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期::活動報導-實栽農耕隊日本參訪

實栽農場的具體規劃

 

一年嘗試
兩年改進
三年收成
四年模範

 

實栽農場從去(二0一六)年十一月十七日開始動工整地,至今將近一年。這一年來是個嘗試的階段,透過這一階段的農耕種植,發現自己現有所知的理論與實務是有差距的,並非所有的做法都適宜,它必須觀待土質的酸鹼度、肥沃度、氣候和溫度。比如說,適合北部種植的不一定適合中部,適合南部種植的也不一定適合中部,它是依當地的環境氣候來種植,不能完全套用這些方法理論。因此,這段時間,我們種植的收成不盡理想,包括蔬菜外觀、脆度,還有收成的量。這也是造成沒有辦法連續供應的原因,此次成果並不豐碩。
有鑑於此,我們需要調整做法,與時代相結合。因此我們到許多地方參訪請教,如請教昶茂微生物科技的郭基發老師(農業博士);今年十月一日至八日到日本木之花參訪,汲取他人在有機種植的方法和經驗。在即將邁入的第二年,我們要調整腳步,結合現代科技重新做了規劃,把農場劃分四個區域,每個區域兩分地,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栽培種植農作物,較量這四種方法的優劣性,或看其能有互相結合的部分,找到最適合的種植方式。這四種方法分別是:
一、引進仿生科技。以溫室為基本架構,運用模擬人體的微動脈血管循環系統式的地下管路灌溉設施,將營養輸送到充滿活力的土壤裡。地底下是濕潤的,表層土壤是乾燥的,因此空氣環境中也乾燥,便不會產生病蟲害的問題。
二、採用郭基發老師所指導的方式。他提出四個要點:(一)土地健康的主要條件:陽光、水、空氣,有機質含量豐富,微生物含量豐富,以及礦物質含量豐富。(二)能取太空包之木屑,菇菌是很好的基礎材,但要正確用之,需腐熟之。如果木質素未完全分解則會有害植物根系,需發酵、高堆積、用帆布蓋使催化保濕保溫。(三)萬法因緣生因緣滅,從植物體結構亦如是。葉片,雜草,菜葉回收做酵素,酵素又滋養蔬菜;如是循環養土養植物。(四)透過木微菌,微生物之分解,而使土壤充滿有機質,色愈黑愈優,有土香。生物所需之氮、磷、鉀,皆可用自然資源取得,無需要化學劑。並建議:蔬菜種植所需之量,以全光譜為考量,其餘種植多年生的豆莢科或根莖類或果蔬類,以補土壤之微生物量。
三、摘取日本木之花的農業種植優點,特別是酵素這一方面。其酵素不僅用於植物,人也可以使用,它可以讓農作物減少蟲害。
四、採用一貫的自然農法。自然農法就是用大自然的法則方式去耕種。在氣候方面,順著節令去栽種,什麼時候適合種什麼,什麼地形適合種什麼,跟大自然的作息去做。在土壤方面,了解所用的土地,保持土壤活性,它就有足夠的營養來滋長植物,無需用化學肥料與農藥。例如解決土壤養份流失可以用綠肥,它也是一種作物,把它新鮮的植體翻入土壤中作為肥料,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增加她的有機性。在病蟲害防治方面,利用大自然的生態生物鏈,以相生相剋的方式來減低病蟲害。在除草方面,用手或機器拔掉,或者用地面覆蓋的方式,或種間作物,或者用綠肥作物來驅除野草。
在此,非常感謝美春學長引薦郭董事長公司生產的奈米淨化機,運用它將農地水質做提升。淨化出來的水不僅用於生飲,還用於灌溉,創造最優質的條件讓植物生長。從失敗中總結經驗,吸收新知識,使實栽農場成為東勢有機種植的示範園區,希望能影響周邊的果農,改變他們固有的種植思想觀念—「只有灑農藥才會有收成」,進而祈盼一起帶動地方的發展,使東勢成為無農藥的水果之鄉。
實栽農場不僅是個種植園區,更是要以文化相結合,成為一個教學園區。如今年七月弘明讀經班孩子們的農場體驗,他們每日需要灌溉以外,還要觀察作物的生長情況和向光性,發現葉子變黃等情況要適時給予補給,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透過體現了解食物來之不易,要好好珍惜,真正體會「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且在農作當中學習尊重大自然。又如十月份的人生大事講座,讓蓮友們在學習之餘一起耕種福田,這些都非常有教育意義。
而且,我們現在已經開始籌劃關於酵素的製作(非坊間酵素製作)教學,還有製作玄米飯的教學等等。此外還要創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如種植的艾草等香草類植物用於製作手工皂,種植的洛神花製作洛神花果醬,種植的辣椒製作成辣椒醬等等。盡力打造一個與文化相結合的示範的農業園區,期能打動人心,建立品牌,帶動地方的發展,培養創意發揮的能力。
漫步實栽農園,呼吸新鮮空氣,遠眺峰巒疊映,耳邊傳來蟲鳴鳥叫,以及不絕於耳的佛號,田園裡的蔬果盎然挺立點頭微笑,一切和諧自然、寧靜淡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