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期::孔學一隅-論語簡說
論語簡說(十二)—子貢億度事理(上)
個性轉變命運改
賴師調教己好學
先賢典範在眼前
己能踏上康莊道
經 文
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先進第十一—十八)
前 言
常人都以為個性的缺失會導致個人一生的失敗,殊不知善用質的重要!個性的缺失可以經由自身的琢磨、師友的陶冶切磋等,不但不成為缺失,反而成為優點。人生是馬拉松,只要不斷地增上、不斷地修正自己、開拓自己的視野,不斷地加大格局、充實自己的內涵,出路就在裡面。
弟子們因經過了老師的調教,高柴從「愚」到「不愚」,曾子從「魯」到「不魯」,子張能夠氣象堂堂,子路足以成為國家的大才,這是本章所含藏的意思。
釋 義
分段與大意
此章文分為兩段,第一段評論四位學生個性各有偏失,不合中道。第二段將顏回跟子貢作比較。
首先就表面意思來解:高柴這個人是愚笨的,曾子屬魯鈍,而子張是開闊、不能務實的人,子路則為剛強的人。
顏回是一次又一次屢屢地達到空靈靈的境界。子貢本來能好好學習受命之學而成為傳承者,得到傳承的天命,結果他分心去做生意,他推度事理都能夠合乎重點,都能夠切中重要之處。
柴也愚
高柴,姓高、名柴、字子羔。《史記》的《弟子列傳》:高柴小孔子三十歲且身高不滿五尺;《孔子家語》:不滿六尺。總而言之,高柴不甚高大且面容不美。
再者,關於高柴屬何國人亦眾說紛紜,鄭康成跟北宋的王應麟都說他是衛國人,不過常年居魯,所以亦可說為魯國人。《孔子家語》:高柴是齊國人,為齊國大夫高傒之後。不過一般說法皆說高柴是衛國人。
高柴質地甚佳,其母過世後,守喪三年間不苟言笑。對於春天剛剛萌芽的植物,不會去攀折;對於春雷之後的小蟲,也不去傷害它;他人的影子,高柴也不會去踐踏。種種事蹟彰顯出高柴是一個能夠愛護動物,而且能夠尊重別人的人,這就是他的質地。
高柴在衛國當士師時,衛國發生內亂。處逃難期間,於都城與子路不期而遇,高柴告訴子路說:「衛國的內亂很危險,不要進去!」可惜子路不聽勸,最後高柴往外跑而子路往裏衝,高柴保全性命,而子路在內亂中被斬成肉醬。
孔安國《集解》:「愚」就是「愚直」,也就是呆板,不知變通。經國先生也曾說過他在孩童時代,愚直不知變通故事:當時他外婆給他兩枚錢,一枚錢是買醋、一枚錢是買醬油,行走間不慎跌倒,爬起來不知手中的這一枚錢到底是要買醬油還是買醋,於是他連忙回去問外婆,外婆就說:「哪一枚買醬油、買醋都可以呀!」這樣的形象就是不知變通,高柴亦是這樣愚直、不知變通的人。
參也魯
曾參,字子輿,是魯國南武城縣人,小孔子四十六歲,孔子過世的時候,他才只有二十七歲。先祖是少康最小的兒子,封於鄫建立鄫國。魯襄公六年的時候,莒國把鄫國滅了,鄫國的太子巫跑到了魯國,便改姓為曾。曾巫的曾孫為曾點,曾點生曾參。
曾子對父母親至孝,名列二十四孝中。曾子曾經在種田時,不小心把瓜的根砍斷,而被其父責罰至昏厥,醒來後怕父親擔憂,以彈琴表示無恙。孔子聽聞後責其不孝,孔子說:「孝順是小杖則受,大杖則逃。」如果不小心被父親打死了,會讓父親背上「不慈」的罪名。曾子聽聞後去向孔子謝罪。
曾子他在父親過世時非常地哀傷,他說:「以前在齊國待遇很少,但因為可以奉養父母親,所以感到很快樂:到楚國去當上卿大夫後,我的住處、園宅很寬大,出入隨從眾多,吃得很豐盛,可是我很傷心,沒有辦法奉養父母親。」曾子就是如此有孝心的孩子,同時也是孔門裡面最用功的學生,每每讀到喪禮時,都想到他的父母親。最後孔子傳授《孝經》於曾參。
