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期::孔學一隅-論語簡說

論語簡說(十八) —聞一知十

名滿天下仍謙懷

自知不如方能進
處處提點望向上
廬墓六年思通否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公冶長篇第九章)
人生到底什麼才是出路?應該要比較什麼?
俗話說:「十歲看智力,二十歲看學歷,三十看能力,四十看經歷,五十看財力,六十看體力,七十看病歷,八十看黃曆,九十看舍利。」
人如果沒有碰到善知識、聖賢的內涵,大概十有八、九是如上所述的人生。能同時擁有智力、學力、能力、經力、財力、體力、健康的人少見,若沒有正確的見解,沒有真正的見地與品格,世間的成就都失去了價值與意義。
 
 
孔子問子貢說:你與顏回比,誰比誰勝。子貢回答:我怎麼比得上顏回呢。顏回聞一知十,聽聞事情的一節,就可以推知整件事情,知得周遍,始終無遺。而我只能聞一知二,聽聞事情的一節,頂多知得通達,舉一反三,告往能知來。孔子說:不如啊,我跟你都不如顏回啊。
然而孔子真的不如顏回嗎?孔子十五歲就志於學,三十歲學有所成,四十歲沒有疑惑,五十歲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此章不僅見孔子多賢,亦見孔子胸襟寬闊,與當時心情的歡悅,兩千五百年前,一大教育家之氣象,與師徒之間一片融合快樂,盡在眼前。
 
 
(一)謂:當面問。如本章的孔子謂子貢,子貢隨即回覆。
(二)謂:背後評論。
◎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夫子為何要讓學生之間相比?此是良性競爭,比較誰的見地高。一個班級中,學生有優劣之分;老師如此比較,使劣者見賢思齊,優者可以帶動學習氣氛。此外,好學生可以讓人跟隨學習,做其他人學習的榜樣。從此可知,比較是有必要的。
有云:夫子為何要選顏回與子貢比較?子貢的名聲在當時比孔子大,論口才、外交、經商、對國家的貢獻,這些顏回如何與之相比?然而,夫子選顏回與子貢相比有一特殊涵義,就是要讓子貢知道,什麼才是人生真正的出路。
夫子要子貢與顏回較量的是形而上的通達,與形而下的全知,且夫子要讓子貢明白,學道要由「聞而知」,這是聖賢的成就處,是孔子心中的價值。要比較的,是顏回的「不違如愚」、「亦足以發」、「無所不說」,比「聞而知」的內涵。而非比才情、比貢獻、比地位、比治國等。
子貢說「賜也,何敢望回」,子貢回答,談不上比較,連比都不用比了。
那麼子貢是客套話還是真心話?子貢一定是真心話,子貢明知自己的「聞而知」差顏回太多,顏回就聞而言,足以作為子貢的老師。夫子在後面說:「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不只有你不如,我也不如,這更是表示子貢真誠自嘆弗如,夫子亦自嘆弗如。
何謂「聞一知十」?聞一知十,可以參考「多學而識」與「性與天道」二章。
子貢是「多學而識」的人才,孔子則是還有「一以貫之」、「性與天道」的內涵。顏回「博我以聞,約我以禮」,有多學而識;「庶乎屢空」,有性與天道。此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內涵。
顏回能通達形而下利益眾生的學問,再以性與天道來貫串,知道如何趨吉避凶,且清楚明白箇中的深義。他能超越形來運用形,能超越多學而識來運用多學而識。顏回雖然沒有事功,但已經將內涵都充實好,待利益眾生時必能發揮大用。
如何證明顏回是聞一知十的人才?顏回成就的方法是透過有悟性的聽聞,並且在課後可以闡發夫子的未盡之義,得到師兄弟的尊敬。顏回過世時,同學都想厚葬他,原因就是受到顏回教導的恩惠太多。顏回能夠把老師的未盡之義都講清楚,並不斷提升自己的悟性來通達老師的教學。
子貢的聞一知二,是由此知彼,舉一反三。子貢是舉一反三的人才,如《論語》子貢問夫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貢能從中悟詩的「切磋琢磨」,可以知道子貢的聞一知二。
顏回是縱觀全局,子貢是舉一反三。一個是合乎中道,一個是憶則屢中。
 
