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期::專題研學-大乘百法明門論簡說

大乘百法明門論簡說(十四)

了解色心知觀待

造作能令苦樂生
順緣不生諸垢染
相續覺受證寂靜
 
拾、心法|八大心王(四)
論文:第一,心法,略有八種: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
第六識種類表,本表說明第六意識。意識分為五俱意識和不俱意識,五俱意識是指意識跟前五識配合產生作用,又分為五同緣意識和不同緣意識。五同緣意識,即前五識中有同時生起的狀況,例如某人觀賞表演,眼識看見表演者,耳識聽到演音樂的演奏,鼻識聞到香氣,身識感受到舒服的軟墊,意識十分愉悅。在五同緣意識中,同類心念不可以同時生,如前一念的眼識滅,後一念的眼識才會生起,不同類心念則可同時生。不同緣意識,則是意識配合著前五識中某一識單獨生,例如聽音樂時,眼睛閉上,專注於音樂的聆聽,屬於耳俱意識,倘若意識沒有配合,則聽而不聞,因此前五識功能的生起,需要意識的配合。
不俱意識當中分五後意識和獨頭意識。五後意識是在五俱意識之後。舉例言之:音樂會結束後,聽眾留在原地,有餘音繞樑的感覺,後面的意識還在緣前面的五塵境界,可是前面的五塵境界已經消失了,此時的餘音是屬於法塵,而非聲塵,因為只有自己能夠感受到,別人無法聽到。而獨頭意識則與五塵境界無關,完全意識的單獨想像。例如看見某人,可以想像出他年老的樣貌,或者緣覺看見飛花落葉,可以觀修無常。
獨頭意識中分為定中意識、獨散意識、夢中意識。定中意識是專注於某法塵上,是為修行人所安立。獨散意識的獨,是指非五俱;散則是指非定中,亦即第六意識非定中的思維想像。夢中意識其實也是獨散意識,但更為昏昧簡略。
五心表,心緣境時,所起作用,有五位差別。首先是率爾心:率爾就是忽然,例如忽然看到某人、某件東西,眼識的作用率爾生起。二、尋求心:即尋求某種境界,例如尋找青色,結果找到青色,不是無意中看到。三、決定心:見過青色以後,心有回憶的功能,稱為決定心,唯識宗將此功能稱為自證分,是論師所推衍而出;中觀宗則不承許有自證分,因為回憶的功能不必透過自證分,在這當中需要因明的論辯,佛語是經過推理而成立。釋迦牟尼佛不僅要大家相信他的人格,更希望他弟子懷疑他、檢驗他,透過懷疑檢驗之後,更相信他的話是非常可貴。
四、染淨心:染心就是在可意境上生起貪,不可意境上生起瞋,一般人都是如此,稱為染心;而能夠對治貪瞋的稱為淨心。所以面對境界當中,生起染心的是凡夫,生起淨心的是聖者,這就是凡夫與聖者的差別。因此凡夫跟聖人同樣都有可意境與不可意境,不過聖人有能力降伏貪瞋的那一分稱之為淨,如果連順境逆境都沒有分別,那聖人與這世間成為無關。例如顏回死時,孔子也是痛哭流涕,連稱天喪予!
五、等流心:就是對境的時候會有等流的狀態,比如某人過去是樂善好施的人,今生看到乞丐就會有想要布施的心,他也說不出為什麼!從過去的心流到今生。再舉例言,早上起來心情不悅、愁雲慘霧,那是瞋恨的等流,瞋恨的等流讓人過得不快樂,但自己也說不出原因。所以有人天生樂觀,是過去善業做得多;過去惡業多的人,就會天生悲觀。這樣的心理作用,今日的心理學家也搞不清楚原因,如果把《百法明門論》學通了,就能了解。以上是對境的五種心。
五念表,修定須知。一、故起,就是故意起心、思念世間善、惡、無記等事,這是屬於懈怠者,因為在修定的人,故意去想與修定無關之事,對於修定而言就是懈怠。比如上《百法明門論》的課程上,自己卻閱讀《論語》,此即懈怠。懈怠中有病與重病,以前有一位沙彌坐著修定,忽然間笑起來,師父說你打妄想,沙彌說沒有,師父說你沒有打妄想為什麼笑?沙彌說我只是想到一隻貓在吃豬油罐,吃進去以後頭拔不出來,就帶著罐子一直跑一直跑,覺得很好笑,我沒有打妄想!這位沙彌連自己打妄想都不知道,起與修定無關之念,固然是善也是懈怠,藉著寧靜的心去想自己的事情,這是病,若養成習氣則成重病,嚴重時此人將沒有專注的能力。
二、串習,就是無意忽起、思念世間三性(善、惡、無記)諸法,因為過去的串習,所以現在會無意忽起,這樣的串習,在初學者叫做輕病,因為剛開始學佛的時候,都是帶著各種世間串習而來的習氣,如果久了還是不改,就會使自己成為懈怠中的重病,所以初機有時反而好調,如果修學久了還是壞習慣一堆,那就非常難調。
