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期::大德法語-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三十九)

     道源老和尚

已證空性除執障
大悲為導善方便
持佛教法於久遠
淨除眾生意冥愚

 

乙二、正宗分
丙二、令依解修行隨根證入
丁二、廣明行相
戊一、四問答通明觀行上根修證
己三、深究輪迴根本
庚五、正答所問
辛一、長行
壬四、迴入塵勞幾種方便
癸一、大悲下化

 

經文: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行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菩薩修學以慈悲為本,普遍利益友情的大慈大悲,並以各種善巧方便度化眾生,入各世間來化導眾生,重在開發眾生的悟性,沒開悟的令他開悟,謂之開發未悟。


菩薩依著大悲所起的方便,方便法雖有種種不同,然大悲心是沒有差別的。由於眾生是以差別為性,所以菩薩就有了種種度生的差別方便,隨類化現種種的行相,如觀音菩薩有三十二應身,現種種的行相,或示現順吾人成長的善知識,或示現逆吾人的善知識,如提婆達多是逆境善知識,要不是提婆達多示現惡人作逆境,與佛作對,佛還無法顯現堅固精進的行相。記住這句話,有人跟你過不去,你不要報復他,你要感謝他,他是你的逆境善知識。


或者與眾生同事—四攝法之同事攝,菩薩能隨類示現,同事為其示現之一。我們沒有神通變化,現的是出家相,只能度見出家相而得開悟的那種人。有些眾生根本不見出家人,甚至討厭見出家人,你如何能度他呢?所以有神通的菩薩能隨類變化示現種種行相,以同事攝化。譬如:屠夫(殺豬宰牛的),什麼時候能聞到佛法呢?只有這些佛菩薩神通變示現他同事,你殺牛他也跟你殺牛,你殺豬也跟著殺豬,接近了他,幫助他種了善根教化他,最後令他成佛。


皆依無始清淨願力:菩薩依著無始以來所發的清淨願力,示現種種形象(逆順境界),與眾生同事,這些同事願都是依著無始清淨願力而出發。

癸二、大智上求

經文: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一切眾生聽到圓覺經起了增上的信心。要學佛先學菩薩,菩薩先發大願,我們也先發大願成為菩薩,謂之菩薩清淨大願。


應做是言,是世尊以大悲心教導我們末世眾生如何發大願,你不會發嗎?不告訴我們如何發,則難發。願我今者,個人指自己本人,例如我就指著道源(師自稱己名),願我今者(現在)能於安住於佛的圓覺境界,欲安住於佛的境界,當然要親近善知識,並發願不要遇到外道的善知識、二乘的善知識。因為遇見外道,能令起邪見,遇見二乘教發小乘心。


依著菩提大願引導大行(依著願來修行)。修學斷諸障(理障、事障),將理障、事障斷盡了,菩提大願也就滿了(成佛),就滿願了。證得清淨圓覺的境界,喻如登上解脫清淨法殿,此殿即是不可思議妙莊嚴的境界(妙莊嚴域)。

辛二、偈頌


壬一、標頌


經文: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學院一開始我(道公)就先講〈勸發菩提心文〉,這是學佛的根本,諸位同學真正發了菩提心、菩薩大願了沒有?要是你已經發了,今天聽了圓覺經再發一次,發願要天天發。要是你還沒發呢?你今天就發。現在我把發願文唸一遍,我唸一句你們跟著我唸一句,大聲點,合掌:「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這是依著圓覺經,佛教我們發願。最簡單的發願法是:「我弟子從今天起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菩提翻成中國話為覺道,覺道就是菩提道,求佛的道,不是求二乘道。然上求佛道,一定要下化眾生。先發這個願,再依著願來修行。若發願不夠大,所修的法行門不會得佛果,試問二乘人不是都在修嗎?不是經過種種苦修才了生死出三界的嗎?外道不修嗎?外道修起來是真正用功!結果成無義苦行,乃因地不真(發的願不對),所修的法行偏差。是故一定要發菩提大願,讓我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天天這麼樣發願。我們天天做早課,不是依著阿難尊者所發的菩提大願嗎?這是教我們學他發願,有這願力,能引導我們修學成佛的大行。你為度眾生受種種辛苦,能代眾生受苦,是你的菩提大願所引的,你若發願不真實、不懇切,你代眾生受苦的行門,你必學不來。到熱天你怕熱,你還能講經嗎?到冷天你怕冷你還能講經嗎?稍微有點感冒不舒服,你還能講經嗎?所以你處處顧你自己,你把眾生忘記,那不是我執、我見嗎?所以跟你的菩提大願根本就相違背。


有云:我發過大願。然你發的不真實,你發的不懇切。所以要天天發,要真實的發,要懇切的發,才能引起菩薩大行,志求佛道,研究佛法時間不足,修行用功時間不夠,哪有時間生煩惱呢?哪有時間去動貪慾呢?就是時間多的很,沒有事兒生煩惱,沒有事兒起個貪慾心,證明你沒有修行。你為什麼不修行?出了家了怎麼不修行?上了佛學院天天聞佛法,你怎麼沒有發菩提心?發願如孔老夫子: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的志,孔子到十五歲,不是十五歲才學認字,是十五歲立志求聖人之學,他要做聖人。之後人生都修學都是向著聖人的目標,到了三十、而立。到了四十、而不惑,依佛教說是開悟,對於聖人之理完全明白。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對於因果報應之事都明白。六十而耳順,一聽你說,心裡絕不會答覆不出來,且不起違逆,一問一答,十問十答,百問百答。七十從心所欲,七十歲時心裡所想的,都與聖人之道相合(不踰矩)。孔老夫子十五歲立了志願推行仁道,一生都在受苦,周遊列國沒有錢,弟子相隨,在路上衝散了,有人看見他形象如喪家之犬(像一隻沒有家的狗)。孔老夫子苦嗎?他不苦,甘心受這苦,他是為了眾生受的苦,一生一世不懈怠,即使到了七十歲以後,對於所研究的《易經》,還想多活幾年,研究透徹,這就是孔子一生的求學,不起懈怠。

 

圓瑛老法師注《圓覺經講義》時是民國三十九年,是大陸淪陷後一年多,期間都在生病,去世前還在注圓覺經講義,他哪裡懈怠放逸?這都是由菩提大願支持著。這是佛勸我們,我依此勸諸位同學,學佛法從哪裡下手呢?先發菩提大願,依著你的菩提大願來修行,依這行門來填願,不論所修的行門,行無大小,都要成佛,因為他以菩提大願在領導。前邊說無論你「根無大小,皆成佛道」,這是講義幾句勸修的話,現在重宣偈言,「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