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期::活動報導-二0一六年雪廬老人往生三十週年紀念報導
雪廬老人的論語見地
漢宋古注上千家 茫然濃霧海上行
燈塔照亮迷航舟 慶幸亂世能反正
眾所周知,雪廬老人是一位佛學大家,無論是講經的表解,還是說法的內涵,嘗勉勵弟子研經貴在得旨,佛學造詣令弟子覺得「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但一般人卻忽略了老人的國學亦具傳承與擇法眼。老人講國學一如佛學,不但深具次第,而且作表分析,如在《雪廬全集》中有<大學><中庸>的表解,乃至於《詩階述唐》敘述唐詩,雪廬老人在分析一首詩時,可以從文法格局到講要、取境,談到了詩人的志向,結歸到五倫,彰顯出中華文化的特色,這是雪廬老人在詩歌方面無與倫比的才情。
雪廬老人晚年,以「未改心腸熱,全憐暗路人,但能光照遠,不惜自焚身。」的精神,通過論語講習班,將他學問的精華、人生的經驗閱歷跟經學見地,化成對《論語》的講解。所以我們後期的弟子能夠有幸聽老人對《論語》的抉擇,感覺到此生不虛此行,可以從《論語》的見地裏面,打開我們經學的擇法眼,從此深入儒學,乃至深入佛學,建立人格,完成人生的莊嚴。太虛大師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雪廬老人講學《論語》的特色
雪廬老人晚年講學《論語》是由孔奉祀官德成先生恭請的,孔先生說雪廬老人講《論語》,推展國學,發揚文化,比他在孔奉祀官府主任秘書的職務更為重要。所以,雪廬老人晚年講學《論語》具有正統性。
雪廬老人綜合了程樹德《論語集釋》中六百八十家的注解,抉擇分析,以經解經,前後貫穿,並且以通達人情世故的方式顯現經義。從雪廬老人推理的過程當中,發覺到他不是在說教,而是在敘說人生的出路,這正是時代所需。
我們現在的年輕人面對著網路世界大開,已經沒有辦法以說教的方式來度他們,但雪廬老人這種國學的特色,正統性、見解獨到、有邏輯,就是時代的需求。
分析兩岸的國學發展問題
在這個時代的需求當中,特別要說到現在兩岸國學的發展問題,尤其是大陸現在興起的國學熱,以三部分進行分析:
第一、政治的局勢。有人笑言,大陸發展國學如旭日東升,可是天還沒亮。而臺灣是夕陽西下,可也還沒暗。大陸的習主席曾專程到山東曲阜考察,他說他是為了儒家專程而來,為了弘揚文化而來。在孔子誕辰時,習主席發表了延續民族文化命脈的演講,並且在大陸的中央黨校也開設了《論語》課程,將《論語》納入高考的內容範圍。目前大陸的局勢,是從中央到地方正如火如荼的開展。
第二、學校的教育。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將臺灣的教材引到大陸去;第二部分是將國學帶到學校發展;第三部分就是各國學私塾的發展。在大陸的國學教育裏面,有他自身的特色,但也有一些問題存在,例如沒有深入正統國學的老師。臺灣雖有國學教材但亦不完備,雖有師資,素質也逐年下滑,並為推廣得很成功,更何況大陸缺乏師資的情況下,還有教材適用有水土不服的問題,就更沒有成功的機會了。
第三、民間的推廣。民間辦學方興未艾,如火如荼。但是這裏面發現了三個問題:缺乏次第性、缺乏深入性,而且如果流於搞形式,或是借機收取高額學費的時候,反而會傷害國學文化的流通。這是在於政治的局勢、學校的教育,以及民間推廣,所共同面臨的一個實際的狀況。
在二0一0年,我們有幸到大陸去推廣國學文化,發現大陸的官方很有實際的行動跟效果。首先,我們在福建順昌一帶,跟著當地的教育局和縣政府來合辦講座,以雪廬老人的思想體系,特別是以《論語》作一主題式的架構成為教學的主軸,開展的主題為孔門的氣象,其中含著十哲的內涵。受教的義工團、家長、學生,效果良好,讓他們的教育局眼睛為之一亮,往後便有諸多合作的因緣。
