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期::活動報導-丁酉年 從論語的高度 看三字經講座報導
從論語的高度看三字經講座報導
國學推廣時機到
官方支持民間辦
動機純正純公益
發揚民族是文化
時哉時哉網路教育學院二0一六年暑期講座:「從《論語》的高度看《了凡四訓》」去年七月在臺北中正紀念堂舉辦,獲得各地許多迴響。今年的八月廿七日至卅一日,時哉時哉網路教育學院第二次的大型公益講座,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辦,主題為:「經營規模的人生—從《論語》的高度看《三字經》」。本次活動由至聖孔子基金會、中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協會指導,福建國學堂、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主辦,世紀長龍影視有限公司協辦。
講座以經學的高度、孔子的見地,全面解讀了中國最著名的啟蒙經典《三字經》,內容包括「性相近,習相遠」的本性哲學思想研究,勤學的重要,孝悌與禮儀,生活的百科,經學的內涵,學習的次第,歷史的借鑑以及作者王應麟先生對後輩子孫們的殷殷勸勉。
《三字經》是南宋王應麟先生,為了教育其子女而作,是我國自宋代以後,兒童必讀的啟蒙經典之一,內容廣博、意義深遠,行文以三字一句,並搭配韻文,讓人朗朗上口,利於唱誦,故名三字;而其所指歸處,無一不是國學經典之內涵,故又可稱之為經。此書雖謂啟蒙教材,實則是如何培養「大人」的指引,凡接觸經學者,必能由此入門,通達中華文化的學習次第與方法。因此不可誤認僅是啟蒙讀物便小看之。
參加此次文化講座的嘉賓有:大成至聖先師孔奉祀官、中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協會會長、至聖孔子基金會會長孔垂長先生及其母親于曰潔女士、夫人吳碩茵女士;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理事長唐瑜凌先生,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教學總監林蔚芳女士,至聖孔子基金會執行長陳泰旭先生,中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協會主任秘書張麗君女士,基隆淨宗學會會長陳曼玲女士,臺灣無盡燈文化學會順昌教學負責人劉玉霞女士,世紀長龍影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俞華先生,以及現場六百餘位來自福建各地,臺灣、遼寧、山東、浙江、廣東、深圳、雲南、安徽、海南、湖北和馬來西亞的文化學習團隊、文化愛好者們,他們因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而融聚一堂,為這次文化盛會共襄盛舉。
近三年的時間以來,福建國學堂由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師資指導,每週日舉辦成人及少兒班國學課程,成績斐然。開幕典禮上,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垂長先生為大眾致辭:
「首先,感謝謝總,在您的大力支持之下,這幾年讓無盡燈文化學會在此推廣中華文化,在此慢慢的成長茁壯,直到二0一七的今天,能有如此盛大的規模,除了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自己的努力之外,謝總是最大的功臣。
感謝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的兩位老師,在您們無私奉獻之下,讓我們看到在座年輕的老師們,以及大陸上各地遠道而來的讀書會學員們,跟隨您們,坐在這裡學習中華文化、學習國學,這代表著中華文化復興重要的里程碑,希望未來各位老師、學員們,繼續跟隨無盡燈文化學會的老師們,我們慢慢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乃至全中國大陸,乃至於全世界,讓中華文化能夠更發揚光大。
至於要如何發揚光大呢?相信在座的各位老師在未來的幾天課程當中,會給大家最好的解答。
最後,要感謝現場最無私奉獻的志工朋友,辦如此大型的活動,志工朋友是整個活動最重要的螺絲,沒有您們,這個講座只是空談。
謝謝遠道而來的朋友,對於中華無盡燈文化學會,對於中華文化如此的支持,這幾年在學會當中,我也看到了大家現在說的草莓族等等,並非正確的說法,最後預祝大會能夠成功圓滿順利,謝謝各位。」
孔垂長先生是代表大成至聖先師孔老夫子在我們這個時代最正統的血脈傳承,他的到來也代表了文化的傳承。
