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期::啟蒙園地-二0一七年海峽兩岸國學營

關於一個時代,還有什麼是值得我們去瞭解的? -寫在【鼎盛春秋】課程之後

 當海峽兩岸國學營定調將以《孔子聖蹟圖》為主時,思考著,如果孔子是ㄧ個點,春秋時代是ㄧ個面,在向內挖掘的同時,還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向外開拓的?東周的在全球疆域只是一小塊版圖,在日之東、月之西的那端還有沒有什麼事情是值得我們嘗試了解的?孔子在東方周遊列國,那此時的西方人在忙什麼?因著這樣的念頭而斗膽地提出課程方向【鼎盛春秋】,意圖從中國的春秋時期為立基點去看世界。但也因為想像超過實際知識,所以愚昧地下了副標—周遊四大文明古國。何以愚昧?因為三大古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河古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輝煌都早在春秋之前皆已一一告終。

如果非得要用比較式,兩河文明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擁有文字的文明;印度河古文明的文字雖然至今無法破譯,但其城市的地下水道建設之完善遠超乎今日地球上的許多國家;埃及文明的文字、金字塔、壁畫、雕塑,和古埃及人的神奇智慧對今人都還是一團解不開的謎。我們往往很自豪,四大古文明只剩下中國文明,但如果從時間的長河來看,在同一個時間點上,其他三個古文明更令人嘆為觀止,霸氣地展現著人類與環境共處的強大力量。所以,我們能自豪的,也就只有:在時間的馬拉松賽跑下,只有華夏文明能夠綿延至今。
華夏文明綿延至今的因素眾多,在這數百個答案中,只能姑且從文明不可或缺的文字談起,但其實是經由西方普遍使用的表音文字和中文這個非表音文字找到知識探索的趣味。
表音文字如英文,只要學會KK音標或自然發音法,隨意拿起一本英文小說,縱然不解其義,但還是能裝模作樣從頭讀到尾。但中文則絕非如此,說話的語言和文字是脫離的,所以外國人普遍認為中文很難學,因為學會了說話卻還是看不懂文字。
表音文字是人類發展語言的自然模式,文字的出現是為了紀錄語言,但也因著說話方式的改變而讓文字改變甚至被棄用。但中文的發展卻似乎是文字和語言平行然後才慢慢交錯,可是,要談到中文的起源又是一個難說清楚的事。從小學到,黃帝時倉頡造字;可是長大後從眾多史學家的著作中了解到,根據考古發現,目前被世界認為的中國信史卻是從商代開始、文字也是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開始,但心裡不免產生疑惑:那我從小聽過的神農氏、伏羲氏、堯舜禹這些先人難道不存在嗎?幸好還有個二里頭文化出土,據說是夏文化,但是文字呢?到目前為止,中國的文字還是只能上溯到甲骨文。可是孔子為了尋訪夏朝興衰的過程,到了夏代後人居住的杞國,到那裏雖然沒找到什麼文獻,但卻得到了夏小正這本曆書。夏小正被保存在大戴禮記中,裡面用夏曆紀載著一年十二個月的物候和應時節而有的農事活動。那末,如果我們相信孔子,也自然會相信夏代時即有文字,而且不但有文字,還有足夠的語彙來編寫曆書和紀錄人們的活動。但是夏代的文字長什麼樣子?和甲骨文像不像?是表音文字還是非表音?這些我們都無從得知,也許多年後新的文物出土又將改變今日的認知。
幸好,從甲骨文以降,中文字的發展始終遵循一定的脈絡與原則,因此,如果我們得以乘坐時光機回到過去,因為語言聲韻幾千年來的變化,我們應該無法和子路交談,但還好,我們可以拿出紙筆、拿出論語,以書寫的方式提醒他:夫子還在,請愛惜生命。
如果我們不但有時光機能回到過去,還能有任意門,那就可以帶著孔子穿越任意門到印度去見同時期在地表上活動的釋迦牟尼佛,讓兩位聖者來場高峰論壇。只是礙於語言不相通,兩位聖者相見應該也只能相識而笑,並無法談一談彼此認知的空性是否一致。
如果我們有時光機、任意門和即時翻譯軟體,或許我們可以在奧林帕斯山上讓年紀小個幾歲的蘇格拉底一起跟孔子和佛陀一起開早餐會,孔子和蘇格拉底可以聊聊辦政治和辦教育的理想;佛陀可以解決蘇格拉底關於人從哪裡來、人往哪裡去的哲學大哉問。阿難尊者和柏拉圖和子貢、曾子等人也可以交流一下群弟子記善言的苦水,喔不,是樂趣。
在歷史中,我們追溯,我們想像。
在時間與空間的光譜中,找到亮點擁抱學習的樂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