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期::社論

俠骨詩情李雪廬

一生熱血滿身疤

忍字受用生難知

九旬依然誨無倦

自焚照遠真俠士

民國一0五年四月十二日,是老恩師李炳南先生(人稱雪公或雪廬老人)往生三十週年的紀念日,各界團體舉辦了許多相關的紀念活動,本學會也製作了特別節目《俠骨詩情李雪廬》來緬懷此一代大儒。在這麼多的紀念活動,我們應該帶著什麼樣的心態來緬懷雪公呢?如何紀念才能讓人從中得到利益,對自己的修行產生幫助呢?我們是要在週年的時候紀念一下雪廬老人,然後過了就把他忘記?還是要好好記下他所立的典範,並且展轉行之,使其名聲立於後世?值得大家好好想想。

這次的節目名稱《俠骨詩情李雪廬》。先說說第一點的「俠骨」,雲州大儒俠史艷文很多人認識,其實,史艷文還不夠厲害,雪公才是真真正正的大儒俠,他是臺灣的大儒俠、中國的大儒俠。怎麼說呢?雪公比較為人所知的是位佛教大德、國學大家,但很少人了解他的俠義精神與過人的膽識。在雪公三十多歲的時候,曾在莒縣擔任典獄長,後來山東地區捲入軍閥內鬥,一時土匪猖獗,莒縣數度陷入危難,幾任的縣長都在危急時刻逃亡。這五年當中,雪公多次出面保護莒縣縣民,譬如組織部隊武裝巡邏,或者縋城與匪類談判,或者在炮火中登城勸阻軍隊不要來犯等等。他的詩作〈平生之淚〉中寫到「曾為賊中擄,笑罵求鼎烹」,為了解救人民之難,一個讀書人獨自深入匪窟,居然還有這樣的心境,令人歎為觀止。於此之中我們應該想到,學佛如果也有這樣的勇悍該有多好;精進裡面有一種叫做披甲精進,《佛說四十二章經》經文是這麼說的,「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挂鎧出門」,我們和煩惱鬥的決心,是否有如此勇敢,那怕是再大的艱難都要去克服。求念佛往生也應具備一樣的心態,不只信願要堅定,在行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很多的困難障礙,都要不畏艱難,一一排除,這樣子對於往生才能更有把握。
再則論其「詩情」,雪廬老人很擅長讀詩、寫詩,這有什麼好處呢?懂詩的人才懂得真情,有真情才學得到東西,這種真情能拓展我們的心量。學道之人,要能為公發心去歷練自己,在歷練中,對於上課所聽聞的教法、聽聞的道理反覆的串習,去體會那個味道,有時佛經讀不下去,讀起來不痛不癢,是因為經歷的事情不夠,跟這些大德比起來實在太少了。如果真的可以好好發心,在歷事練心中,教法會越來越有味道,法喜也會慢慢生起,對道理的通達、對於念佛的功力也會有很大的幫助。好比刀子必須藉著石頭來磨,唯有這樣才能削鐵如泥。不僅如此,利益他人所產生的福報,能成為我們將來學佛的資糧,也可以創造往生的順緣,排除往生的逆緣。所以一定要用真情來學,學到的東西才紮實,不會只是做做表面工夫,修行的道力自然比一般人進步的要快。
在緬懷中,我們應該要向雪公老師看齊,雖然我們程度還差得很遠,可能上課聽不懂,或者心量不夠大。可是從聽不懂開始,總有一天會聽懂;從心量狹小開始改進,總有一天能無所不容。只要我們肯把雪公的見地、能耐當成我們的所願境,一步一步地向前,努力不懈,終會有達成的一天。這樣緬懷雪公才有意義,也不枉費他的示現。這是一條有跡可循的路,我們透過雪廬老人的一生,體悟出諸佛菩薩成功的秘密,去看見孔子的風采,然後內化成自己修行的動力、心裡隱微處的想法,這才是一代大儒他所立下風範的價值所在。從老人的風誼中,深刻地體會廣大行的價值而想要成佛,只有靠空性的正見和廣大行能破煩惱障、所知障,細看雪公的一生,發現原來發心所種的福報資糧幫助修慧,是突破二障的有力助伴。如果我們也能好好來興辦法行事業,就會對佛經描述的內容有更深刻的體悟。事實上,許多修慧的關隘都要靠這些經歷的幫忙才能突破,在廣大行裡找到那個「義味」,靠著這種感覺才能入進義理之中,這樣的味道是教不來的,只可意會不能言傳。此時,廣大行的可貴,在心裡油然而生,既然知道了六度的修行對自己這麼的好,又怎麼會不去做呢?
同時,我們也要保留這樣子的傳承,讓雪廬老人的名聲不僅可以流傳於現代,更要立於後世。老人生前雖然很低調,但做學生的,在弘揚老師上可不能同樣低調。孔子的名聲能夠遠播,有一半是子貢的功勞,可見做弟子的應該要弘揚老師的名聲,發揚老師的見地。藉著往生紀念活動,讓更多的人認識雪公老師,讓更多的人從中得到利益。我們除了要站在現在緬懷過去,還要看到未來,只有發展未來,雪公太老師的教法才有出路,正法的未來才有出路。這是我們緬懷、紀念老人最好的辦法,也是唯一的辦法。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