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期::藝術賞析-華夏精魂千秋
華夏精魂千秋(十四)—明倫史畫鼓弦慰親─曾參
魯鈍忠厚學從師
人一己百不憚勞
孝經傳承形而上
一貫風采稱宗聖
【史話】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武城(今山東省平邑縣)人;生於魯定公五年(西元前五0五年),卒於魯悼公三十二年(西元前四三五年)。與父親曾點同為孔子學生,小孔子四十六歲,以孝行著稱於鄉里。
某天在瓜田裡工作,不小心鋤斷了瓜根,父親見了以為他做事莽撞,便舉起大棒往曾參的背上打去。曾參見父親生氣,自覺做錯事跪地受罰,因受不了杖擊而昏倒。待甦醒時,為使父親安心,便歡喜地起身向父親行禮,問道:「剛才孩兒犯錯,讓父親費力來教訓,不知您身體有沒有不舒坦的地方?」見父親無大礙後,便回房操琴唱起歌來,希望藉歡樂的歌聲傳達身體無恙,好讓父親更加安心。
鄉人皆讚譽曾參對父親的孝順。但孔子聽後卻不高興,對弟子們說:「曾參來了,不要讓他進來。」曾參知道後內心惶恐不安,反省又找不出有何錯誤,便託同學去向老師請教。孔子說:「以前有位瞽瞍,他的孩子叫舜,侍奉父親非常盡心。當父親需要他時,隨時都在身邊;父親要殺他時,卻沒有一次能找到他。當捱小棍能承受時,就等著受罰;若是揮大棒要命時,就該先避開。這樣瞽瞍就不犯為父不慈的罪過,既保全了父親的名聲,舜也盡到孝子的本分。如今,參侍奉父親,卻不知愛惜自己的身體,甚且父親怒擊也毫不迴避;倘若真被打死了,豈不陷父親於不義嗎?天底下還有什麼比這更不孝的呀!」弟子們恍然大悟。曾參聞知後,前去拜謝夫子,悔悟地說:「我所犯的錯,真是太大了。」
魯哀公十六年(西公元前四七九年)孔子卒,曾參與諸弟子共同守喪三年。哀公二十七年,武城大夫聘曾參為賓師,設教於武城。五十歲時,齊國聘以相,楚國迎以令尹,晉國迎以上卿,而曾參皆不應命。魯悼公二十一年(西元前四四六年),曾參與子夏、段干木等人設教於西河(今晉陜黃河以西)一帶。悼公三十二年曾參卒,年七十一歲。
史書言其稟性率直且魯莽,但他卻立志「日三省其身」,病終前要弟子看看他的手腳,看是否損傷有違孝道。他因勤學而終成大器,言論匯編成《曾子》一書,原有十八篇,現存十篇收於《大戴禮記》中。《史記》載其著述《孝經》,後儒尊他為「宗聖」,唐玄宗封以十哲之一。
【圖解】
曾參與父親同為孔子的弟子,其生性魯直孝友,能與父母的心感應道通,是故母囓指而知痛返。此圖所繪「鼓弦慰親」,即是曾參於田中誤斷瓜藤,父親怒杖痛擊昏醒後,為了使父母安心而正坐鼓弦,透過音律節拍來顯現身體無礙。俗謂:「打在兒身,痛在娘心。」曾參的鼓弦慰親出於孝心,然而,夫子卻進一步教化弟子,藉舜避大杖以保全父名之例,來說明孝順之進退運用原則。孔子斥責曾參愚孝,曾參能反思省過,成了日後孔子為其講述孝道之因;而曾參將老師的言教記錄下來,經弟子們的精心整理,即成為日後流遠的《孝經》一書。(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