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期::共修研學-菩薩清淨的行持

菩薩清淨的行持—華嚴經淨行品(三十)

謙則受教有地
捨邪曲之惡見
取正直之正見
長養佛法善根
 
丙二、指事顯因答其徵因
丁一、總徵
丁二、別顯
戊六、乞食道行時願(五十五願)
己一、遊涉道路(十二願)
己一、遊涉道路  趣下路
經文:見趣下路,當願眾生,其心謙下,長佛善根。
此願可由井裡取水做比喻,從這當中看出人生整個修學的情形,當水桶很輕鬆的往下掉,代表往下墮落是非常容易的,往上拉卻很辛苦,說明想要往上必須要非常努力才能慢慢增上;綁水桶的繩子代表著心識,往下掉、往上昇都是靠心;水桶不管是往下掉還是往上昇,都會不斷碰撞井壁,代表不管是往下掉還是往上昇都很辛苦,代表人生其實是一路撞跌的。例如道源老和尚說他自己的修行,一路上是跌跌撞撞的,剛開始修行時每天都要背經,又苦於對佛法不了解很痛苦;但是說法時面對現在的年輕人,他們認為人生的離苦得樂跟佛法的學習是沒有關係的,當他不認為那是他人生的必須,這個時候佛法要怎麼流通呢?
《了凡四訓》裡面說人生的出路在善業,一般世間人或許會覺得迂腐好笑,但是眼光看遠一點,時間只要一拉長,就會知道到底什麼是對我們最有利的,可是回過頭來跟後輩講的時候,他們也不大相信,因為他們沒有這個經驗。修學善法時要突破很多自他的障礙,要有一人與萬人敵,披鎧甲出門的決定見,自然能夠跨過種種障礙。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下坂當願,一切眾生,深入廣博,微妙法中。」六十華嚴:「見趣下路,當願眾生,謙下柔軟,入佛深法。」《諸菩薩求佛本業經》:菩薩行道下坂時,心念言:「十方天下人皆使入佛大道中,悉貫諸智慧。」
趣下路是願所依,願所依有兩個:一個是依靠在菩薩,一個是他看到要走下坡路,這兩件事是菩薩願的依靠點,由這兩件事情來生起此願。當願眾生是能願,能願的是人,所願的是眾生。其心謙下,長佛善根,是這個願所要達成的目的,希望眾生的心能謙下、長佛善根,成就佛的功德。以上是南亭老和尚對每一條願的三類觀察法。
接著配合四面相的觀察,第一個面相就是隨喜的觀察,隨喜眾生若能其心謙下、長佛善根該有多好;第二個面相是希望眾生都能夠其心謙下、長佛善根;第三個是希望自己能幫助眾生,並有能力讓眾生其心謙下、長佛善根;第四個是祈求三寶加被,讓我有能力獨力讓眾生其心謙下、長佛善根。
「趣」是向的意思,趣下路就是一步一步往下走,或像台階一樣一階一階的往下走,在往下走的同時抓住向下的感覺,希望眾生其心謙下,希望心可以謙虛不驕傲。「謙」字代表的是好學的樣子,除了要有好學的心,好學的目的是為了能充實自己、利益他人,《尚書》〈大禹謨〉中的「謙受益,滿招損」,謙虛能得到利益,必須要有善根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善根指的是對法的領悟力和勝解,長佛善根就是在學習佛法的時候要謙虛、好學,才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也才有能力真正的去利益有情。
「心謙下」是要感覺自己不如人,而且要好學,擷取他人的長處。好學這件事情極不簡單,謙下又好學的人可以長佛善根(對法的領悟力),其心謙下的目的是用來求學問用的,當然他就可以長佛的善根。
孔子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處的「改之」指的是改自己,並不是改別人。「朋友數,斯疏矣」,你要改別人缺點,得看看是否有這個交情。雪公老師上課說,一個人哪有全好或全壞,曹操都尚且做過好事,君不見蔡文姬被匈奴擄走,曹操花錢去把她贖回來,國劇中曹操此時臉上化的妝就不是白臉!所以三人行的意思是說,在這三人行當中,看到這個人有善的地方我從之,看到這個人有惡的地方我好好警惕自己,在一個人身上論善惡,這就是一種觀察法。 
謙下特別是親近善知識時其心謙下,包括去受教的其心謙下,有功夫而不自滿的其心謙下。代表人物有子產(其行己也恭)、舜(恭己正南面)、孔子(溫、良、恭、儉、讓)、顏回(有若無,實若虛)等。
 
己一、遊涉道路  斜曲路
經文:見斜曲路,當願眾生,捨不正道,永除惡見。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行於曲路,當願眾生,棄邪曲意,行不忮忮。」諸菩薩求佛本業經:「菩薩行曲道中時,心念言:『十方天下人皆使莫有邪念,無令有惡口。』」
斜是不正,曲是彎曲,斜曲路的意思是路不平整,走在這樣的道路上,當願眾生要把心中的惡見去掉。不正道是拿世間的斜曲路來比喻思想上的邪知邪見,也就是沒有正知正見。惡見是指對自己、對他人都有所損害的見地。
學佛的人要有正知正見,所以在「八正道」裡第一個所說的就是「正見」,要懂得八正道才能捨掉不正道,不正道就是邪見,正見才能去除惡見,假如沒有正見,即使是學佛,也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受用。會性法師在講此願的時候,提到正見有四種道理:第一、正見是有善惡的觀念,要以佛法來做善惡的標準見地,損己利人即是善,損人利己即是惡;第二、正見是有業報的觀念,指的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第三、要知道有前生有來世,指的是有三世因果的觀念;第四、要相信有凡夫、有聖人,要相信有出世間斷煩惱、了生死的聖人。具備了這四種正見,才能永除惡見。
在外不要走斜曲路,《論語》上有「澹臺滅明行不由徑」可以參考,行不由徑就是走路不走小路,非公事不私入子游的屋子,雖然是師兄弟,可是辦公事的時候是非常嚴謹。我們可以從行住坐臥當中去練習,使正氣生起,像打佛七時繞佛,繞到角落的時候才轉過來走,而不是繞一繞成一個圓圈,而是走到底的時候才轉身,行不由徑也是這樣,練著走大路、直路,這就是為什麼在叢林裡面修行可以將一個人的貴氣、正氣練起來,從外在的規矩去練內在的貴氣。
不但如此,內心也不要走斜曲路,遠離斜曲路就是要除掉惡見,否定因果、否定三世、否定聖人,這就是最大的惡見。
想引發正見,還要由四依法去引發正見,即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