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期::專題報導-時哉時哉文化園區實栽農園現場報導
農園的有機與文化的有機
幸福家園你我他
理念作法示範點
取經現有成功例
展現淨土如彌陀
過去一年,國際局勢變化到連最優秀的分析師也跌破眼鏡:英國脫歐、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全球經濟大壞。在台灣,人民對於政治現狀、教育制度、經濟停滯等也逐漸失去信心。
從大環境來看,我們為整體的未來感到沉重。從我們所處的正法環境來看,三十年來看到雪廬老人說法的盛況,到現在法脈的日趨疲弱,也讓人憂心。
做為一個文化團體,我們必得深思我們的責任與義務:該如何令正法永續,如何推廣正法,從以人為點擴展成面來改變環境。尤其這幾年來兩岸交流頻繁,深刻了解到中華文化保存在臺灣的珍貴與難得,如何運用所學,真正為永續的傳承做出一番努力。
所有的行業當中,農業與教育是最為殊勝,農業養生命,教育養慧命,生命的延續可以做更多有益世道人心的善法,如果沒有經營慧命,那麼活著也沒有什麼意義。是故,人生要經營兩種命,經營生命,讓作息正常、精神愉快,能呼吸新鮮空氣,使得身體健康,共同居住在美好的地方,君子亦是危城不入,亂邦不居。許多人或者十分懂得經營自己的生命,或爬山登高,或打高爾夫球,過著悠閒沒有壓力的生活,或者出國度假,吃養生的食物等。
農業不但能養活自己,也能養活他人,過去稷(后稷)在堯舜時代當農官,教導老百姓種植各種糧食作物,養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
但是養心也極為重要,在正法的修學上,培養自己對人生的尊重,對團體的愛惜,對善法的好樂,對三寶的皈依,對輪迴的出離,對解脫道的渴求,對廣大行的造作,對甚深見的深入。雙修福慧,得成佛果。
而,此時正是改變的最好時機,誠如上一期的社論「用共住經營共中不共的淨土」,從八月至屏東參訪仿生科技,到覓得東勢地區兩千五百坪土地,不變的中心思想,帶領著我們創造新局:
一、培養人才刻不容緩。
二、辦教育。讓更多家庭有機會接觸到正知正見,進而行於正道之上。行於正道的家庭愈多,社會風氣也將因此改變。
三、辦農業。農業是民生必需,是國民健康的基礎。然而,飲食精緻化及加工化結果,卻讓國民愈來愈不健康,罹癌率愈來愈高,洗腎者愈來愈多。很多人想要吃得安心,於是選擇有機產品,有機商店眾多、產品昂貴,但微妙的是有機農業在台灣實際上卻只占整體農業的百分之六。如何創造真正的有機,養慧命也要養健康的生命。
我們一直希望能實現共住的理想,在共住中既享有里仁之美,也能同步培養人才、辦教育並共同耕作一起享用。然而共住的地點與時機始終未臻成熟,但大環境的駭浪卻已推動著我們必須往前邁步。因此在未來共住的地點仍未定案的此刻,我們毅然決定打造農園,原因如下:
1.農園是共住的先行,共同開墾共同創建,從工作中建立共識與默契。農園的成功經驗將是共住圓滿的前導。
2.氣候的變遷將會造成全球糧食危機已可預期,台灣大量土地廢耕,而我們反而投入耕耘,大地孕育萬物為本懷,我們從農作中體會自然的力量,以自給自足甚至能夠以農和各方結緣為目標。
3.東勢人口外移嚴重,這裡在日據時代是林木運輸的要站,曾經大量外銷的梅子和做為中部橫貫公路的起點要塞,東勢曾經享盡繁華。如今小鎮卻是人口老化、日漸凋零。藉著活用這裡的土地,同時活絡了這裡的蓮友與風氣。
4.政府計畫耗資七百億推動長期照護,卻忽視了沒有人希望被照護,每個人都能是有用之才。以日本上勝町為例,平均年齡九十歲卻沒有一家養老院,每個老人都活得健康舒服有尊嚴。這也是我們的期許,希望每個老人家都能活到老學到老活動到老,一邊念佛一邊養身。也期望有抱負的年輕人加入,古人耕讀傳家,今人也能效法之。
5.也能提供北部學長增上的機會,成為團體有力的後盾,成為文化園區的示範點,令近悅遠來。未來若能打造成為觀光景點,更能活絡當地經濟。
有幸在此時,或個人需重新定義人生,或在士農工商不同崗位上,或已走過對國家發心的公務員生涯,在面臨人生重新換跑道時,不但在經學上尋找自己和他人的出路,也能參考仿生科技或者自然農法,做出一番利益下一代的事。
在臺北,有時哉時哉網路教育學院和世界接軌,在中部有實栽農園打根基。實栽農園將不只是農地,將是結合生態、人文、共修研學等的文化園區。文化也是有機產業,是時機、是機會、是轉機、是機變,是機不可失,也是未來展望的發機。
在此,也歡迎諸位師長,於假日攜家帶眷至東勢,農耕之餘,或露營或騎腳踏車。果然有一個適合大眾共住的環境,年輕人能有穩定的工作,有教法的充實,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成為有執行力的團隊,相信未來必能有豐碩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