魯就是指曾子資質魯鈍。什麼叫做魯鈍?就像刀很鈍,不容易切東西。魯鈍就是上課都聽不懂,最後卻成為《孝經》的傳承者,代表他善於用魯的質地。
師也辟
子張,複姓顓孫,名師,字子張。《左傳》記載:魯莊公二十二年的時,陳國殺了他們的太子禦寇,陳國的公子完和顓孫大夫逃亡到齊國。顓孫又從齊國逃亡到魯國來,到了子張已歷經魯莊公到魯哀公,過了十代,由此可知子張為魯國人。孔子過世後,他終生不為官,是儒家的八大派之一的掌門人,接續傳承孔子的聖道。
子張過世前,把其子申祥找來,對他說:「君子要死的時候叫做終,小人要死的時候叫做死。」終就是君子要死之前,事業圓滿叫做終。小人也就是一般的凡夫俗子,生的時候像草木生,死的時候像草木腐朽。表示子張很肯定自己一生的行持,他過世的時候,也如同夫子一般,比照商朝的喪禮。
子張相貌堂堂,手背在後面表達自信,手上握著竹簡表達傳承,自信滿滿,眼睛微微地上揚,一身布衣,代表終生未仕。
辟有兩種講法,一是《黃氏後案》:辟是偏的意思;一是《論語會箋》:辟是開張的意思。「堂堂乎張也」,就是氣象堂堂。
如何得知此處的「辟」字應該解釋為開張的意思呢?子張曾說:君子論交朋友叫做尊賢,也就是尊重善知識,容眾就是包容大眾,能夠尊重、讚美能力好的人,也能夠體恤能力不好的人,此非氣象堂堂、開張的人不能達到。
由也喭
仲由,字子路,或稱季路。子路小孔子九歲,從小家裡貧困,但是子路非常孝順父母親,自己吃野菜省錢給雙親吃好的。他曾到百里之外,背著白米回來孝養他的父母。雙親過世後,楚國重用子路,住的好、受用佳,但是他說,每每回想過去的日子,寧可吃野菜、去百里之外背米回家,而不願衣食無虞卻無雙親可養。孔子讚許說:「子路是父母生的時候能夠盡力撫養,父母死的時候也能夠盡上哀思,是真正的孝子!」
子路個性剛強、凡事對錯分明。當孔子見南子的時候,子路認為「咱們沒出路就沒出路,幹嘛要走官夫人這一派?」再者,公山弗狃在費地叛變,晉國的佛肸在中牟叛變,想找孔子去做官,孔子都說想去,子路也不高興!認為我們幹嘛去亂臣賊子那裡呢?這種愛恨分明,具俠氣的個性,孔子心底其實也是喜歡的,雪廬老人說:「做人要有七分的理智,三分的俠氣。」光有理智是不行的,要帶一點俠氣,事情才辦得成!
孔子讚歎說:子路這個人是果敢、可以從政的。遽聞子路判案,甲乙兩邊各說各話,子路僅憑三言兩語就能精準判案,可知子路是司法與內政的大才;《論語》中:「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可見子路也是軍事人才。子西大夫也跟楚昭王讚許子路是一位治世的幹才。
子路這個人個性太剛強,所以有時候在禮節上不夠周到,叫做「失于禮容」。孔子也說:「好勇過我。」子路的勇氣是超過我的,可是子路能勇無法不勇,這是不如孔子之處。孔子也曾經說:「子路要三思而行,冉求是再思可也。」都是告誡子路不可太過剛強。
解 析
古今之愚有何不同?
在〈陽貨篇〉有云,愚有分古之愚者跟今之愚者。孔子說:「古之愚者也直」,直是因為愚者不知變通,所以他不敢權變,這樣的人不會耍詐,知道自己的愚癡,因而虛心地採納他人的意見;「今之愚也詐而已矣」,現在的人很會用「愚」來耍詐,用「愚」來爭取別人對他的信任,他的「愚」就是他的小聰明處。
愚之優點、缺點為何?
