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期::專題研學-聖者的祕密~大佛頂首楞嚴經二十五圓通暨七處徵心探源

二十五圓通暨七處徵心簡介(二十一)持地地大~下

 時祺 

平地悟心平
對境不生心
朗然空慧生
法法皆性無

 

辰二、蒙平心教


巳一、因平地待佛


經文:時國大王延佛設齋。我於爾時平地待佛。


此國中大王設齋供養佛,佛顯現接受供養的時候,都是領著僧團來接受供養。當時國王即如印度佛世的國王一樣,都懂得以九五之尊的人王謙卑地護持法王。此時持地菩薩平地待佛,不但平地且心平的等待佛前來接受供養。


持地菩薩以非常殊勝的福報生起證悟空性的智慧,且以菩提心攝持空性正見,是破所知障的徵兆,此時準備接受毗舍如來摩頂受記。

巳二、領平心之教


經文: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平心地:從世俗說平,是對親境除自之貪,對冤境除己之瞋,對中庸(不親不冤)境除自之癡,內心無煩惱不平之相,謂之平心地。在我們在這人世間,心都是不平的,對親生貪,對冤生瞋,對中庸境生愚癡(不聞不問,他的死活跟我無關)。如果拿掉了這樣的心態,這就是平心地。此世俗成就的平心地是發菩提心的基礎,如種地的第一步要先除掉雜草、石頭,同樣發心修學,先將心平,亦即對冤親除愛憎。所以初住位是發心住,亦即有心成佛度盡一切有情者;第二住是治地住,要先治心地,調理這塊心地,要如何調理呢?即對著親怨除愛憎。


先問對親如何除貪呢?第一、曠觀累世,怨親是無定的,怨由親來,而怨親中又以怨力大,世間討債、報怨的力量都比報恩的力量強多了,世間拚命找對方,大多都是為了報仇,報恩還債的少。不善於處理親,親變成為仇的因,在情愛當中反目成仇,此乃面對親怨的心態須善觀察。知道貪愛親人的過患,親是過去怨所來,昔日之親是眼前之怨,怨親不定(無常),眼前不知要對親生愛還是生憎?對怨生憎還是生愛?應對怨親除憎愛,生起平等心。若心不平等,其愛憎能令來世在窮山惡水中受苦。


行者以平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時,見彼世界乃一望無際的平坦,人的心胸非常開闊,景色宜人,鳥語花香。世俗上內心的善造作,以柔軟語與柔軟心所感應的是地軟,跌倒也不會受傷;質直語所感應的是果報實在,不會碰到如外相好看卻內裏腐敗的果報。碰到不實的果報,或與昔日之浮誇、虛偽有關,當內心質直,言語誠實時,所感應的果報則實在。


當心平氣和、不起貪瞋時,不但碰不到窮山惡水、洪水猛獸,在平坦的世界,風調雨順,感應的人心是善良與具公德心的人。

辰三權實雙證


巳一悟取權乘


午一悟內外地同


經文: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


心開是開悟,特別約勝義上的體悟,見身微塵(內四大),與造世界所有微塵(外四大)都無差別(自相空),不過是觀待而生,自相了不可得,唯名言安立的總相,在能承載的那一分說是地大,流動的那一分說是風大,濕潤的那一分說是水大,溫度的那一分說是火大。

午二於諸觸自在


經文: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


微塵與微塵的聚合謂之觸摩,例如手與手的觸摩是四大相觸摩,然微塵與微塵的自相是空的,既是自相空,那有觸摩產生?乃至刀兵亦無所觸,刀與槍的自相空,世俗上是觀待業而生,即使刀子殺過來,沒有那個業,刀子一樣殺不到你,世俗的顯現不過如此。


微塵的自相空,所以微塵與微塵沒有觸摩相,觸摩是觀待下顯現,乃至刀兵亦無所觸,刀的堅硬性,是觀待軟的東西,方顯刀之地大,若非心識上的顯現,哪有什麼軟與硬呢?

