諂媚別人越看不起,雪廬老人說人要有骨氣!這就是不諂的好處。而且求利可能造成大禍,沒有利就沒有害,沒有福就沒有禍,所以名利是大禍的來源,貧的人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會去貪求富貴。
人如何不驕呢?要知道富貴也是無常法,看他樓起看他樓倒,富貴或許今天臨到你家,或許明天就輪到別家。況且,仗勢富貴容易令親情遠離,不易交到好朋友,君子也不願意跟驕傲的人在一起。
所以貧窮不諂,富貴不驕。貧窮不諂就是有骨氣,富貴不驕就是修養好。
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
孔子說: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無諂只是有骨氣,貧而樂是更懂得充實自己、利益別人,所以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只是保守的作風,貧而樂是更積極利人的善,更能有開創的作為,此二者在境界上有很大的不同。
貧而無諂是不被貧窮所困、所轉,不會因為害怕貧窮而討好別人;貧而樂是能夠以心轉境,用貧窮好好的充實自己。因為貧窮,所以不需要出去應酬,有很多的時間可以好好的充實自己。因為貧窮,所以虛心地跟著有德有學的善知識學習。藉著貧窮來充實內涵,貧窮成為最好的出路!而且因為貧而樂,反而在貧窮當中樹立典範,贏得大家的重視。藉著貧窮來經營自己的人生,並且樹立典範,這就是以心轉境,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富而好禮也是以心轉境,不但不被富貴所轉,不在富貴中生起驕傲,進一步會善用富貴去禮賢下士,讓社會風氣導正,如漢光武帝為了表彰氣節,帶頭禮賢下士,將風氣轉成淳厚,此即以心轉境,善用富貴去樂善好施、禮賢下士,並且將風氣轉變。
貧而樂道的典範
七十二賢裡面的顏回、公晳哀和原憲,這三個人特殊的形象就是貧而樂道的代表。
原憲是貧而樂道的隱者,就算他的好同學做了衛國的宰相,也不會去巴結。原憲在孔子過世以後,隱居於衛國,子貢在衛國當宰相,去見他的好朋友原憲,子貢是結駟連騎(很多台四匹馬拉的車一起前進)去找原憲,原憲住在陋室窮巷,屋頂是茅草屋,門用布做,下雨的時候是上漏下濕,拄著拐杖出來見子貢,子貢就問:老弟,你是不是生病了?原憲回答,無德是病,無財是貧,我是貧不是病,子貢終生以說過這句話而感到羞恥。
公晳哀,孔子讚歎他的賢德,是言必信,行必果,有俠氣!在當時混亂的時代,想要謀求富貴的人,必須做權貴的家奴,或者待在都市裡面謀求發展,攀附權貴,只有公晳哀不這樣做!
而顏回是一簞食一瓢飲,用竹子做的飯碗,用葫蘆瓜切一半,挖空曬乾作為湯勺,住在陋巷當中,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贏得子貢對他由衷的恭敬與佩服!
經文是貧而樂,雖並未講貧而樂道,然是採取樂道之意,證明有三,一者、《論語》有《齊論》、《魯論》跟《古論》,《論語》是鄭康成依據《魯論》而整理完成,而魯國所傳的《論語》即是樂道;二者、依《史記》的〈弟子列傳〉有樂道;三者、是鄭康成本章的注解。樂道就是充實自己的內涵,唯有充實內涵才能幫助別人,顏回雖然貧窮,但楚國的子西大夫,認為他有宰相的能耐與氣度,是貧而樂道的典範。
富而好禮的典範
富而無驕是保守的好修養,因為知道驕傲的過患所以無驕,可是不如好禮的利人之善,不如懂得尊重貧而無諂者、尊重貧而樂道者。富而好禮之人可以帶動社會風氣,而且能夠樂善好施,子貢就是其中的典範,他尊重顏回與原憲的貧而樂道,並且將所賺取的財富幫助孔子弘揚聖道。
其次,范仲淹是北宋的參知政事,他懂得把錢花在刀口上,將錢財拿來做義田、義莊,培養族裡貧窮的人成為人才,並且恭敬賢才,樂善好施。
為什麼不說貧而好禮,富而樂道
這一章為什麼不說貧而好禮,富而樂道?貧而好禮不如貧而樂道,因為貧的人易對人客氣,本來就好禮!好禮當中必須包括樂善好施,貧窮的人沒有樂善好施的本錢。