「愚」的優點是因為他不知道變通,所以他會堅守原則,再者因為他承認自己「愚」,所以不敢害人,在《四書詮義》:「愚」的人必忠厚。還有「愚」的人,他的內心裡面有什麼就會表現什麼,因此「愚」的人也比較正直。
「愚」的缺點是呆板、不知道變通。在《左傳》魯僖公二十二年,宋襄公跟楚莊王打仗,楚國的部隊過河,宋襄公的將軍認為要趁大軍過河時攻打,能讓楚國大敗,宋襄公卻認為不能乘人之危。等到楚國部隊慢慢地過河還未成列時,宋襄公也認為不可以發動攻擊。接著等到楚國的隊伍都排好以後,兩軍交戰,結果宋襄公果然大敗,還差點被抓,甚至是傷重而回,宋襄公就是失在「愚」!
《詩》教在溫柔敦厚而不「愚」,一方面從《詩》教中體會他人,學習替別人著想,一方面從《詩》教中開發悟性,不會愚癡、受人利用。我們現在的國學教育往往把小孩子培養成乖乖牌,這是「愚」!所以,如何在經學裡一方面厚培質地,另一方面開啟他的悟性,是我們從事國學教育的人很嚴肅的課題!
高柴經孔子教導後不愚,有何證明?
於孔子做大司寇的時候,子路在季孫大夫做家宰,很得季孫大夫的信任,他想保薦子羔做費邑大夫,孔子認為子羔還沒有學成,不能做官。我們一般人或許以為,反正下面有承辦人員,做官的只要批改公文就好。殊不知,那是把百姓當成白老鼠,你一定要有能力,才能任官,否則便不能利益百姓,也傷害自己的善根。後來子羔在孔子的座下孜孜矻矻,也做了衛國的士師,成為棟樑。回到魯國,又為成邑的大夫。衛國的內亂中,四十二歲的高柴逃跑,對比六十三歲子路的送死,他的眼光、格局又非昔日可比,這就是高柴經過夫子的教導後不愚的證明。
高柴的不愚在政治上也有充分的體現,他的夫人過世時,送葬的人眾多,結果路不夠用而踩壞了旁邊的莊稼。有人就說:「高柴,你應該把錢拿出來賠。」高柴說:「我不賠。」他解釋說:孟孫大夫並沒人怪罪我,我的朋友並沒有捨棄我,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去買通人民?政治家的責任是要把國家的大政辦好,而不是在討好人民。
如果將「師也辟」解為「邪僻文過」,是否可採?
不可以的。馬融將「辟」講成「邪僻文過」,「邪僻」就是此人很奸詐;「文過」就是保護過失,將過失變成功德。但子張不是這樣的人,子張的「辟」是流於一偏,是開張不知收斂的意思。
辟之優點、缺點為何?
辟的優點就是格局大,《四書論義》云:「辟者才藝高。」此人若是開張、有志向的人,他一定是有才情、有志向者,他一定肯充實他自己。「辟」的人容易容眾,容易和眾人結善緣。
辟的缺點就是不知收斂,有時候會超越分寸。舉例來說,沒有那個能力卻偏要辦那麼大的活動,不但效果沒辦法達到,而且讓自己的團隊累得半死,這就是辟容易有的缺點。
如何善用自身辟的特質?
好好地跟老師、朋友多切磋琢磨,還要好好地充實內涵,並且能掌握時機步步為營,並且懂得量力而為,重視效果和實際的利益,不要重視虛浮的名聲。所以孔子跟子張說:讀書人的通達,絕對不是名聲的通達,讀書人的通達在於你的質地和正見,察言觀色中的知所進退,並且懂得謙虛求學。如果只求名聲的開張,後面一定有禍害!
徐醒民老師曾經說:辟者,太過與不及都不合乎中道,比如煮飯,煮焦了和沒煮熟都不能吃。時機不到卻堅持做,和時機到了卻不幹,都是不行的。所以,如何恰到好處的掌握時機,是擁有辟的特質者,必須要好好地思維的。
「師也辟」,然經孔子教導後不辟,有何證明?