關於三性,懺公也有做表說明,善能感樂果,惡能感苦果,無記則又分為有覆無記和無覆無記。有覆是執我的心,聖者通達無我,造作無記業時,沒有我執,稱為無覆無記。
三、接續,即於上二種散亂心所(故起、串習)不知制止,接續思念,那一定是重病。
四、別生,就是覺知前念散亂,即生慚愧,攝歸正念。慚愧就是一種反省的能力,屬於善心所。慚是在教法上懂得反省向上、見賢思齊,愧是願意聽從別人的勸告修正自己的過惡。所以慚愧是藥,人若沒有定功、缺乏專注力,不僅學習效果差,遇到變局也壓制不住惶恐的心。
五、寂靜,就是始用功時,心即靜止,更不散亂,這叫做精進者。第四別生喻如吃藥治前三種病,第五寂靜喻如鍛鍊身體,讓自己越來越強健。寂靜的人懂得對治散亂、掉舉、昏沉、沉沒,可以把心的能力練上來,所以稱此精進者為健。我們一般都會讓自己身體健康,但我們忽略了心理健康更為重要。
第五識五義表,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前五識都有相似五義,就是差不多都有這五種內涵。第一是俱依色根,眼識依眼根、耳識依耳根、鼻識依鼻根、舌識依舌根、身識依身根。五根包括浮塵根和淨色根,浮塵根例如眼球,淨色根或認為是神經系統,其實是更微細的色法,比如中醫所說的氣脈。盲人雖有眼球,但仍看不見東西,所以有淨色根才能發識,是識所依,因為十分微細,只有天眼才知道所在。
第二是俱緣色境,五識所緣五境,俱為色法,此處色法廣泛地指五塵。眼識緣色塵、耳識緣聲塵、鼻識緣香塵、舌識緣味塵、身識緣觸塵。第三是俱緣現在,前五識不能緣過去、也不能緣未來,只能緣現在,眼識緣色塵,色塵是眼識的所緣緣。試問色塵在眼識之前、之後、或者跟眼識同時生?若在眼識之前,眼識都還沒生,不可能看見色塵。若色塵在眼識之後生,眼識已滅,也看不見色塵。所以只剩下同時生,但並非有自體的同時,因為眼識必觀待色塵而生、色塵也必觀待眼識才能生起,若是有自體的同時生,則不必互相觀待。
第四是俱為現量,不是比量,也不是非量,現量是指現前量度,而且真實無誤。第五是俱有間斷,因為五識待眾緣而起,故起時少而有間斷。舉例來說,眼識要生起需有很多的緣,把燈關掉眼識就看不到了,沒有眼根也看不到,所以前五識都需要很多的緣才會生,只要少一個就不生。
因此接著看到八識生起諸緣表,眼識九緣生,所需的緣包括空、明、根、境、作意、第六、第七、第八、種子。如何知道眼識由種子生?眼識為果,沒有因不會生果,而第八識並不是眼識的因(種子),因為第八識跟眼識並不同類,例如西瓜由種子生,必得要西瓜種,不能是稻種、麥種。作意、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都不是眼識的同類種;而空、明、根、境都是色法,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生出心法,反之心法在任何情況下也都不會生色法,依此推理,在這些之外,必有一個眼識的種子存在,稱為親因緣。其二,眼識的種子如果沒有地方存放,也無法生出眼識,所以第八識被認為是種子安放處,沒有第八識,眼識也不會生。第七識的功能是執我,是心微細的作用,如果沒有細作用就生不起前六識的粗作用,沒有第六識也就生不出前五識(前述五俱意識),所以第六識和第七識也是生起眼識的緣(增上緣)。
另外還有作意,作意是心所,八識的生起都要靠作意,若沒有作意,將會視而不見。如何知道心有作意的功能?作意就是留意,跟心王同時生,例如正在專心思考,眼睛雖然看著東西,但是卻看不見眼前的事物,可見若沒有留意,眼識的功能就無法出現。而作意也不是眼識,例如不同人看同一張畫,有訓練過的人,會從訓練過的角度去看東西,所留意的重點就不一樣,若作意就是眼識,應該只要眼識現前,就都可以看到相同的重點。所以經過邏輯推理,證明眼識需要種子、第八識、第七識、第六識,以及作意的配合才會生起,另外還需要空間、光明、淨色根和所看的塵境。眼識九緣生的推理如是,其他耳識、鼻識、舌識,乃至於阿賴耶識生起所需的條件,也都能推比了解。(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