富人本來學道就比較有資糧,容易找到好老師,人脈比較廣,求學障礙也比較少。但是富貴的人更重要的是好禮,懂得去恭敬人;貧窮的人懂得充實內涵,富貴的人懂得在外相上禮遇別人,樂善好施。果然如此,相信社會風氣一定會改變。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詩經》〈衛風‧淇奧篇〉:「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看看那淇水岸邊茂盛的綠竹,指的是衛武公非常有文才,並且懂得精益求精,衛武公很怕人家對他歌功頌德,每天最盼望的是大臣們應該舉發他的過失。因為周幽王寵愛褒姒,犬戎打進來時差點滅了周朝,衛武公幫助周平王打敗犬戎,於衛國執政了五十五年,成為衛國最有名、最賢能的君主,所以老百姓對他歌功頌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讚歎衛武公執政精益求精且有毅力,內心清明,在外又有好名聲。
切磋琢磨,一般來說,切指獸骨或者牛角,磋指象牙,琢指玉,磨指石頭,也就是牛角、象牙、玉、石透過切磋琢磨,變成高級工藝品、藝術品。
深入的說法,是就一個器材上說切磋琢磨,切就是先大幅度的處理,磋是粗略的磨,琢是雕琢,磨是細磨。所以對牛角、象牙、玉和石都可以切磋琢磨,細磨之後成就了精美的工藝品。
故宮有很多精品,例如象牙經過切磋琢磨,成為象牙球帽架,是皇帝下朝的時候放帽子的地方。表面以高浮雕刻九龍穿梭於祥雲間,內部則雕刻各種鏤空精緻的錦地幾何紋樣,共二十四層,每層皆可靈活轉動。層層相套、玲瓏剔透且製作繁複的象牙球,價格比原先未經雕琢的象牙球,多上千萬倍。
再如故宮鎮館之寶小白菜,是瑾妃嫁給光緒皇帝時的嫁妝,玉彰顯她的冰清玉潔,白菜上的螽斯和蝗蟲代表多子多孫,繁衍後代。當玉石只是一塊玉和成為小白菜,兩者的價值差多少呢?換句話說,透過切磋琢磨,將人的尊貴以千萬倍成長,貧窮的人和富貴的人都能藉此讓自己的價值成就千萬倍。我們每個人都在創造自己的價值,切磋琢磨就能從庸才變成人才。
再者,子貢所云切磋琢磨乃《詩經》賦、比、興當中的比,貧而無諂經過切磋琢磨到貧而樂道;富而無驕經過切磋琢磨到富而好禮。切磋琢磨是修學的過程,包括跟老師、同學之間的學習,也包括自己回到家不斷的複習,充實自己的內涵。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孔子讚歎子貢有悟性,是告訴你過去,就可以知道未來。詩是蘊含不發,而且往往彰顯的是言外之意,用詩溫柔敦厚地去說,不會得罪人,這就是一個能看懂人心,而且會說話的人,藉著過去知曉未來,如同象牙、獸骨、玉、石,經過切磋琢磨以後變成高級藝術品的價值。
一般人有可能辦不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但是在孔子的心目中,子貢可以進步到富而好禮。
總 結
第一、《禮記》〈坊記〉:「貧而好樂,富而好禮,眾而以寧者,天下其幾矣。」意思是說,貧而樂,富而好禮,乃至家族當中人口眾多還安寧,這三件事情是很少的。家族人口眾多,家大業大不好管理,家中長老要以身作則,以禮治家,要做到以上這三件事是很難的。
第二、無諂是一種骨氣,無驕是一種修養,有骨氣、有修養的人,還要加上學問之功,也就是切磋琢磨,進到樂道好禮,這個人才更可觀。
第三、朱子說,我們先問問自己是不是無諂、無驕,先打好基礎,再來談貧而樂道,富而好禮。孔子對弟子的教導是觀機逗教,他知道子貢有悟性,可以循循善誘,有次第的引導,以上是這一章的大意。
問 答
問:為何夫子要讚歎子貢可以言詩,言詩為何需要有悟性呢?
答:詩裡面有很多意思是含蓄不發的,若能看懂其中隱藏的意思,表示此人很有悟性,舉李太白的〈清平調〉來說,楊貴妃跟唐明皇在花園裡面賞牡丹花,李太白就寫了這首〈清平調〉,裡面全部讚歎楊貴妃的美麗,花園的漂亮,並且拿花、拿巫山的神女、拿趙飛燕跟楊貴妃比,全部都比不上!但「解釋春風無限恨」含太白勸諫義,乃言唐明皇你這個春風啊!未來會有無限的遺憾,唐朝的危機就在花園賞花當中發生!其中已經含藏了敗亡之因。所以懂詩的人若有歷史的眼光,不但不會重蹈覆轍,且能夠鑑往知來、趨吉避凶,而且文章一定寫得好,又不會得罪人,是「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
問:依照老師剛才所說,可與言詩已矣的含義,就是告諸往而知來者的意思嗎?如果是的話,子貢難道還不懂《詩經》怎麼讀嗎?子貢他是否只是富而不驕?就著他與原憲之間的對話,似乎是他失禮了,請問老師,子貢最後在禮的成就上如何?
答:子貢知道自己失禮,他知道承認過錯,立刻能夠收回剛才的態度,而且終生以他說過這句話為可恥,這就是富而好禮的形象。
問:《大學》中,曾子說切磋是道學,琢磨是自修,請問老師是為什麼呢?
