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期::藝術賞析-華夏精魂千秋

華夏精魂千秋(八) —明倫史畫孝友清亮─閔損

為人重在氣節存

孝弟和諧家邦國
聖賢之道芻豢色
見機而作言必中
 
 
【史話】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門生,以德行著稱,秉性孝友。生母早逝,父親再娶,生了兩個弟弟;平日雖受到後母的虐待,但一點怨言都沒有。
某年冬天,他為父親駕車,因為天寒手凍使得韁繩掉落。父親見他發抖上前查看,發現冬衣竟然以蘆花填充,再查看另二子的冬衣,都是厚實的棉襖。父親大怒要將後妻逐出家門,子騫跪著哭說:「母親在家,只有我一個人受到冷落;母親離去,我們三兄弟就要遭受饑寒。」他孝順親長、友愛兄弟的行為,最終感化家人而得一門和樂。
孔子特別稱讚說:「閔子騫的孝順,讓鄉人不會去批評他的父母與兄弟。」是一種能使家庭和諧的孝,比一般的孝子更難能可貴!明朝所編《二十四孝圖》,將子騫單衣順親的故事排在第三,使之成為家喻戶曉的先賢之一。
子騫隨孔子學道,德性學問傑出,為人沉穩持重,平時少言寡語,然一旦說話就講得很中肯。孔子評論他說:「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他注重仁孝修養,淡薄仕途名利。
魯國權臣季桓子力邀他出掌費縣宰,就任後並將家遷到東蒙之陽(蒙山東面的南方,即今日費縣汪溝鎮閔家寨村)。他治理費縣很有政績,後孔子離開大司寇的職位,而周遊列國,其不願同流合污而大力推辭,甚且欲到齊魯交界的汶水邊上,以示其不任的決心。病卒於長清縣(今濟南市長清區),享年四十九歲。
後人感念閔子騫的德行,歷代帝王對其屢有追封。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七三九)贈費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一00八)封瑯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又稱費公。子騫死葬何處?並無確址。北宋時,傳葬於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東五里,一般認為是衣冠塚,神宗熙寧七年(一0七四)在旁建立祠堂,今洪家樓鎮有閔子騫路(在山東大學旁)。此外,江蘇蕭縣、河南范縣、安徽宿縣皆有閔子騫墓(祠),顯見子騫之孝德甚受推崇,所以各地競相倚為鄉賢。
子騫之子閔沃盈,死葬於閔家寨;是以閔家寨之閔子祠,成為海內外閔氏續譜及祭祀處,正南門上懸掛著乾隆帝手書「篤聖祠」三字。而汶水邊上的閔子祠,有對聯寫以「一灣汶水先生志,兩岸蘆花孝子心」,更用以表彰其清高志節與孝悌之行。
 
   【圖解】
 
此圖所繪乃閔子騫跪地為繼母求情之景。天寒地凍戶外積雪盈尺,一家人集於廳堂前,閔父右手挑著單薄的蘆花外衣,左手指責妻子不該如此偏私嫉虐子騫,氣極敗壞地要將她逐出家門,妻子自知理虧又東窗事發,羞愧地別過頭去。兩位年紀尚幼的異母弟,身穿厚暖的棉衣,頭戴著防風雪的氈帽,因這突來的怒喝而驚恐哭泣。雖父親正在氣頭上,子騫無畏且仁厚地勸說:「母親在家,只有我一人受寒;母親休離,三個孩子都將要挨凍。」父親深受他的孝友行為所感動,繼母也懊悔掩面淚流不已。因為子騫的逆來順受與不怨天尤人,閔父原諒了妻子,繼母也改過向善成良母,一家人和樂地生活在一起。(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