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期::社論
孝乎惟孝迎猴年
古文明長河不盡
源頭清淨由傳承
代代相傳不變質
驚恐世局佳出路
紅藜麥飯出現在學會的餐點裡,比芝麻還小,紅紅的、一點一點躺在鬆軟的白米飯中,或許因為米飯的香氣十足,以至於紅藜麥的味道和口感並沒有令人感到獨特之處。
從七千年前就在南美洲安地斯山脈野性生長的藜麥,外殼味苦且澀、蟲鳥不愛(所以不會有農藥殘留憂慮),但去殼後的藜麥富含營養,曾是古老的印加王國的糧食之母。西班牙人入侵之後卻嚴禁人民種植及食用藜麥,因此五百年來,藜麥只好在野地裡應著四季循環自滅自生。十五年前,一位祕魯廚師阿庫里歐發現了這些無人食用的野生藜麥,將之結合祕魯獨特的文化運用在烹飪中,其多色多元的美味和豐富的營養價值令世人驚艷。並且聯合國糧農組織研究認為藜麥是一種可以滿足人體基本營養需求的單體植物,是最適合人類的全營養食品,甚至訂二O一三年為國際藜麥年。十年前全國人口仍有一半以上在貧窮線之下的祕魯,這幾年靠者飲食文化和農產品出口,農民生活改善,國民所得迅速成長兩倍。
從傳統裡發現好東西,翻轉了秘魯的農業產值、改善農民生活,甚至吸引全球觀光客前往秘魯進行美食之旅。
這個故事似乎很符合台灣近年來高張的文創大旗以及對經濟起飛的期待,我們總希望有一個轉機、一個跳板讓我們跳出困境,躍向繁榮的未來。
然而,根據政府陸續公布的統計報告,二O一五年臺灣的出口年增率嚴重衰退,是二OO八年金融海嘯以來最慘的表現,歐洲多國經濟疲弱不振、產油過剩,及伊斯蘭國在世界各地發動的恐怖攻擊均造成國際商業活動減緩,所有和外銷相關的產業均難以避免地受到國際情勢的波及。台灣長期以來高度仰賴出口貿易,出口表現不佳,連帶影響企業的活力、人民的薪資,因此許多以內需為主的產業也將難以避免遭受衝擊。
國際情勢不安、長年的政治喧鬧以及近年來社會價值觀受鄉民和網軍的言論風向影響變得光怪陸離,於是乎,人們對未來愈來愈感到憂慮,經濟發展遲緩、教育失了準則。這不是最壞的時代,卻也不是值得稱頌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裡,我們應該做什麼?怎麼做?大家都說文化很重要,鼓勵發展觀光文化、美食文化……,可是文化又是什麼?文化真的具備能改變世界的力量嗎?
以史為鏡,世界四大文明中的兩河流域文明,也就是位在現在伊拉克一帶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那裏曾經水草豐美,是世界上最早有農業文明和文字的地區。然而,大地固然能化育萬物,卻無法抵擋人為的破壞與戰火的蹂躪,如今沙漠一片、生靈塗炭,政治失序,百姓恐懼不安。
以例為證,世所公認的文化大國─法國,不論是音樂舞蹈戲劇、繪畫建築文學電影乃至時尚、科技、美食……等,法國所展現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使文化成為這個國家最重要的資產、是眾多創作者汲取靈感之處,更是許多人夢想一生一定要去一次的浪漫國度。然而,如果藝術的成就和生活的型態就能代表文化的深度與廣度,那為什麼十一月甫發生的劇院攻擊事件中,兇手竟是浸淫在法國文化中土生土長、享用所有社會福利的法國籍穆斯林?
為什麼文化的力量既可以讓一個國家輝煌耀眼,卻也可以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因此,文化到底是什麼?文化的力量是什麼?
文,是經典;化,是化導。以經典化導人民,謂之文化。
不論中外,文化均立基在依據古人智慧集結而成的經典之上。
西方文明的經典是聖經和希臘哲學思想,過去一千多年以來,歐洲的思想和文明發展均和這兩者密切相關,從聖經發展出來的文學藝術,和從希臘哲學開枝散葉而來的理性辯證思惟,成就了我們今日認識的西方文化。
而華夏文明的經典是六經乃至十三經,古代以禮樂化導人民,以詩維護溫柔敦厚的風氣,以易經趨吉避凶,以論語、孝經等作為讀書人的基礎開通經學見地。中國的經典裡包含理性和感性,共通的目的在仁人君子的養成,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人才的大用在治國化民創造大同世界。
全世界都在找人才,但人才在哪裡?人才不在技能,而在品格,品格則由孝道始。一個人如果在處事時言行舉止之前能念及父母恩、不辱父母命、不傷父母心,則能謹言慎行、難有作亂犯上之舉。孔子在孝經的開宗明義章就告訴我們,天下大治的至德要道就是「孝」,因為愛親,所以我們會修身,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為他人著想、不悖離長上;所以由上而下的孝親可以改善社會風氣,而導正人心齊家治國平天下均由孝道來。
雖然科技日新月異,但經典卻是歷久不衰,古人的智慧裡即具備面對這個時代問題的解答。從經典中找出路,從學習中得見地,是我們面對世局變動的不變堅持。
新的一年,全球各種景氣預估普遍不佳,但大環境影響的是機會,經典的學習實踐改變的是命運。眾多猴年的吉祥話裡,我們特別選擇「輩輩封侯慶好年」為賀歲的主題,輩輩封侯,是古代讀書人以經世濟民為理想,期許代代相傳。我們延續輩輩封侯一詞的傳承義,期許並祝福大家從孝道出發,在儒學與佛學共同增上,拓展見地,以經典正己化他,以文化的真實力量迎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