其次也曾在政和縣辦過論語講座,政和位於浙江與福建的交匯處,那裡是雪廬老人生前愛喝的銀針白毫茶葉的出產地。當地的縣委書記知道《論語》的重要,請我們辦了六天的《論語》講座,前三天是針對當地校長跟老師,主題是孔子的教育理念,後三天針對四套領導班子(包括黨委、縣政府、人大會跟政協),主題是孔子為政的理想、作法與氣象。而這位書記後來也獲大陸一百大書記之榮耀。
也有到山東濟南(雪廬老人的故鄉)舉辦該市第一次傳統文化公益講座。一般去聽國學講座,剛開始人會很多,然後人就逐漸減少,最後所剩無幾,但我們這兩天的公益講座約有七百人來上課,且兩天下來學生人數依然。可見,雪廬老人的思想體系是能吸引人的,是這個時代所需的,是能夠豐富心靈的課程。
雪廬老人國學的傳承
雪廬老人講學《論語》之所以如此精彩,是因為這其中有他傳承的內涵。雪廬老人儒學的部分,首先是來自於他的家教,一個人的成功一定是來自於他的家庭教育。在傳記中記載,雪廬老人的祖父對他特別的提攜,知道這個小孩子不同凡響,經常帶著他出去做客,要他在旁邊觀察祖父是如何進退應對,在請客吃飯時,讓他瞭解上菜的次序,以及每一道菜的內涵,家裏來了客人,也讓他在旁邊觀察祖父與客人如何應對,可知從小這樣進行訓練,他的祖父給他最大的教育就是處處留心。
雪廬老人的母親翟師遠,雖然學歷不高,但是熟讀歷史,懂得持家,懂得運用歷史的典故教孩子,所以老人說,他的家庭教育裏面,得力於他的祖父跟他的母親。
其次,來自於他私塾與學校的教育,雪廬老人所在的私塾是在正覺寺裡面,這也是他跟佛教結緣的開始。在私塾中讀經,奠定了他經、史、子,還有詩詞的國學功底。後來到尚志書院去讀書,這是清朝培養人才的機構。
以上,是雪廬老人求學的一段。
雪廬老人講學《論語》
儒學中最難談的就是性與天道,性與天道這部分如何講得清楚呢?雪廬老人有別於一般大儒的地方就是他通達佛學,所以他能夠把儒學中性與天道的部分講得清清楚楚,他佛學的傳承特別是來自於印光大師、太虛大師、梅光義大士。
臺灣人是非常有福報的,有這些大陸來的老先生,特別像雪廬老人,他除了在臺中蓮社、慈光圖書館講學《論語》,還在一九六五年於中興大學中文系開班講<中庸><大學>,其講解的最大特色在於用表解的方式呈現經義。在臺中蓮社開設了一期的內典班與三期的論語班,雪廬老人晚年就以培養人才作為他人生圓滿的句點。王禮卿教授那時曾要雪廬老人多著書,但老人知道培養人才比著書立說更為重要,因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擺在那裏是不能弘人的,唯有「人」才能夠弘道,通過人把經學的見地弘揚起來,人依著經學在日用平常實踐,成為他不凡的人格特質,經學的價值才會出現。所以講到正法、像法、末法、滅法,都是關乎於人跟人心來說的。
現在醒公老師在臺中蓮社,繼續講學《論語》、講學《易經》就是延續雪廬老人的傳承。在講到困卦時,澤水困代表窮則變,變則通,困到極處則通達。杜甫〈小至〉之詩有云:「山意衝寒欲放梅」,氣候越到冷處,愈是接近大地回春,所謂困極則通。當時臺灣的國學已經慢慢的沒落,雪廬老人在講《論語》時曾告訴我們不用慌,未來國學會再次流通,想不到被老人言中,如今大陸積極推廣國學,可惜的是教材與師資不足。此時更佩服雪公在三十年前的眼力獨到,知道培養佛學與國學的人才,才是未來文化推廣,經典流通的關鍵。
國學的推廣順應著時代,特別是經典的《論語》更是目前對岸想學的國學經典,《論語》是十三經的門戶,十三經的精華,六經的要旨,這四百九十八條記載了孔子的經驗閱歷,乃至人情世故。那麽,《論語》的總綱到底是什麽呢?
