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期::專題研學-大乘百法明門論簡說

大乘百法明門論簡說(十三)

心識迷執入輪迴

轉識成智出世間
照見人法二無我
朗然大覺受大樂
 
拾、心法─八大心王(三)
論文:第一,心法,略有八種: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
識智能熏非能熏表,說明的是八識與四智,唯識宗將人心的粗細作用安立八個識來解釋,不過是依心的功能安立名言。所謂八識轉四智,是指佛果的成就,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第六識轉成妙觀察智,第七識轉平等性智,第八識轉大圓鏡智,因位是前八識,果位是四智。識已轉成智,此時還有沒有心識?或只剩下智慧?還是智慧攝持心識?換言之,究竟是滅識成智?還是心智相存?心識不可能被滅,八個識被智慧所攝持,叫做轉識成智,此時八個識只會生起智慧的作用,不會生起染污的作用。
八識有能熏與非能熏的分別。前六識有善、惡、無記,心裡替別人著想就是善,替自己著想就是惡,單純造作無法記別善惡,就是無記。善、惡與無記當中的非業果都是能熏,能熏就是造作此種業能對將來產生影響,包括異熟果、等流果(領受等流及造作等流)、增上果、士用果、離繫果。例如某人喜好偷竊,前六識多用於造作偷竊的惡業,對於將來的影響,就是所有不幸的事情很容易發生在自己身上,被騙、被偷、守不住財等,這些都是領受等流果;此人心思容易邪惡不正,是他的造作等流果;所處環境惡劣,相處的人不善良,多是作惡之徒,則是增上果;至於異熟果這一分,是他容易墮落惡道;由於無法斷惡修善,親近善知識學習正知見,也就沒有離開輪迴繫縛可能(得不到離繫果),這些就是前六識所能產生的影響,稱為能熏。藉由佛法業果的分析,讓吾人明白現象的相續果真如此,才能從內心隱微處去改變自己的想法,改變個性,如此命運就會改變。
無記業包括業果與非業果,例如眼見色、耳聞聲,前五識單純地領納過去善、惡業所成的苦樂果,果報本身並沒有善惡之分,是無記業中的業果;只有在業果中對喜愛的境界生貪,不喜愛的境界生瞋,才有所謂的善惡。比如因為過去瞋恚,所以這一生十分醜陋,然而醜陋的業果,並沒有善惡可言,若說醜陋是惡,理應所有醜陋的人都會造惡;若說是善,那應該都會造善,因此這樣的業果不能記別善惡稱為無記,只是領納果報,所以是非能熏。
所以即便是聖人,在納受境界時也會有苦樂的感覺,而不是沒有分別;差別在於聖人分別苦樂時,能夠不起貪瞋,不會造惡。因為共業的關係,人大體同分,當此境界會讓某人產生苦受,大抵多數人也都會覺得苦,只是在苦受中有的人能夠不起瞋心,有人則沒有辦法。所以應當知道將心比心的重要,對聖人也不能例外,不舒服的感覺連聖人都會有,否則修行只是讓自己變成草木石頭而已;修行是使人在境界中有調適的能力,使人在受苦時不會怨天尤人,在處世應對上都能夠依禮而行。
無記業中的非業果,是指正在造作,而不是領納果報,例如單純的走路。非業果也是能熏,能對將來產生影響,當走路喜歡蹦蹦跳跳,來世就容易有蹦蹦跳跳的習慣;吃飯的威儀不好看,來世就容易在威儀上顯現輕佻。雖然這些造作本身都沒有記別善惡,但是都會對未來產生影響。以上說明前六識的能熏與非能熏,第七識執第八識的見分為我,從未間斷,因此第七識也是能熏,會不斷地產生我執的作用。
第八識是非能熏,因為第八識是前七識所熏之處,所有的影響都熏到第八識,比如在一個田地耕種,第八識就是那塊田地,它只是讓人家種植而已,種稻生稻,種麥生麥,前七識是能種,第八識是所種。另外果位上的四智,也屬於非能熏,四智是果位上的成就,果位是所薰而非能薰。
第七識釋義表,第七識梵文稱為末那識,中文翻譯為意、思量。第七識又恆又審,永遠執我稱恆,執第八識的見分為我稱審。第八識只有恆,第六識只有審,前五識俱缺,因為前五識功能常常中斷,所以無恆;沒有分別的能力,只有納受的能力,所以無審。比如眼識只是納受青黃赤白,耳識只納受聲音,鼻識只納受氣味。
第七識四煩惱表,四煩惱常俱,當中我癡就是無明,是指法我執,於諸事理迷闇之謂;我見是指人我執。法我執與人我執,不同宗派有不同的看法,中觀宗認為法我執是把境界看成有自體性;唯識宗是指認為心外還有境,這樣的狀態稱為迷闇(法我執)。
唯識宗的人我執,有俱生執跟分別執,此處「緣五蘊和合之假相,妄執為常、一、主宰之我身。」特別是指分別執。五蘊是色、受、想、行、識,色是身、受想行識是心,我們都是身心的和合,在色受想行識和合的假相之中,妄執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常一主宰的我就是外道所說的靈魂我,以為在身心裡有一個靈魂的我存在,這樣的分別我執,是要有宗教的信仰才會產生,一般人雖然不會有這樣的妄認,但對於這樣的執著對錯否,也沒有辨解的能力。
唯識宗所承許的俱生我執,是妄認有一個能背負五蘊的我,我是能背負,五蘊是所背負;我是主,五蘊是僕,一般人不必宗教信仰,也會有這種想法。例如當老闆的人往往很有主宰身心的能力,要幾點起床就幾點起床,可以讓身心精進不懈,宛然身心都是被我所控制,聽我指揮。
這種獨立實有的我,在中觀宗認為只是俱生我執的粗相,不是俱生我執的細相,真正細相的俱生我執是直接對著五蘊說我(唯我)。然而我只是名言安立而已,這在前面都有做過分析,不再贅述。
由於我癡與我見,所以令心高舉,產生傲慢。我慢是總相,有七種慢的分別相: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劣慢、邪慢。我愛:「於所執之我,深生耽著,故名我愛,即貪心也。」因為執我以後就會愛我,愛我以後就會有恨,由此衍生一切的煩惱。
以上是四煩惱的說明,第七識執第八識的見分為我,與四煩惱常俱,當第七識跟平等性智相應時,此時是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的正對治,名言安立為平等性智。因此破我以後,並不是就沒有我。經上說:「如是我聞。」所以名言上的我,是存在於世俗,自體性的我則一粒微塵也無。(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