午三悟無生證果


經文: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

巳二迴證知見


經文:迴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


迴心有二種解釋,一是迴小向大,即使已現證空性破煩惱障,成為小乘聖者,回心入大乘道非直入第八地,乃入菩薩的資糧道,何以故?由於剛發起菩提心,必須要由資糧道開始,再進入加行道、見道位、修道位等,唯資糧道的菩提心,有空性的證悟,然福德那一分還沒有修滿,如圓滿初地功德,須是十度的修學,眼前圓滿布施度,在不斷地利益有情中圓滿了布施的心意,只是坐在家裡觀想布施法行,不用辛苦造作布施法行,觀想成了,是否就得初地境界呢?應知是不可能的。證量的獲得要在事項上努力造作,令已施意圓滿,方是初地的證量,各地的圓滿,說法例上。


第二種迴心,是原本就已發菩提心,此時再迴向大菩提,如何得知呢?由於累劫做善法,不觀待菩提心,善法難以常恆,中間一定會遇到諸多障礙、侮辱等,要有非凡的心量才有辦法持續下去。此處的迴心是指在毗舍如來的座下,先以破煩惱障之智慧證得空性成阿羅漢,後發菩提心,菩提心若串習成俱生,來世在證得空性後,發菩提心入菩薩位。


每一個人的宿世潛力都有老師的引導,沒有一個例外。聽聞佛法的十種功德,其中一種是能引起俱生慧。昔日六祖亦受五祖攝受,閉門說《金剛經》而大悟,若無五祖引導俱生慧,則是在鄉村做一位很明理的農夫而已,絕不可能成為禪宗的一代祖師。


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妙蓮華佛知見地,或說是妙法蓮華經,或說是本經(楞嚴經)。以妙蓮華來顯示佛一乘的因果,是以佛知見為己知見,作為修學成佛之因。此是佛出世的一大因緣,須知佛出世的本懷就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開示是由佛來開、來示,但佛的開示也要觀待眾生的聽聞才有說,觀待說才有聽,所以開示是觀待聽聞才能顯現,眾生聽了佛知見後,才有所謂的聞所成慧、思所成慧,此即大徹大悟,依德而修方有所謂修所成慧。

我先證明而為上首,我能證明佛在開演一乘因果。證明就是自己的體會,證明佛所說無誤,此乃聖者助佛轉法輪的證明,成為佛的上首弟子。

卯三結答圓通


經文: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虛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身就是內四大,界就是外四大,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自性空)是佛對著有自性概念的外道,為引導他們入佛門,所以宣說如來藏,做為引導的善巧。如來藏的觀念是引眾生入佛門的權巧方便,但不能將如來藏當作究竟義。


《大乘起信論》:最初無始劫來,本性妄動。其實沒有最初,是無始劫來眾生根本就沒有覺悟過,自相空顯現似有自相謂之本性妄動,最初一念無明,是無始以來(沒有開始)的無明(執法為實有)。所以可以下一個結論:每一尊佛,以前都是凡夫,沒有一個例外,都是從凡夫而成佛的,所謂沒有天生的彌勒,沒有自然的釋迦。

虛妄發塵,虛妄顯現似實,實際非實有,謂之虛妄,若顯現與實際一樣,則有情不必觀待心識的名言認知,該法可以自相成立,然境界無自成立性,故觀待有情心識的名言認知才能顯現。


發塵是靠虛妄心去發,觀待發塵生起虛妄心,觀待虛妄心發塵,觀待業而起的心識(虛妄心)會去取境界的某一分來受用。比如晚上的月亮,我們覺得很清涼,但是鬼道眾生覺得酷熱,乃因心識取月亮熱的那一分顯現。


塵銷智圓,觀待於塵銷而有智圓,觀待智圓而說塵銷,此二者是互相依靠。塵銷就是看不到塵的自相,觀待塵銷謂之智圓,智圓的顯現就是塵銷,塵銷的顯現就是智圓。對未現證自相空的人,須觀待佛說自相空,這也是為何要請佛轉法輪、請佛住世的理由,此種證量是世間任何人都無法生起的。(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