在一九八五年的一天晚上,雪廬老人特意穿了中山裝,恭恭敬敬為我們啟蒙班的老師上了一堂課,說感謝我們的發心,他要講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論語》的總綱「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志於道,據於德」是形而上的學習,「依於仁,游於藝」則是形而下的學習。
「志於道,據於德」就是大學所指的內聖修學法,「依於仁,游於藝」就是外王的修學法。
「志於道,據於德」就是《易經》的本體「易無體而神無方」的通達,而「依於仁,遊於藝」含攝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趨吉避凶的道理。
「志於道,據於德」就是〈中庸〉所述的「中」,「依於仁,游於藝」就是「和」,〈中庸〉開宗明義說「致中和,天地生焉,萬物育焉」。
整部《論語》的精華就是內聖外王,整部《論語》的精華就是本體與作用,整部《論語》的精華就是中和之道,整部《論語》的精華就是內成為聖人,外成為君子。
介紹《論語講要》
通達《論語》須由注解入門,最完整的集解即是《論語集釋》,收集了六百八十家的古注,作者程樹德先生是民初北大教授,他感慨於當時民國的內亂,局勢一片混亂,再加上他舌頭生病不能講學,他發覺自己除了舌頭生病以外,其他都沒問題,想不到天命就是讓他著書立說。他收集了六百八十家的注解,其中有偏於漢儒,漢儒重訓詁,可是義理少發揮,偏於宋儒的是義理多發揮,可是訓詁不通。我們臺灣的國學是比較偏於宋,但是以漢儒做為學問的根柢是必須的。雪廬老人是既不偏向於漢,也不偏向於宋,哪一家講的有道理他就採取哪一家,而且採取的是不罵人的注解。醒公老師在座下聽課,將筆記連載於明倫月刊,之後輯為《論語講要》一書,這其中就綜合了各家注解,皆是雪公的抉擇。現今在大陸對《論語》莫衷一是的看法,此書可成為標準。
《論語講要》是怎麽說《論語》的呢?
首先就總相來說,在《論語》中有好幾章是很多人不以為然的,而且是不敢觸及的。以下,舉例來說這誤會最多的幾章:
【例一】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陽貨篇)
這一章各家注解眾說紛紜,如何釋疑呢?分為三部分來說:
第一種解法是說:孔子講這話是有針對性的。孔子到衛國時,看到南子亂政,感慨地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是有針對性的。
第二種解法是說:一般的女子與小人的特色就是情重則禮疏,所以難養。他們重於情,疏忽禮節,容易「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當你親近她們時,她們就會冒犯你,疏遠她們又怨恨你,情重的人有這個特色。但是女人如果能夠好好的學禮,懂得進退應對,自然不在此列。
第三種解法是說:這裏是指古代的婢僕,如古代宮中的侍妾僕從之類。婢僕很多是容易鬧事的,尤其是現在婚姻之外的關係更有這種問題,叫做「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例二】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為政篇)
古書正音重要,聽其音正所以義全。「邪」字一般版本念成邪門的「邪」,其實應該念成「徐」。雪廬老人上課說,如果讀邪,此章就是一句廢話。難道《詩經》有邪門嗎?難道《易經》有邪門嗎?難道《書經》有邪門嗎?「思無邪」是出自《詩經》〈魯頌〉的〈駉篇〉中「其虛其徐」,孔子是拿這一句話來做《詩經》的綱要。「邪」、「徐」二字古時通用,「無邪」就是無虛。
三百篇詩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詩人的真情流露,詩之感人處就在此,不務理勝人,在於真情感人。
古書正音重要,聽其音正所以義全。「邪」字一般版本念成邪門的「邪」,其實應該念成「徐」。雪廬老人上課說,如果讀邪,此章就是一句廢話。難道《詩經》有邪門嗎?難道《易經》有邪門嗎?難道《書經》有邪門嗎?「思無邪」是出自《詩經》〈魯頌〉的〈駉篇〉中「其虛其徐」,孔子是拿這一句話來做《詩經》的綱要。「邪」、「徐」二字古時通用,「無邪」就是無虛。
三百篇詩一句話來概括,就是詩人的真情流露,詩之感人處就在此,不務理勝人,在於真情感人。
