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期::專題研學-佛學概要十四講表簡說
佛學概要十四講表簡說(十六)
緣起甚深難思議
認知如佛待經學
不怨不尤是見地
認知能伏情緒心
第二講表
丙表、生起三由-因緣果
◎緣-所緣緣等
「緣」為助緣,種子起現行,須有助緣。緣包括了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如果將因緣法全以緣的角度來看,還要加上親因緣,一共四種緣。也就是一因,三緣,一因是親因緣,三緣就是所緣緣、等無間緣及增上緣。
宇宙萬法可以分為二類,即「心法(心理現象)」和「色法(物質現象)」。「心法」要生起的時候要有四緣生。「色法」生起是二緣生,也就是只需要親因緣和增上緣就可以結果。
心識的親因緣是指過去已滅的心識,例如眼識是心法,眼識生的親因緣是過去已滅的眼識,已滅的眼識是因,現前的眼識是果,所以眼識的親因緣是已滅的眼識。觀待昨天已滅的看生起今天的看,沒有已滅的眼識絕對生不出現前的眼識。所以看是過去的「看」來的,不會是過去的「聽」而來。
其次心識的「所緣緣」指的是所緣的對象,如眼識的所緣緣是色塵。
「等無間緣」,指心法之生起,必定是前一念滅,後一念方生。由前面已滅的那一念引出後一念,例如走獨木橋,一次只能過一個人,前面的心識已滅後面的心識才能出來。論典釋云:「自類無間,等而開導」,八個心識各自為一類,各類心識前念之於後念,力用均等,中間不為他物所間隔。「等無間緣」是前剎那已滅的六識(某一識)生起後剎那的眼識,譬如正在想某件事情,突然有人說:你看!接著你就看到東西,想的事情已滅,後面接著看,所以前剎那已滅的六識成為後剎那眼識生起的「等無間緣」。「等無間緣」是已滅的心識跟現前的心識只有一剎那之隔,這叫等無間。
心識的「增上緣」就是除了「親因緣,所緣緣,等無間緣」以外的緣,都歸入為增上緣,例如生眼識還需要空間、明亮及眼根等。唯識宗則再加上第六識、第七識及第八識等等,都是「增上緣」。
述記云:「色法則具二緣即生」,也就是色法只要具備「親因緣」跟「增上緣」就可以生。例如西瓜的親因緣是已滅的西瓜種,西瓜種經過不斷的生滅生出西瓜,而西瓜的「增上緣」則是水、肥、空氣、陽光。水的生成,唯識宗認為「水」以八識田中「水種子」為「親因緣」,又已知水是氫氧結合而生,所以氫和氧是水的「增上緣」,但其實氫和氧也是組合而來,組成水的同時,我們眼睛可以同時看到水的色,舌頭可以嚐到水的味道,身可以碰觸到水的濕潤。但以原子的角度來看,氫和氧結合而成為「水」,氫跟氧沒有消失,這時候不能說氫和氧是「增上緣」。因滅果生,所以氫跟氧結合成為水不是因果關係,而是緣起的關係,也就是該法(水)出現時,組合的條件(氫跟氧)還在,這叫緣起法。舉例來說,鋼筋水泥地板組成的房子,就是緣起的關係,因為鋼筋水泥地板都還在,這叫做緣起,不叫做因緣。
當氫氧化合而產生水,水在氫上面找不到,在氧上面也找不到,生出來的水到底在哪裡?正因為它(水)沒有自體性,水的存在也只不過是在某種條件下成立而說水,溫度高到一百度以上,成為氣態,不能稱之為水,溫度低到零度以下叫做冰,全部都只是觀待下的顯現而已,未見其自體性。