答:這就是曾子善讀《詩經》,子貢很有悟性,知道《詩經》要這樣引述,所以孔子說始可與言詩。有悟性的人,可以跟你談詩,而想要好好學詩的人,一定可以開竅,兩者是互相觀待。
例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詩文表面看起來是男女戀愛,雎鳩鳥其聲關關,可以做很多比喻,例如朋友不離,比喻道義之交、生死之交;也可以比喻成國君愛民,可以從《詩經》的詩句當中,悟出很多人生的道理。
曾子說切磋就是道學,求學叫做切磋,跟老師一起切磋;琢磨者自修也,也就是自己回家把義理拿出來想的時候叫做琢磨,沒有切磋、琢磨,充其量只不過是塊璞玉,但是經過切磋琢磨,經過聽聞並且好好的做思維,價值就會無限成長。所以孔門的大賢跟著老師、同學切磋,然後私下用功琢磨。剛直的子路成為大賢;高柴愚直成為衛國的士師(獄官),回來魯國做武城宰;曾子則是從上課都聽不懂,最後到楚國當上卿大夫,而且回到魯國講學,成為魯國最有風采的人物。透過切磋琢磨,把人的價值做無限的成長。
問:如果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到貧而樂道,富而好禮可以稱作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請問貧而諂,富而驕進而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是否也可以稱作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呢?
答:不可以!因為貧而諂、富而驕是一般人的通病。也有很多人有貧而無諂,富而無驕的質地,例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未嘗如丘之好學也。一鄉裡面哪怕只有十戶人家,可以找到忠信像我孔某這樣的,可是沒辦法像我孔某這樣的好學。好學就是懂得找好老師去聽課,跟同儕切磋,回家還要懂得琢磨,課前不預習,課後不複習,有再好的質地,都不會有所成就。
問:請問富而好禮和富而樂道比較,何者較為困難?如果將貧而樂道也一起加入這三者之間比較,它的難易程度應該怎麼排列呢?
答:貧者因為謙虛所以容易好禮,縱然可以無諂,但是樂道是難的,貧的人牢騷多,就算無諂,但是叫他充實自己是很困難的,他要工作養家,還有其他很多雜事,有比較多的障礙!果然能像顏回這樣,內心從容像富貴人家,不畏生活忙碌的去求學,能有幾人?可見貧而樂道者少!
富人或許能無驕,但是要禮賢下士,對貧窮人恭敬,甚至是虛心求教,這是困難的。雪廬老人所編纂的《常禮舉要》:「於肩挑小販苦力,莫討便宜。」富貴的人頂多不討便宜,但是難在是否能禮敬無諂,或者樂道的貧者,改善社會風氣。貧的人充實內涵,富的人能夠好好的去莊嚴外相,禮賢下士、樂善好施。
總而言之,這兩者的難度,富的人好禮是難的,對貧的人樂道是難的。
問:顏回不但貧窮,沒有政績,也沒有辦教育,請問他如何說是樂道以利益他人呢?
答:顏回是孔門中的大賢,孔子上課的時候,顏回是不違如愚,下課的時候跟同學們談論,可以將老師上課的未盡之意再講清楚,幫助老師的教育事業。師兄弟私下被顏回培養,這些人被顏回培養起來之後,私下對顏回又感激又佩服,顏回過世的時候,門人都想要厚葬他,就是因為他對師兄弟的貢獻實在太大了。
問:請問我們一般人學習《詩經》的成熟時間是什麼時候?
答:最好先學雪廬老人的《詩階述唐》,唐詩四萬八千首,老人家歸為二十一類,總共一百首,從文法格局、講要、取境當中看出詩的內涵。例如〈蜀相廟〉,詩文開頭是「丞相祠堂何處尋」,丞相二字看出杜甫把蜀國當成正統,雖然正史當中魏國是正統,但是在杜甫的心中蜀國是正統,為什麼呢?因為諸葛亮這個人是漢賊不兩立,中國歷史不以成敗來論英雄,唯有民族氣節才能論英雄,民族才能延續。所以中國人拜關公,但是關公、岳飛、諸葛亮都是失敗者,因為中國人講究的是民族氣節。
問:感覺貧富是相對的概念,如何對照自身以區分貧跟富?
答:貧富就最粗淺的來講,貧就是生活資源缺乏;富就是生活資源富有,又有充分的享受,那是富的起點。貧者就是必須要很努力工作,才得很少的資糧,資源缺少的那一分。
問:貧而樂、富而好禮,是不是貧跟富的最高成就相?再往上走還有沒有更高的境界?
答:太好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果樂在正道,而且所證的道是他的樂處時,就到究竟了!禮如果是把道表現出來的禮,道跟禮互相觀待,道是內涵,禮是外相,當道達到究竟時,禮也達到究竟。其實富貴或貧窮,都應該樂道好禮,但此章的重點在貧而樂道,富而好禮。
問:如果想要學習子貢與子夏的悟性,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要如何來培養自己?
答:首先,學《論語》是最為重要的,十三經的精華都在《論語》,切磋琢磨四個字,透過這一章,更知道如何體會。切磋琢磨告訴我們,衛武公當國君一直到九十三歲,活得越久,風采越好,大家對他越讚歎,衛武公靠的就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喜歡向人求教。孔子也是如此,五次進出衛國就是因為衛國多君子。(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