【例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篇)
各家注解此章,三人的言行必有我可師法。可歸納為三項:
第一、他人不好你就改他,然這是不通人情;
第二、他人好的地方,我從;他人不好的地方,我改我自己;
第三、一個人全好,一個人全不好,這是不可能的,不可能求備一個人。而是說,在一個人的身上看到善的時候,我遵從他,看到惡的時候,我來改我自己。所以「擇其善者而從之」的「之」是講他,「其不善者而改之」的「之」是講我。
雪廬老人說一個字放在不同的地方,解法都不同。「三人行」是三人的言行,不是三個人走在一起,不管是誰,他的善我跟從,他的惡我警惕,所以都成為我的老師。曾到雪公的家鄉濟南時,發覺濟南人稱呼人都叫老師,原來出自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所以開計程車的也叫老師,做饅頭的也叫老師,就是從這句話來的。
【例四】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篇)
此章也是今日之下誤會最多的一章,很多人批判這一章是愚民政策,孔子是愚民主義,是為專制帝王服務的走狗。
這一章的意思,不是說施政時,只要老百姓照著做,不必讓他知內涵(愚民政策),而是說在推展禮樂教化時,讓老百姓按照軌則來走,然禮樂後面的大道是老百姓不會知道的,講也講不清楚的。天子制禮作樂是以聖人之德,居天子之位而作的,是以道為本質來制禮作樂,這後面有很深厚的人情世故及性與天道的思想,是最能趨吉避凶,離苦得樂的想法。然這些內涵,人民如何弄得清楚?此謂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所以,孔子被有心人曲解其意,造成廣大人群對孔子的誤會,而造成孔學的沒落。今日之下復興孔學,當務之急是正本清源,是抉擇正確的注解,而且按照雪廬老人的思想體系,用邏輯的推演,找到正確的古注,並以經解經,章句前後相通,並且以通達人情世故的內涵,將經義發揮,此時《論語》的價值就會重現。
以上先說明《論語講要》如何解決這些篇章的誤會,其次依《論語講要》選章,看講要如何對《論語》斷句,如何擇注,如何解析章句。
一、句讀的重要
首先來看如何句讀,句讀錯誤經義一定講錯,例如下面這章:
【例五】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述而篇)
這一章幾乎所有的注解都注錯。
《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晚年學易,到七十歲才學《易經》。可是,雪廬老人說他童年的時候就學《易經》,再者,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不學《易經》怎麼通達天命?所以這一家的講法是不對的。
第二家皇侃疏說「加數年方至五十,指的是四十五、六歲」,作者蠻有想像力,他認為這個數年是四年或五年。邢昺則直接說四十七歲。朱子的解釋更離譜了,他說「五十」不對,是「加我數年,卒以學易」,乾脆改經,將五十改成卒。雪廬老人說,宋儒最大的過錯在於改經,古人都是你的前輩,你怎麼可以改他的文章呢?再來,他又不是交作文,你怎麼可以改呢?疑惑的地方,你可以存疑,不可以改。這部經如果你也改,他也改,改到最後後代都不曉得這部《論語》的原貌是什麼了,不會就不會。所以,雪廬老人講《論語》中,有些部分證據不足的時候,雪廬老人就存疑。《論語》當中叫做「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羣經平議》「五十」疑「吾」字之誤,也是改經。惠棟《論語古義》據王肅《詩傳》云:古五字如七,改「五十」為「七十」者,也改經,都發生改經的問題。
最後,雪廬老人抉擇,在「五」跟「十」中間加一個逗點,意思是說,我(孔子)從小就學《易經》,一直學到老的時候,還希望老天爺再給我五年,或十年的時間學《易經》,我可以無大過。可見,學《易》的目的不是在看風水、算命,而是在除罪除過,就像阿羅漢除罪,就像登地的聖者除過,最後達到佛的身無失、口無失、意無失的無過三摩地,此無過三摩地唯佛獨證。「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從心所欲,不踰矩就是說孔子怎麼起心動念都不會發生過失,那孔子不是佛是什麼?