氫跟氧化合成為水,定義它的濕潤性而成為水,氫跟氧都沒有濕潤性,說明這個濕潤性也沒有自體性,濕潤性只是被浮現出來而已,只要氫和氧在某些條件下浮現出濕潤性就稱作水,心識前面可以分別這是乾淨的水,那是污濁的水,這說明我們認識諸法的時候是以「共相」的方式來認知,而不是以「別相」的方式來認知。因為它們都具備濕潤性,所以通通叫做「水」。我們因為同具思維性,所以都叫「人」,再縮小成中國人、美國人,再縮小為某個地方的人,範圍不斷的縮小,但是都是以「共相」的方式去認知,而「共相」是由名言安立來的。
再來,氫氧變成水的關係是緣起的關係,水具色的那一分是在眼識上的顯現,水具味的那一分是在舌上顯現,水具觸的那一分是在身識上顯現。如果沒有眼識,水不能顯現為色;沒有舌識,水不能顯現為味;沒有身識,水不能顯現為觸。所以也不見水的色、味、觸三塵的自體性。
◎果-結成、起相
述記云:「果」為結果,故云「結成、起相」。「結成」就是結成「果」,因緣具足生起了結果的現象。比喻是「如植物熟」,也就是如種下地以後經過了水、肥、陽光等緣上的滋潤,這個植物就生長成熟了,叫做「如植物熟」。
◎ 因(常暫)、緣(強弱)、果(遲早)
「因」有常暫不同,「緣」有強弱之判,「果」是遲早有時。就是認識「因果」要從這三個角度去認識,從這幾個方面去看什麼叫「因果」生「現行」。
●因(常暫不同)
因上的「常暫不同」,是以種子來做比喻,種子一旦落入了八識田中就不會消失,它會待緣而起現行為果,所以種子是存在的,依存在的時間不同而稱「常暫不同」。常是種子存在的時間可以非常長久,暫是種子只不過是短暫存在八識田中,所以以「常暫不同」來說明「種子」起「現行」的時間。所謂的暫是種子可以很快的起現行,而常是種子很難起現行,依善惡業的強度和起現行的速度來分常暫。所種的因,結果的快慢要看因種的強度。如果學佛悠悠忽忽,說成佛叫做因常(很久),譬如祖師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兩年,佛在西天;學佛三年,佛化雲煙。」
●緣(強弱之判)
強弱之判是指緣生起的勢力強或弱,緣有助力或阻力,對結果來說或順緣或逆緣,其中又有強弱之別。
如左邊圖所示,分別由善因、惡因開始;各別經過善緣、惡緣的滋潤。它中間的關係有兩種箭頭,箭頭式的表示助力,箭頭上面拉平的表示阻力。種了善因以善緣來幫助它的話,就可以讓善因很快的成為樂果;如果做了善緣,在惡因上可以阻止惡因來結果,或者說使惡因變成一個小苦。再看惡緣的部分,惡緣的造作可以阻止我們已有的善因不能結果,或者是即將成為大樂果的這個善因只能結成小樂果,或者這個惡緣幫助惡因成為大苦。
此表最能夠說明,眼前這個善人,結果一生顛沛流離,一生遭逢困頓。說明這個惡因是暫惡因,不是常惡因,暫惡因就是力量很強的惡因,令你在這一生造善業也會結苦果。固然對造惡因結苦果毫無疑慮,但往往造善結苦果容易讓人對佛法失去信心。很多的正人君子行正道卻遭逢種種困頓,會讓人不相信因果。大家都說相信因果報應,麻煩的是作善生起惡果,造成凡夫對因果的不相信,要平息內心的憤怒、失落和不滿的情緒,必須真實瞭解「因緣果」的道理。而且內心要產生幸福的感覺,因為原本熟成地獄苦果的大惡業,眼前只結出人生諸多不幸的小苦果,太高興了!