八月廿七日上午十一點,在大合照過後,講座課程正式開始,唐瑜凌老師引經據典、貫通古今,結合現代生活禮儀、最新文化與科技,說出了中華文化的靈魂,道出了文化傳承的核心內涵。他提到:如果你的人生按照《三字經》的講述來學習和經營,人生是會成功的。各行各業的經營,中華文化的傳承、一個國家的強盛,一言以蔽之,就是教跟學,而重點在學。《三字經》就是告訴我們如何教與學,《三字經》與《論語》的第一條「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完全契合,而最後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的大孝,是與《孝經》契合。
一般《三字經》的學習缺乏架構,這一次講座中唐老師及其教學團隊製作了科判,可以看到經文的整體架構,從架構中我們能看出來王應麟是一位真正通達經學的大儒。這部《三字經》確實是深者見深,淺者見淺。老師從《論語》的高度俯視全經,令全場學員博覽古今,在文化的海洋中自由徜徉,許多人都大呼過癮,紛紛表示講座真是讓人大開眼界,原來《三字經》還可以這樣解,開通了許多過去不瞭解的困惑。
本次講座,為期五天,還設有許多有趣的專題,包括:
林蔚芳老師主講「一代文章三父子」,歷朝歷代出色的三父子,有周朝的文王、武王、周公;三國時的曹操、曹丕、曹植等。《三字經》:「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其中的蘇老泉就是蘇洵。他與他的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及歐陽修、王安石、曾鞏和唐代的韓愈、柳宗元,是唐宋古文八大家。林老師專題《一代文章三父子》中的三父子,指的就是三蘇父子,而特就其家學淵源、家庭教育的影響深遠上著墨,並道出三蘇父子幕後的推手|程夫人。
蘇氏三父子的千古文章各有特色,蘇洵:古勁簡直、長於議論、文有先秦之風;蘇軾:汪洋宏肆,文如行雲流水。蘇轍:汪洋澹泊、體氣高妙。蘇東坡從小生性曠達,其父告誡他要像車「軾」那樣放低身段,注意外飾,不要自以為是,鋒芒畢露。天下的車莫不循轍(車跡)而行,如果論車的功勞,車轍是沒份的,但如果一日車翻馬斃,也怪不到轍的頭上。蘇洵的小兒子性格平和,他為其取名「轍」,知其一生可以免禍。可謂知子莫若父,而且如果沒有蘇洵的教導,中國歷史上也出不了如此傑出的兩兄弟。
本課程從他們的文章擅天下、蘇洵的大器晚成、蘇軾蘇轍亦兄亦弟亦友亦師關係、蘇家門風、千古文章等方面,淋漓盡致闡述了蘇家三父子的不凡故事。
林蔚芳老師另外主講了「八音克諧—生活中的樂」,音樂與生活的關聯到底有多少?它的功能又是什麼?林老師由「匏、土、革、木、石、金、絲、竹」等八音入手,托出了一個「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的美妙境界。
接著一曲曲美妙的音樂和一個個科學實驗視頻,向我們展示了音樂的神奇之處:原來當我們與音樂共鳴時,我們的大腦會產生「煙火效應」,因為音樂與大腦之間,是有著自身情感的連接。在林老師的娓娓介紹中,學員們知道了音樂是有理路的、有次序的、有故事的。而音樂最能和合大家,無須任何命令,就可讓大家彼此合作無間。
唐維典老師的「大哉小學」,演講系統地從形、音、義的角度介紹了文字學、訓詁學,聲韻學,讓學員們系統地瞭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基礎教育,認識到了古人教育理念的合理性和趣味性,完全可以很好地應用在我們這個時代。沒有《小學》的基礎,就無法弄清楚文字中的音、形、義,後面學習都會有障礙,一個人求學問道,就在這些基礎,所以說「大哉小學」。
王姿云老師主講「啟發的秘密」,她聲情並茂地與大家探討了提升領悟力的方法,分析了語言的應用對啟發悟性的重要性,讓我們對中華文化的啟發式教學也有了全新的認識,一改之前不少人先前覺得西方教育體系更擅長啟發教育的觀念,認識到其實兩千五百年前,我們的孔聖人就提出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的啟發性教學理念,所以我們要對優秀的傳統文化有信心,對孔子有信心,老祖宗給了我們最好的財富,我們要善於發掘和應用。
潘秀鳳老師主講「棉花糖看未來」,這也是一個精彩而發人深省的專題。對於快樂我們願意花多長的時間去經營和等待?著名的棉花糖實驗是斯坦福大學Walter Mischel博士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0年代早期,在幼稚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在這些實驗中,小孩子可以選擇一個獎勵(棉花糖、曲奇餅或巧克力等),或者選擇等待一段時間直到實驗者返回房間(通常為十五分鐘),得到相同的兩個獎勵。實驗結果,只有三分之一的小孩能夠忍受漫長的十五分鐘,最終得到了雙份的棉花糖。
在大量的研究中,心理學家們發現,能為偏愛的獎勵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孩子,在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之後,他們學業、人際關係都比同齡人更好,他管理負面情緒的能力比較高,出社會以後,他的身體相對更加健康,他的人生也更為成功。
這些孩子共同的特性,就是「自律」,神經學家發現,這些小孩的大腦前額葉功能較為發達,但是這並非機率,也跟種族和家庭貧富無關,科學家們通過大量的研究發現,前額葉的功能是可以被培養的,各種數據顯示,這些孩子大多處於健全又有安全感的家庭中,我們知道中華文化的基礎就是五倫關係,五倫關係的健全能讓孩子獲得充分的安全感,適才適任的成長茁壯。