在《孔子家語》:衛文子卿大夫對孔門很好奇,問及子張時,子貢說:「子張這個人,有功勞也不會沾沾自喜,即使有尊貴的地位也不會驕傲待人,而且不會貪慕權勢。對於那個孤苦無依的也不敢怠慢。」開張的人不會去重視那些細節,子張學習到最後是這種既開張又重視細節的氣象,可見經過孔子的教導,子張是不辟的。
如將「由也喭」解為「粗俗不馴」,是否可採?
有的注解是粗俗不能被馴服,子路不是俗人,他的志向是「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我最好的受用,都願意分享給朋友,願意跟志同道合的人和合辦事,這樣的人,俗在哪裡?俗的人會追逐名利,而且孔子說:子路是位穿著破棉襖跟穿著狐皮裘的人站在一起,也不覺得丟臉的人,請問何俗之有?
喭之優點、缺點為何?
剛強的人必正直,內心想什麼,外表就呈現什麼,這種人不矯情、不虛偽、不做作。子路在衛國被斬成肉醬的時候,孔子在庭院中放聲大哭,說天要絕我!並且也說,子路處處保護他,讓他聽不到罵名。
喭的缺點是容易得罪小人。雪廬老人說:「人生成功的秘密其中之一,就是不要得罪小人。」得罪小人容易吃不完兜著走。
這樣的人也容易跟別人起衝突,孔子在匡地被圍時,子路就想拔劍保護孔子,孔子說縱然打退匡人,自己也會損兵折將,什麼場合該不勇的就不能勇,什麼場合該勇的時候就要勇。所以孔子是一個可勇可不勇的人,子路是必得勇!這是子路不如孔子的地方。
如何善用自身喭的特質?
「喭」就是剛強,把它用在於堅守原則,找到良師益友,並且堅持不退轉地學;把剛強的地方用於改過遷善。有恒心,會使一個人雖愚必明!雖魯必悟!雖弱必強!而子路的剛就剛好用在最好的地方,跟孔子的相處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變成孔子最重要的革命夥伴!
「由也喭」,然經孔子教導後不喭,有何證明?
《史記》的「弟子列傳」說:當年子路見孔子的形象是一副武士拔劍的模樣,並且告訴孔子,這樣才能保護自己!並自以為是的認為,南山的竹子,本來就很直、很尖,又何必學?孔子告訴他,把竹子削尖,不就可以穿革嗎?意思是質地好的人,若能求學不是更好嗎?折服子路後,子路把裝扮變成文人,向孔子求學。這就是剛的形象,說改就改,承認錯誤!子路後來做過季孫大夫的家臣,也做過孔悝大夫的家臣。能在魯國及衛國最有實權者的手下做事,就足以說明「不喭」。
《禮記》的「禮器」記載:季孫大夫家的祭祀往往很冗長,子路便把儀式的內容刪改,繁文縟節去掉、保留莊嚴肅穆的部分。第二次祭祀的時候,時間縮短且與會者行禮如儀至結束,孔子讚許子路這種深通於禮的表現,這哪裡是「喭」?
綜觀前四子,我們得何結論?
孔子善於觀人,對弟子的個性都只用一個字加以點評。再者,孔子乃天下最偉大的老師,知道弟子的個性,給予循循善誘,而弟子們也願意在其個性上修正。所以高柴最後是「不愚」,曾子最後是「不魯」,子張最後是「開張」,可是又重視細節,子路是「喭而不喭」。
總 結
雪廬老人說:「用人重在質地!」質地好的愚、魯、辟、喭,都沒有輸在起跑點。
再者,愚、喭、魯或者辟,都沒有關係,如果肯接受調教,都有可成之日。我們要善於觀察自己的缺點,也要善於去觀察別人的優點,善於修正他的缺點,你就是他的貴人,善於改善自己,也是自己的貴人,相信一定能擁有很好的出路,以上是這一章的大意。
問 答
問:本章中孔子在品評前面四位弟子時,句首並無「子曰」。可是品評顏回還有子貢的時候有「子曰」,不知道品評四位弟子的部分是孔子所說的嗎?
