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期::藝術賞析-華夏精魂千秋

華夏精魂千秋(十三) —明倫史畫善化民類─文翁

蜀郡多太守

文翁獨得名
推展經學功
風氣比齊魯
 
 
【史話】
 
文翁,名黨,字仲翁,西漢廬江郡舒縣(今安徽省舒城縣)人,生卒年不詳。自幼好學,精通《春秋》;景帝末年,任職於偏僻的益州蜀郡太守。
文翁生性仁慈愛民,見蜀地民風蠻悍不習禮教,便大力倡導教化工作。然而,蜀人並不因此學教,反而譏諷他只是崇尚經學,意欲貪權慕利。於是,他先選拔郡縣小吏張叔等十餘人,備妥蜀地的特產作為贄禮,遣送到長安隨五經博士受業。其次,又在成都城中設立郡學,免費招收子弟就讀。凡是願意來求學的,可以免除勞役,若學有成就,立即授以官職。此外,更選拔學官中優秀者隨從進出,或出入府衙傳達教令,使成都縣民見了心生羨慕。不久,民眾爭相要當學官弟子,富貴人家甚且捐錢要求入學。
數年後,張叔(武帝拜為御史大夫)等人學成返蜀,文翁委以官職,並充任郡學師資,同時修築學舍擴大學員名額,招收郡屬各縣子弟入學,於是民風大化。蜀生遊學於京師者,可以和文風鼎盛的齊魯相比。鄉民感念他的教化之功,設立祠堂祭祀不絕。
景帝見文翁能化俗,特別褒獎他的興學辦法。到了武帝時,下令天下郡國皆立官學,成為官學之肇基者。史家以「蜀學比於齊魯」,來讚歎文翁教化西蜀的功績,又後人以「文翁化蜀」這一典故,來稱頌地方官重視和推廣教化工作。 唐代宗廣德元年(西元七六三年),杜甫離蜀前往荊南,他寫首詩給好友劍州(今四川省劍閣縣)刺史李劍州(名不詳),前段云:「使君高義驅今古,寥落三年坐劍州。但見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廣未封侯。」特別用文翁化俗的典故,來推崇他在劍州的治績;也用李廣建立戰功未封侯的事實,來為他不受重用大鳴不平。
今人李炳南居士對文翁化俗也多所推崇,在《雪廬詩集》裡有多處提及文翁,如:「翻熄文翁教,將尊少伯賢」、「文翁去蜀從心好,七二泉南讀《魯論》」;而在〈西嶽月觀峰詠月〉詩中,亦有「安得主人師北海,誰開法眼友文翁」的文句。雪廬老人常自比是「流浪專家」,雖晚年落腳於臺灣,但一生推行教化不遺餘力,或也是以文翁化俗作典範。
 
   【圖解】
 
文翁治蜀時,除廣闢良田嘉惠百姓外,同時以石料修建周公禮殿,名石室用以保存圖籍,並選派優秀縣吏赴長安學習五經。學吏返蜀後,又設學宮免費授學,有成者授以官職,漸漸培養起蜀地的讀書風氣。
經三國、魏晉、南北朝的戰亂,周公禮殿與文翁牌樓皆壞損。唐代於原址修建孔廟辦學,延續文風。明末張獻忠據蜀作亂,孔廟又遭毀壞成瓦礫。歷代撫蜀的封疆大員,莫不珍惜文翁教化的意義,於石室原址建書院、立學堂、辦教育,雖屢廢而屢興。 本圖所繪為「文翁化俗」之況。文翁中坐於學宮(今遺址設立石室中學),堂上坐滿學子,文翁因啟問而說,學子們皆聚精會神聆聽。圖右下二人打恭作揖,表意教化之風崇禮,使偏地民心淳厚。堂下有老人家帶著兒孫前來觀摩,大門處有人急忙奔入,或都具有善教雲集景從之意。園中的桃花盛放,說明蜀地經文翁廣行教化後,如司馬相如、揚雄、蘇軾者,優秀人才代代輩出,教化風行桃李滿天下。(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