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期::社論

用共住經營共中不共的淨土

少子外移老人邦  曾是繁華近沉寂

經營社區農與教  近悅遠來是淨土
 
近幾年來臺灣社會動盪不安,政治對立、協調對話機制停擺,民生問題百出;政治情勢實乃吾等無能為力,但生活問題應是尚有餘力解決。最近許多人關心的食安問題即是一例,古有云:民以食為天,顯示出飲食對於人的重要性。曾幾何時,如何吃得安心竟也成為問題。與糧食相關的還有耕地問題,當前的臺灣,可耕農地面積正逐漸下滑,糧食自給率屢創新低。凡事仰賴進口,代表臺灣得要看其他國家的臉色,若逢全球性天災人禍,我們又該何去何從?再者,高齡化社會也正困擾著我們,臺灣人口老化速度世界第一,二0一0年,臺灣總生育率甚至跌破1%,即是臺灣女性一生平均生不到一個小孩。對年長者來說,老年生活如何經營必須盡早規劃,而對年輕人來說,照顧長輩也將成為難以承受的重擔。最後,最令人憂心的是,傳統文化的式微在臺灣已成趨勢,如何經營出文化的風采走入時代,令人耳目一新,是巨大的挑戰,也是吾人必須扛起的使命。
多年以來,共住一直是本會發展之重點項目,研擬了不少計畫與方案。然而這幾年間,無論是臺灣的社會潮流,兩岸間的文化消長,乃至於自然氣候與國際情勢的轉變,皆與昔日非同日而語。科技物質的進步,使我們處在一個最壞的時代,卻也是最好的時代,面臨諸多可能的危機,我們是否應該開始採取行動?放眼國際,展望未來,用共住為自己找到出路,也為下一代找到出路。
過去共住概念是以一棟大樓為基礎,結合講學、共修、居住等等功能,期望發揮團體共同增上,更期能收改變社會風氣之效。但反觀學會成立以來,也未見能夠轉變鄰里幾分,又因上述種種危機逼近,我們必須有更具前瞻性的構想,才能突破困局,量身打造理想的共住環境,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共同展望未來。以下列出四點:
 
一、社區營造,打造文化新市鎮
對比過去的大樓式共住難以凝聚共識,若以社區方式共住,不僅能夠滿足共學的條件,也較容易符合每個人的生活需求。更重要的是,經營共住大樓難以扭轉當地風氣,但地方性、區域性的經營則可以融合社區,也能造成社會話題,樹立典範。
 
二、有機農業,無毒健康又安心
就著食安層面,如果共住能夠結合有機農業自給自足,讓所有人吃得健康安心,也可為臺灣日漸萎縮的農地,貢獻盡一分心力,保留一片淨土。
 
三、銀髮生活,用工作賺回青春
面對超高齡社會的到來,青壯年的劃分與退休生涯應重新定義。從日本上勝町的經驗告訴我們,穩定的工作不僅帶來財富,更能帶來健康。故共住社區中三代同堂、四代同歡的大家庭生活,能讓銀髮族有所依歸,發揮長才。
 
四、人際活絡,不必當三等公民
無論是共學、共住的文化市鎮,還是有機的農村生活,彼此互聯的人際網路,皆能裨益身心,讓生命活得更有風采,不必終老一生於養老院。
 
如將上述的因緣仔細觀察,似乎有一個辦法能將把一切串連起來,那就是以小鎮為軸心來經營共住。臺中市東勢區有著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好山好水,利於農業發展;民風純樸,利於文化之推廣;遠離塵囂,置產負擔較低;交通四通八達,生活機能充足等優勢,最為關鍵的是有著經營多年的當地人脈,有利各項事務順利推展。所以如果選擇東勢作為推動共住的地點,可謂佔有天時、地利、人和之便。
為此大事因緣,本會也已於八月底正式邁出第一步,組織團隊前往屏東仿生科技農業公司進行考察,仿生農業是時下最先進的有機農業技術,已有多國學者前來觀摩,本次參訪收穫頗豐,未來亦不排除更進一步的合作,也積極尋訪其他可能的機會。因為,身為文化的傳承者、推動者,更應該要了解時代、運用時代,以文化道統為核心,結合現代科技的方便,經營出多采多姿的文化事業,不僅讓人在生命上有出路,慧命上更具資糧,用共住發揮鄰里鄉黨的教化功能,並協助青年人的事業發展,這樣的共住才格外具有意義。
和合圓滿的共住需要你我的參與,雖然諸法體性畢竟空寂,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觀察如何緣起而生,唯有觀待能「住」、所「住」以及依著能住所住而有的「住」,才能生出一切共住之法,可謂不住不有,而所有共住的美好功德都觀待「共住」而生起。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面對越來越緊迫的時代危機,我們更應積極造作,別讓未來的自己嘆息。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