答:只有老師能直接叫弟子的名字,其他人要稱字。所以品評四位弟子,亦是孔子所說。
問:古代的「愚」跟今天的「愚」不一樣,「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有否證明高柴他是屬於古愚而不是今愚?
答:高柴這個人,對母親孝順、愛護動、植物而且非常的好學,最後成為衛國的士師,回到魯國候做孟孫大夫的成邑大夫,管理有政聲,列入孔門七十二賢,這哪裡是耍詐的人辦得來呢?所以是「古之愚」,此愚是愚直,愚直不知變通。
問:有注解認為:子張的「辟」主要解釋為注重自己的儀容外表,請問這家是否可取?
答:子張曾經問孔子,怎麼得福報?問朝代的更替要怎麼去觀察?問歷史人物要怎麼去看他的內涵?問怎麼從善人進入聖人?問怎麼做一個明白人?問怎麼去尊重德行、怎麼辨別疑惑?問怎麼行仁?問怎麼從政?能問出這種問題的人,請問會是一位重視外表的人嗎?此注解不採。
問:曾子的「魯」是指他的根機還是他的見地?
答:魯是根機,就是聽不懂。曾子在十幾歲的時候就跟孔子周遊列國,餓於陳蔡時,聽到了「性與天道」。又有諸多長輩的協助,所以他的見地也變得高遠。所以文化的傳承不在於天資高低、不在於悟性的深淺,而在於肯不肯好學,這在曾子身上可以得到證明。
問:只要能夠善用自己的缺點,就能使缺點變成優點,首先我們應該要如何先做到第一步,去正確地觀察自己的個性,進而將個性中的缺點轉換呢?
答:先從上課開始,先預習,其次認真聽並課後複習。有了正知見,必能了解自己個性的不足,並善巧地運用所學改變自己,如高柴、子張、曾子等就是最好的典範。
問:作為一個老師應該要如何去精準地抓住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學生呢?
答:老師們要先內化自己。想要造就一個學習的環境時,老師本身必須要是個好學之人;想要引導愚者成為不愚,本身就要有不愚的引導,否則也沒辦法引導愚者成為不愚,所以,老師本身的充實最為重要。
老師們本身充實自己,才有辦法引導他人走上光明的大道。教學的方法不需講究很多花招,重在教學的內涵,只要內涵有了,運用方法才有成效。
問:雪公說:一生成功的秘訣也在於不要得罪小人,請問該如何識別小人?在工作中不得不打交道時,又應該要如何面對呢?
答:「聽其言,觀其行」、「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這些都是論語所教的方法,但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先認識自己,沒有認識自己,也無從認識別人;沒有辦法掌握自己,也無從去調伏別人。
問:面對小人的時候,除了要避免得罪他們以外,難道我們不應該進而讓他們改變向善嗎?
答:小人與壞人不同,壞人如公山弗狃、佛肸之流,雖然是叛變,但是孔子認為他們可以透過教化去改變。亦即壞人有時可以調教而改變的,小人則心術奸邪無法改變,如曹操、王莽之流,不但改變不了他們,與他們接近還深受其害。
問:必須先讓自己學,是否可以更具體地講述,要如何充實自己,進而發現學生的特質?
答:《論語》是一本非常好的書,透過《論語講要》能通達《論語》,不但能充實自己,且增強處世的能力。並以此作為觀察學生的特質,也從中找到引導他們的方法與見地。
問:夫子在講這一章的時候,是否有甚麼特殊的狀況呢?如此點出四位弟子特質上的缺失,是否會讓弟子難為情?例如像《論語》中「門人不敬子路」的篇章這種情況出現。
答:夫子在點評弟子的缺失時,並不代表說他們不會轉變,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個性是可以改變的。子路的剛經過調教後也呈現柔的那一部分,在季孫大夫家的祭祀禮儀中,子路也知道懂得抉擇,採取精華的部分,讓這個禮能夠莊嚴肅穆,這就是子路的厲害!善用這些看似缺點的個性,能轉化成優點,不但不會讓人不敬,反而會讓人佩服。(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