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期::共修研學-小止觀導覽

(五十二)

 心爾、智高整理

大乘之門謂發心
最勝最上無與等
止觀現證法實相
三界無倫匹智者

 

第六章 正修行

論文:復次,若人能如是一切處中修行大乘,是人則於世間最勝、最上、無與等者。


永嘉大師嘗云:「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此明修學止觀成就之行相,若能二六時中安住大乘法義,此人是世間最尊貴、最高尚、無人與之平等。

論文:釋論偈中說:閒坐林樹間,寂然滅諸惡,澹泊得一心,斯樂非天樂。人求世間利,名衣好床褥,斯樂非安穩,求利無厭足。衲衣在空閒,動止心常一,自以智慧明,觀諸法實相;種種諸法中,皆以等觀入,解慧心寂然,三界無倫匹。
天台大師在座上修與歷緣對境修,雖以世俗法為所緣,然其正觀皆是世俗法上的空性。須以空性的智慧破煩惱障及所知障才能成佛,然須以菩提心及菩薩行作為空性智慧的助伴,能令空慧破所知障。修學空性須默察於心,處於靜處,所謂:閒坐林樹間,寂然滅諸惡。在寂靜處修學空性慧,能破煩惱惡。此時澹泊得一心,內心寧靜,無有牽掛與恐怖,如心經云: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心識前無任何世俗法可得時,還有何可罣礙?既無罣礙何來恐怖?此之法樂勝於生天之樂,所以斯樂非天樂。不是天樂可以比擬的,此何以阿羅漢享受解脫之樂,出定後不會緣念世間!吾人未真正嘗過法樂,所以才會汲汲營營求世俗之樂。


雪公曾舉古大德云:寧受地獄苦而得聞佛法;絕不生天堂而不聞佛法。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法喜(解脫之樂)是世間之樂所不能比於萬一,且世間之樂有其過患,一者、從因果面相觀察,所受之樂都是善業的消耗,有何可樂呢?二者、世間樂體性無常極不安穩,有何可樂?三者、享受世樂增長放逸,無力修學正法,自利利他能力隱沒,有何可樂?四者、追求世間之樂,既使有心學習教法,也沒有時間學習(無暇),一生潛力無法開發,有何可樂?五者、三界無安、猶如火宅,任何可怕之事在受樂之後會發生,又有何可樂?但一般人卻不作如此觀察,故對此非安穩之樂,求利無厭足,一生精力耗在追求名、衣、床褥等虛名及物質享受,可怕的是毫無厭足之心。


「衲衣在空閒」,衲衣乃出家人所披之法服,指出家人而言,為何穿衲衣能空閒呢?修行人所忙與世間正好相反,修行人在忙甚麼呢?動止心常一,自以智慧明,觀諸法實相。動中亦是一心修止觀(歷緣對境修),靜時亦修止觀(坐上修),此之修行者是智慧明,能於動靜之中觀諸法之實相,且種種諸法中,皆以空性見一切境界之體性等觀而入,此時是解慧心寂然,三界無倫匹。由於有此種解慧(空性之勝解)內心寂然不動,觀照萬法自相了不可得,何有所謂的得與失呢?既無依得所生的貪,亦無依失的瞋,內心貪瞋等一切煩惱不生,此人是三界無倫匹,三界中修行人無有這一類人,此證得空性之人無人能與匹敵,世間人或任何外道,不皈依三寶、不修學教法的人永遠都不會有這樣的修學法,釋迦牟尼佛世有九十六種外道,一一邪見皆為世尊所降伏。


以上是智者大師於小止觀明坐上修及歷緣對境修後所下的結論:就是要好好修學空性正見!出離六道輪迴的安樂,遠勝於人天的安樂,宿世為何如此愚癡?將所有的時間、精力都耗在追求世間的安樂?尤其為了追求這些安樂,而造作種種的惡業,反受種種的痛苦。即使證得阿羅漢有時亦不敢入定觀察他的過去,往昔造惡於地獄受苦的種種慘相,連這些聖者有時都不敢入定回顧。看電視時會看到一些很殘忍的鏡頭,不忍看、不敢看,但那些慘劇、悲劇,很可能就是自己的前生喔!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再走冤枉路了。

     第七章 善發根

論文:行者若能如是從假入空觀中善修止觀者,則於坐中身心明淨,爾時當有種種善根開發,應須識知。


本章是接續上一章正修行而來,行者若能從世間相中知其是無常假法,無有不變性,近而由假法中體會其自相不可得,不過依種種名言安立而觀世間種種萬相,此即三法印中無常法印與無我法印。

修學符合法印能開發解脫與成佛的善根,有些人是善人,但未必有善根,對佛法體悟力薄弱,不能成為法器。是依止觀之方便修學二諦,特別勝義諦,所開發之善根,能解脫及成佛。(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