二、選擇古注
【例六】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篇)
子游問孝,孔子說:今天的孝子自己說他能養父母,至於狗馬也可以養主人,如果不恭敬父母的話,孩子養父母跟狗馬養主人有什麼差別呢?狗能夠幫人看門,馬能夠幫人馱重物,這是皇侃跟包咸的注解。朱子解釋說今天的孝子養父母,如果不敬的話,養父母就像養狗馬。把狗馬比喻成父母,這種注解講不通,雪廬老人說,孔子講話怎麼會這麼激烈?所以應該選擇皇侃跟包咸的注解,就是孝子養父母跟狗馬養主人,如果不恭敬的話,兩者是一樣的,你看這個語氣多溫和。
三、作表分析
雪廬老人除了抉擇古註,合情合理;前後相連,以經解經,文氣相順,還有一個特色,就是作表分析。雪廬老人說,他跟古來的大德有不一樣的地方,那就在於他以表解的方式講經。例如《大學》,朱子說是「三綱八目」,三綱乃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八目乃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可是「三綱」兜不攏「八目」,「八目」也兜不攏「三綱」,所以乾脆把經文有關止的部分通通歸到止於至善,可是止的部分哪裡跟止於至善有關係?所以,整個《大學》被朱子乾坤大挪移、面目全非。坦白講,今天要回到雪廬老人做學問的特色,很嚴謹的去尊重中國文化,很嚴謹的的去研究古籍,該對的地方就說他對,該錯的地方就說他錯,不會的地方就存疑,我相信兩岸如果能夠這樣的看待國學,走入注解來發展見地,國學文化才會欣欣向榮,否則簡直像春秋戰國,各說各話。
【例七】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子路篇)
君子有九思這一章,雪廬老人作一個表分析,此作表分析這樣的體系來做學問的特色,不只可以吸引文科的學生,也會吸引理工科的學生,在分析的精準度時,還可以吸引學財經的學生。所以國學文化是全面的發展,是各行各業的需要。
作表分析中,君子有九思。「視思明」,眼睛想辦法看明白,眼睛一看就知道合理不合理,就知道吉凶禍福。「聽思聰」耳朵想辦法聽清楚,耳朵一聽就知道對方的心情是什麼樣,喜怒哀樂如何,往往很多人是看不明白,也聽不懂的,佛經上有:「有眼不見舍那聲,有耳不聞圓頓教」,如聾如啞。所以如何用眼睛看明白、耳朵聽明白這件事,有多麼的重要。再來,「色思溫」就是臉色要想辦法溫和地對待他人,那是一個情緒的控管。還有「貌思恭」,就是外相(禮儀、態度)要想辦法對人恭敬,這是一種表態,而在他的動作當中,言語是實在的,行為是不茍且的,內心分為三個部分: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疑思問」,有疑問的時候要問,可以解決癡;「忿思難」,發脾氣的時候要想到災難,《論語》上有「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如此則可以對治瞋;還有「見得思義」,得時要思考該不該得,不該得,即使擁有天下也不要,如此則可以對治貪。君子的修學法就是有內有外,內是對治貪瞋癡,外要看得明白,聽得明白,容貌臉色,說話辦事須講究。像曾子在臨命終時,對他的弟子樂正子春講了內心的修學法,即「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對孟敬子講了外相的修學法,即「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內在跟外在合起來就是君子入世的修學法,所以君子的修學法哪裡是簡單的,並且是依禮而行,才能真正的趨吉避凶。