孔門第子中的曾子,就是典型擁有極佳自律能力的人,看似魯鈍卻極其自律,一輩子戰戰兢兢的學習,最後傳承孔門道統。所以我們還會怕自己笨、環境不好而無法學習嗎?其實人生所有的失敗,都是只是藉口而已。
陳幸汝老師主講「穿越星空,漫遊時空」,此專題是由《三字經》中「三光者,日月星」衍生出來的。自古以來不論中外,人們對於日月星都有著許多浪漫想像,所以有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牛郎織女會鵲橋的故事。在西方也有太陽神阿波羅、月亮女神戴安娜等神話。然而,日月星並不只是人們編織想像力的對象,而是和我們每個人每一天的生活都息息相關。 例如我們生活中年月日的訂定、例如西方人要占星,中國古人也要觀星象預測吉凶禍福。而且古人還說「不通聲韻訓詁、不懂天文曆法,不能讀古書」,可見通天文,對於有志研究中國文化者其實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在這場講座裡,從西方哲學到東方觀星,從古人的肉眼觀測到西方的天文發展。天文就是關於時間與空間的學問,宇宙存在的時間已非人類所能想像,宇宙中的空間也非我們所能認知。我們透過天文的學習,瞭解到在浩瀚無涯中,前人知識累積的可貴以及學會對自己的所知所學感到謙卑。
唐微智老師主講「詩路之旅」,「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嘒彼小星,三五在東。肅肅宵征,夙夜在公。實命不同!」課堂上,學員們在唐微智老師的吟詠中進入了《詩經》的美妙意蘊。「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最好的作品,必是真情流露,情動於衷的。而詩歌這個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發展至今,因為時代和地域的變遷,也有了各種形式的演變。
由詩經的重章疊句,楚辭的浪漫華麗,到漢樂府的緣事而發,再到南北朝民歌的語言彙聚,繼而進入唐詩的人文薈萃之境,宋詞的多愁善感,元曲的直抵內心,以至發展到今日現代詩的自我探索……。形式不斷在變,但發自內心的情感和自我的表達卻始終未變,這趟美妙的詩路之旅,相信學員們已經被吸引到路上了。
楊滿郁老師主講「禮之用」,周公輔佐周武王伐紂滅殷,武王死後,又輔佐其子成王治理國家。史書載「周公制禮作樂」,就是指周公為了鞏固周王朝的統治,由政治及文化方面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制度。今日,楊老師用詳實豐富的資料向學員們展示了周朝的禮制,並詳細介紹了各種場合下的禮,以及它們各自的作用,不禁讓人感歎周朝禮制的完備。它更像是一場偉大的社會制度變革,讓那個時期的人們可以各安其位,和諧相處。
林士棋老師主講「里仁為美的終極想像」,「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講座第一天,唐老師就為我們辨析了選擇一個好環境的重要。此專題深入地說明了環境對人的影響。古人說千金買屋,萬金買鄰,古有孟母三遷,今有競逐學區房。老師從學區房說起,贏得台下學員陣陣會心之笑。他旁徵博引,引述電梯數數試驗、阿希試驗等中外有趣的試驗、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從眾心理。讓大家對自己的獨立性保持一份警覺,更加明瞭要擇良師善友共學甚至共住切磋琢磨的好處。幽默風趣而又切中人性的演講贏得陣陣熱烈掌聲,所描述的文化小鎮的美好藍圖更是令人神往。
師資團隊帶來了如上精彩的專題演講,讓大家看到了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的美好結合。最後一天講座舉辦了時哉時哉同樂會,這場聯歡會是由各地讀書會的朋友們共襄盛舉,一共十個表演節目,其樂無窮。
第二屆的時哉時哉網路教育學院大型公益講座在講課聲、掌聲、歡笑聲、心得分享聲中精彩落幕,緊接著是各個讀書會的小組研討,唯有透過聽聞、思維、修學,才能真正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落實與發揚。
在尾聲,福建國學堂的負責人謝晶思總經理感慨道:在現今科技大潮下,人們不停地向前飛奔,但有多少人認真思考人生的意義,又有多少人認真思考人類的未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容浩如煙海,真是學無止盡,我們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僅是興趣如此,更要像顏回一樣不改其樂,刻苦專研,做到知行合一,這是我們所應背負的歷史使命,為傳承中華文化,我們不畏艱難,我們願意付出一切,不圖回報,我們一定鞠躬盡瘁,奮鬥終生。這樣的課程確實非常棒,大家洗耳恭聽,拭目以待精采課程的開演,學習中華文化,真是太快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