造惡得苦理所當然,此表還可以解釋造惡結果得樂,就是把過去所造的大善眼前受報,這麼大的善因,結果竟然用作惡讓它(善因)起來,這容易誤導大眾,以為作惡能夠得樂;做善卻得苦。這個人的善業,足以讓他作善作惡都得樂的殊勝善業,竟然讓他眼前生起小樂,大樂變小樂,損失極為慘重他卻不知,麻煩就麻煩在這裡。
●果(遲早有時)
因果的觀察,不應該只是佛學的常識,它對我們的修行實在太有幫助,應該結合修行來說因果,在論因果的關聯性時,幫助我們生起因果的正見。因有常暫不同,緣有強弱之判,導致所結的果遲早有時,有時代表所有的因都會結成果,但是在時間上有遲和早的差別。因是常是弱,緣也很弱,所以結果時間拉得很久;因是暫是強,外緣也強,所以很快就結果。
述記云:「因暫果早」,又云:「因常果遲」。回到現實問題,如果不結合有法,講因常果遲與因暫果早都是不痛不癢,學佛如何讓佛道成功,成為因暫果早而不是因常果遲?就是所有的快樂,尤其是解脫和成佛的安樂,要讓它因暫果早;所有的惡業要讓它因常果遲,甚至以菩提心或空性的智慧破壞惡業成熟的能力,這才叫做善於通達因果的人,否則因果二字只是一個概念,一點用也沒有,你說你相信因果報應,跟自身修學是沒有關係的。
述記云:欲使「善因」早日現行為「善果」,則須多加「善緣」,莫加「惡緣」;欲使「惡因」遲不現行為「惡果」,則勿加「惡緣」,且反以「善緣」阻之。所謂的緣都是指這一生,過去生成為因,這一生成為緣而讓它結果,可以這一生結果,可以來生結果,譬如解脫的果可以在這一生成熟,也可以在來生成熟。這一生的緣非常重要,這一生也可以成為來生的因,這一生也是成為前生因的緣。有的人說:「反正我學佛業障深重,我沒辦法了,我宿世善根很差。」這種話是不應該說的,以這一生為緣,修學改變命運完全在緣上來講,理由是從因來結「果」,是沒有自體性的,所以有轉變的可能。善緣強大的時候,可以讓惡因結不了果,甚至結出小小的惡果;可以讓善業增長廣大,過去業障重、善根薄、福報差,即使如此,現前的緣都有能力讓它轉成殊勝的果報。
孔子五十知天命,為什麼五十歲才知天命?孔子不是俱生慧嗎?孔子學《易經》是「五、十以學易」,再給我五年或十年學習,透過這一輩子的努力,到五十歲的時候終於知道文化的傳承在他,知道自己得天命,這叫做後天德,五十歲才知。意思就是孔子的天命是努力來的,不是一出生,佛菩薩就開始光環灌頂,旁邊菩薩讚歎,孔子全部的成就都是努力來的。
又如曾子最後傳承孔門心法,是人一能之己百之而得。所以天命是什麼?是無常、不可知、無自體性的,必須透過努力。學佛的人如果沒有這種正解,會造成這一生做什麼都提不起勁,傳承佛法都跟我無關。
你想要用各種逃避的方法,阻擋得了一時,逃不了一世,逃得了這一世,也逃不了下一世。意思就是沒有修對治法,是逃不掉的。本來是生生世世不曉得有多少世貧窮的業,但是因為這一生的廣大行,貧窮的果報現前被阻擋住了,這就是修對治法。而在修對治法當中,又生起菩提心、大悲心、空性智慧等種種功德,對法生起無比尊重的感覺。
很多人的一輩子,看起來又務實又積極,其實都只不過是在這一世當中酬業,把過去的業眼前拿來顯現,現在從小到大在學校聽的課程,都不能阻擋惡業生果,不能阻擋輪迴,所有的努力、智慧都趨向世間輪迴,和出離世間無關。
再論「善惡功過不能相抵」,這是說不會修對治法,善惡功過不能相抵。佛教的論典叫作「阿毗達摩」。「阿毗」就是「對」,「達摩」就是「法」,也就是對法。所有佛法都有對治的功能,有能力讓惡業不生、晚生或小生,有能力讓善業早生、廣大生,這叫「阿毗達摩」。當你懂得在正法上學習、傳承並且弘揚時,本來要受苦很多劫的,這一生推廣正法,或受身體上的病苦,或心裡受苦,都是對治惡業感大苦,將苦拿來眼前受,令善業未來結大樂,學佛太殊勝了!這個就是對治法,佛法太務實了,這一生不學佛是非愚即狂。
如果明白了「三世因果」的道理,我們就可以明白君子的大道,也就能知天命,知天命也就是明白因果的道理,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孔子是一位明白「因果」道理的人,轉眾生共業來成就自己殊勝的別業,所以他能夠不怨天不尤人。
《詩經》所舉「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永言」也就是常言的意思,「配命」也就是能夠配合天命來行事,就是能為自己求福,就能夠明白《詩經》所言「命自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掌握自己的命運,能夠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隨境界而轉。《中庸》所說的「素位而行」,就是居在自己的位置上來做合於「因果」的事情,就能夠「無入而不自得」,處在任何的時間和空間,都能自在的趨吉避凶。(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