【例八】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顏淵篇)
司馬牛的哥哥司馬桓魋想要造反,如果他哥哥成功司馬牛的哥哥司馬桓魋想要造反,如果他哥哥成功的時候,就成了謀逆的亂臣賊子,如果失敗的時候,就要遭受滅族,所以司馬牛很憂愁地對子夏傾訴,別人的兄弟都好,只有他的兄弟不好,所以說他獨無兄弟。這是一個暗碼,不敢告訴對方,他的哥哥要謀反,意思就是說,謀反的時候,他家的下場就是要抄家。當一個人面臨這種處境的時候,你怎麼去解決他內心的問題。可見,儒家不但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還能解決人們內心的煩惱。
子夏怎麼解決的呢?子夏不愧為文學科弟子,說得真好。他很客氣地說:「商聞之矣」,就是他曾聽過老師說,可見這句話是有傳承的。「死生有命」是指司馬桓魋,「富貴在天」是指司馬牛,一句指一個對象,不是含糊籠統的解釋。司馬牛你不必替你的哥哥憂愁,他自有他的命運,即使你哥哥謀反了之後,你必須逃難失掉眼前的富貴,可是富貴不是人可以奪走的,而是天意。坦白講,你是富貴之人,無論跑到哪裏,你都富貴,不用害怕,叫「富貴在天」。
像雪廬老人,本應該是一九四九年從大陸跑來臺灣的難民,可是不然,他在臺灣竟然是第一個辦孤兒院、第一個辦救濟院、第一個辦安老所、第一個辦啟蒙班的人。在臺灣看到的儒家與佛教界的各項事業,大抵都是雪廬老人先開始,這些簡直都是有錢有勢的人做不到的事業,這叫做「富貴在天」。那種富貴是什麼呢?就是想做什麼就有什麼。可見,當一位大德修持到爐火存菁的時候,他人生的秘密就是心想事成。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意思是說,司馬牛你怎麼維持富貴?就好比你這個人不管你是跑到哪個地方,你只要懂得辦事情不茍且,除掉內心的過失,與人結善緣,你的出路就在這裏,叫做「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的意思並不是說每一個人都是你的兄弟,而是說你所交往的都會親如兄弟。
子夏最後的結論是「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所以,司馬牛你何必害怕沒有兄弟,又回到司馬牛所說的問題「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先是把司馬牛這個問題開展以後,最後還是結歸這個問題。可見,子夏這個人說話是那麼有條理,清清楚楚。所以說,「研經貴在得旨,言語先計次第,辦事要求精細,文字練習暢達。」
總 結
《論語講要》是雪廬老人嘔心瀝血的抉擇,是論語注解中最偉大的著作。分述讚歎之:
第一、學有傳承值得信任。
第二、孔家禮請講學,名正言順。
第三、依據經著,不亂發明。
第四、合情合理,應用於時代。
第五、接近聖教,能彰聖教。
寄 語
藉著紀念雪廬老人往生三十週年,讓老人廣揚名,成為「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的人,這才能彰顯雪廬老人是一個大孝子。孝順父母的人,不只是只有承歡膝下,盡忠為國,更要「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就是儒家的大孝。所以,在往生三十年後,雪廬老人還能夠繼續揚名,代表他是揚名於後世,這才真的完成雪廬老人的大孝。
如何讓老人人情世故的通達,他的堅持到底、他的忍辱能耐,歡迎困難、迎接挑戰的精進勇悍等的人格特質,及經學的見地弘揚出去,就是我們對雪廬老人往生三十週年最偉大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