 
何以有悟性與才情的子貢,只能聞一知二?子貢此人在《史記》中是貨殖方面的人才,因為做生意而無法全心在聖道門用功。在聖道門用功,不能光靠悟性,一定要花時間。
李二曲的《反身錄》說:「賜之折伏回,徒折伏其知解。豈知回之所以為回,非徒知解也。潛心性命,學敦大原,一澈盡澈,故明無不照。賜則惟事聞見,學昧大原,其聞一知二,乃聰明用事。推測之知,與悟後之知,自不可同日而語。不但聞一知二弗如回,即聞一知百知千,總是門外之見,終不切己,亦豈得如回耶?是故學惟敦本之惟要,敦本則知解盡忘,心如太虛,無知而無不知,一以貫之矣。」
學習聖道門的內涵,不能只靠穎悟過人。如悟性強者有顏回、子貢,但孔子多麼盼望子貢藉悟性能像顏回一樣好好學習成為傳承的人才,所以才會處處點撥。例如「吾一以貫之」,又如「天何言哉」,都希望點撥子貢向上一著,要子貢好好學習、思維,最後越過語言文字來體會真理。
為何夫子只對子貢點撥?因為他是傳承人才,只可惜他外務太多,使他終究不能成為傳承者。
或有疑,子貢亦知顏回勝處在聞一知十,為何不努力達到?子貢雖然知道自己不如顏回,也知道「聞而知」是人生的重點。孔子之所以殷切期許子貢,就是因為他都知道箇中道理,但要能聞一知十,必得要投入時間,願意接受老師教導,放下外務,並不斷與老師、同學切磋琢磨,才有可能做到。
 
宋儒將「與」作讚許,如此解釋的理由是讓老師不能不如學生,才說「我讚許你子貢不如顏回」,如果說「我和你不如他」就貶抑了孔子。
但此處不如此解,應解為「和」,但看「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如果是讚許子貢不如顏回,不必講兩次;此處應該要解釋:「不如呀!我和你都不如顏回啊。」從經文的活口氣中,可看出孔子的胸懷。「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不但不是孔子的謙虛話,更是孔子真心的感言。
孔子三十而立,是以仁來立。仁的作法在禮上都有,「不學禮無以立」,但仁心必是在禮上做出。顏回的仁心使其能立。
孔子四十而不惑,顏回庶乎屢空。孔子五十知天命,顏回則在匡地走失,找到孔子時說「子在,回何敢死」,是知道自己有傳承的天命。顏回又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這樣的心境即是知天命的境界。
孔子六十而耳順,顏回「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等,不正是顏回耳順的形象嗎?
再從《三國志‧夏侯淵傳》:「仲尼有言,吾與爾不如也。」《論衡‧問孔篇述文》:「與汝俱不如也。」《後漢書‧橋元傳》:「仲尼稱不如顏淵。」《翟氏考異》:「《世說注》引鄭玄別傳:『馬季長謂盧子幹曰:吾與汝皆不如也。』」《唐書‧孝友傳》:「任處權見任希古曰:『孔子稱顏回之賢,以為弗如。』」等,都可證明顏回超過孔子。
顏子年約四十即達耳順之境,為何還要在夫子身邊學習?孔子七十歲成就無過失的聖人境界,此是顏回達不到的境界。而此間的差距差多少呢?差太多了!所以顏回說:「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乃孔子的境界高深莫測。
在《莊子》、《孔子家語》都可找到顏回不如孔子的證明。
如果孔子問顏回同樣問題「女與賜也孰愈」,顏回會如何回答呢?《論語述何》有提及,若問顏回比子貢時,顏回也會說不如子貢。「世視子貢賢於仲尼,子貢自謂不如顏淵,夫子亦自稱不如顏淵,聖人溥博如天,淵泉如淵也。若顏子自視,又將謂不如子貢矣。『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聖賢所以日進而不已也。」
為何顏回一定會回答「回也,何敢望賜」?顏回的學習態度,如曾子的描述,是「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因此必會回答「回也,何敢望賜」,才是顏回的樣貌。
然而,若顏回如是答者,夫子又將作何回覆?必會說:「你太客氣了!」這就是客氣話。而此章子貢所答之「賜也何敢望回」,既非客套也非謙虛,根本認為自己搆不上。
 
  總
 
舉子貢與顏回相比,是要我們知道:論人要論見地,見地由聞而知。
人生的努力是從聞一知二到聞一知十,這才是人生的出路。
從此章可知顏回在孔子心中的份量,因此當孔子失去顏回時,才會「哭之慟」。
從此章二人在「聞而知」的比較,才知道人生真正的價值、出路所在。
 
  問 答  
 
問:子貢和顏回,會不會有瑜亮情節?
答:子貢如果嫉賢,則不會說「賜也何敢望回」。孔子的胸懷更大,「吾與女弗如也」。顏回比孔子厲害,在四十一歲過世,卻有孔子六十歲「耳順」的境界。顏回過世時,孔子哭之慟,老師對學生,猶如母親希望子女成龍成鳳一樣,希望學生青出於藍、更勝於藍。
 
問:老師有提到孔子對顏回有許多稱讚,但對子貢反有貶抑的言語,此作法是否會讓人感覺對子貢有嫉妒的嫌疑?
一般人會覺得子貢勝於孔子,但孔子處處壓抑子貢,如「非爾所及也」、「非也,予一以貫之」,看似妒賢,實則子貢的名聲不必再錦上添花;況且子貢有向上的空間,有得傳承的悟性,只是他沒有像顏回將時間全部放在學習聖道上,也沒有像曾子下死功夫來學習。
 
