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期::孔學一隅-孔門七十二賢淺說

孔門七十二賢淺說(十八)─樊須

保家衛國真勇士

助成夫子返歸魯
善問駕馭弟子相
亂世信道是出路
 
樊須,名須,字子遲,魯國人。史記稱其小孔子三十六歲,家語則謂少四十六歲。
魯哀公十一年時,魯國和齊國交戰,孔子的弟子冉有為季氏家臣,率領左師,並使樊遲為車右(古時將帥所乘兵車居於右位者)。季孫原以為樊遲年少,不適宜任車右,但冉有說他能用命,故用之。而後冉有所率領的左師,果然因為樊遲的奮勇當先,攻入齊軍而大獲全勝。
樊遲除了有勇,也是一位勤學好問的學生。《論語》上就有數則有關他向夫子請教的記述,特別是有關仁與智的答問,就不只一次。仁與智的意義都不簡單,諸弟子問仁,孔子因材施教,解答並不相同,但歸結到本義則是一致。樊遲問仁,孔子回答他:愛人。他又接著問智,孔子解釋是知人,因為智者必有知人之明。樊遲未能通達孔子之意,孔子進而說道:把正直的人舉出來,安置在不正直的人之上,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學習成為正直者。樊遲聽完回答,對於誰算是正直的人,誰又算是不正直的人,仍不了然,但又不好意思再問孔子,因而在退出後見到子夏時,向子夏請教剛剛夫子所說: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的意義為何。子夏先是讚美這兩句話富有含義,而後舉例說出正直與不正直的具體形象:舜有天下的時候,在眾人中舉出皋陶為士,不仁之人從此感化,因而遠惡行善。湯有天下的時候,在眾人中舉伊尹為相,不仁者也因之感化。依據孔子之意,必須像堯、舜、禹、湯這樣的人為君,才能盡用人之道,真正是選賢舉能。
樊遲還有一次請問孔子有關種穀、種菜的方法,意在諷勸孔子教民稼穡。孔子對於此問,則是勉勵弟子們要研究修己安人的大學問,要致力於治國平天下的大事業,畢竟農業是否振興,也要依靠政治的良善,倘若政治不佳,不僅是農業,各行各業都是難以興旺。
畫中的樊遲兩手相握於前,恭敬而立,如在聽聞夫子之教,但頭略歪斜,表情疑惑,或許正是問仁問智有所不達的反應。(下期待續)
 

上一篇     下一篇