問:本章顏回與子貢的比較中,子貢聽了老師的話後,是否有辦法體會老師對他的用心良苦,是否會認為夫子在找他麻煩呢?
答:子貢如果會介意,何以在夫子死後守喪六年?孔子對他的提攜、點撥,子貢始終感激於心;為了報答孔子,他在四十二至四十八歲人生的黃金期守於夫子墓旁六年,即證明子貢明白夫子對自己的用心良苦。
 
問:請問三十而立不是在經學義理上能夠立住,在形而上的通達嗎?顏回的其心三月不違仁不是在形而下論嗎?再問顏子曾說「子在,回何敢死」說明他已知天命,他為何最後還是先孔子而死呢?
「不學禮無以立」,仁心的修學法在禮上說。「三月不違仁」,是禮上通達、仁心成就。
「不惑」是形而上的智慧入於人世間不被名聞利養所轉,不被形所繫縛,所謂「明」也,在形而下能善用境界,以通達人情世故。
欲通達形而下,必得在形而上通達,否則頂多只能如子貢一樣舉一反三。通達形而上後,進入形而下則能夠全盤觀察。
顏回之所以比較早過世,是蒼生無福,不是顏回無福。顏回學成後過世,何憾之有?能將未盡之意說清楚的顏回過世了,還有誰能夠傳承夫子的聖道?誰來抉擇大家的意見,並且闡發老師的未盡之意?
 
問:凡事都講究一分為二,孔子教學生也是因材施教,每個人會有自己的特長。子貢為什麼不一分為二,講明自己的優點與不足,並改進不足?
答:孔子本來就是因材施教,知道子貢這個人本來可以成就。子貢也知道,老師拿自己與顏回比,就是比「聞而知」,不然應該可以與其他人相比,不應拿他與顏回比。其實子貢真的是可以傳承的人才,也知道與顏回比較是在人生的內涵上比較。
 
問:夫子說君子不器。就現代人的價值觀來看,顏回感覺並不像子貢有多種才能。可夫子的評價顏回高於子貢,請問該如何理解?
答:可見看內涵是一般人看不到的。一般人都看外相、事功,我們應該學習夫子,看到顏回的好學、仁心等內涵,並知顏回是孔門中貢獻最大者。
君子不器,是超越器之外,不被器所繫縛;回到形而下時,可以全方位通達,是知的通達。
 
問:子貢有沒有達到聞一知十的境界?是不能還是不為?
答:子貢若不能,孔子何以強人所難?正因子貢是傳承的人才,所以才希望他留在自己身邊好好學習。至於最後子貢有沒有聞一知十?子貢後來去做官,而曾子去教學,可見子貢還沒有達到聞一知十,否則不會不從事傳承的事業。
 
問:老師有提到其他經文有提到孔子勝過顏回的部分,是否請老師為我們解說?
答:《莊子‧田子方》:「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
《孔子家語‧六本》:「夫回能信而不能反,賜能敏而不能詘,由能勇而不能怯,師能莊而不能同。兼四子者之有以易吾,弗與也。此其所以事吾而弗貳也。」顏回能做到仁卻不能不仁。仁與不仁的運用,如孔子殺少正卯,是以智慧通達,形象是不仁,本質是仁,此勝出顏回之處。
 
問:教養孩子的品德,可以向夫子學習。但如何培養孩子的見地?《論語》經文中是否有比較可依循的方法?
答:讀《論語講要》就能夠學到見地。如「道德仁藝」、「性相近」、「中庸之為德」等,這些章節都很難了解,自己讀書看注很難認識,必須透過《論語講要》學習,且有老師的教導。
 
問:顏回終日聽夫子教誨,不違如愚,可以看出顏回對善法欲的耳順,但耳順不僅是對善法欲的好樂,在違逆的處境中,對不善的行為和言語如何看出顏回的耳順呢?
答:耳順的人,可以從入世言談中立即察覺吉凶禍福,並能知他人的心意。聖道門即教導我們如何趨吉避凶,然有大德說我們一般人的耳朵如木耳,聽聞話語不知進退禍福,此即不是耳順之人。《論語》中有曾子讚歎顏回「犯而不較」,他人對顏回的冒犯,顏回能不予計較,此亦耳順之境界。
 
問:孔子過世,子貢守喪六年,是否在反省不夠努力?
答:要問子貢。反省是反省,但老師在可問問題,老師不在就差很多了。反省學習,在老師過世後就沒有得學了。傳承之重要,不可能是閉門苦讀可以追得上的。當老師在時不好好學習,老師不在了,後悔也來不及。
孔子是一切智慧的集大成,再找到這樣一代宗師,難矣!
孔子在形而上與道家相合,形而下又能夠入世利生。學習孔子的智慧,則能夠讓我們知道圓滿人生的意義。
子貢後面的體悟固然要讚許,子貢不向上一著之處,著實可惜!
「聞而知」才是聖道門,聞不在典籍上,而是在傳承上。沒有聞,則不可能通達聖人的境界。(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